我們夫婦只在壽縣工作了二十年(其中十五年在長青和三覺度過),我們把青春獻給了壽縣,我們懷念曾經在壽縣、在長青、在三覺經歷的一切……
1978年壽縣教育局對農村高中進行整合,三覺區所轄農村中學的高中部撤併到三覺,在三覺小學的校址成立三覺中學(完中,初中部是三覺小學原戴帽初中班)。
六衝中學的塗序祖、張祖富老師,丁崗中學的李世坦、李玉良、孟穎老師,長青中學的趙滌新、朱國瑩、王慶好、郭士傳、任麗、孫建周老師都調入三覺中學,長青中學的任開堂師傅(好象還有權循開)也調到三覺中學食堂工作。
我記得三覺小學的老校長張校長、三覺小學初中部的楊俊芝、陶善林、徐言信、黃新秀、王復君老師(還有一些老師,名字想不起來了)都在三覺中學共事。
陸續與我們共事的還有劉毅(語文)、權循卓、馬家貴(化學)、權老師(瘦高個、英語)、孔老師(生物)、權敬義(歷史)老師等等。
當時江黃中學江宏獻校長調任三覺中學校長,一年後江校長調離,張家軒任校長,孟慶義任副校長(從城關調來),塗序祖任教導主任,孫以履任總務主任。
記憶中還有權循俊(化學,我長青的學生)、尹中和(化學)、張誠(體育,我三覺的學生)、王邦成(物理)老師先後與我們在三覺中學共事。
當時,三覺中學校門是朝西的(偏北),門樓兩側各有一間屋(南邊一間後來是發電機房),進大門就是一個大院,院中間是一棟平房(是當時最好的房屋,會議、辦公用房),大院北側(門朝南)、東側(門朝西)全是土牆草頂的教師宿舍,圍成一個院子,朝南有一條路,路兩側是若干平房(西側第一排是草房,後是學生宿舍)都是教室,院子東邊是大操場,每天下午課外活動我基本上都在操場上與大家一起打籃球。
我家就住在北邊的草屋裡,東邊緊靠廁所,再東邊是小工廠(校辦印刷廠),這排朝南的草屋,還住著孟穎、楊俊芝、黃新秀老師等好幾家,在院子裡住的還有王慶好、張祖富老師、江宏獻校長、老張校長等。
後來,我們以及塗序祖、郭士傳、任麗、李世坦、李玉良、孫建周、孫以履老師等,搬到學校東南角新建的教師宿舍(磚瓦結構的平房),緊靠食堂,隔著圍溝南邊就是三覺最早的電影院。
在三覺中學我回歸了我的專業學科,一直承擔高中物理教學,基本上教高二物理(當時高中二年制),起初也教了一段時間化學(分來高中化學教師後就不教了),朱國瑩老師任高一和部分初中物理教學。
三覺中學的老師雖然來自不同學校,但是很團結、很競業,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共同為學校的發展、為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默默地勤奮地工作,全身心地為三覺地區的基礎教育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三覺中學住校的學生相對較少(鎮上和附近的學生都是走讀),但學校的晚自習非常正規,老師們輪流下班輔導,一絲不苟。
楊俊芝老師刻苦自學,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勝任初高中數學教學,是三覺地區知名的數學教師之一。
那個時期高二畢業班總複習時,資料有限,加之印刷不便(不像現在有各種整本的資料、習題集可選購),老師們想盡辦法尋找資料、編制試卷,自己刻鋼板,用手推油印機印部分複習資料,還有部分試卷老師們用大字報的形式(為了節省用報紙寫)把題目和解題過程及答案用毛筆寫出來,貼在教室周圍,供同學們複習、參考。
當時數理化的課外習題集很少,我在假期回家時,在書店買到一本中學生物理習題集,回校後用課餘時間把這本習題集一千多題的解題過程及答案全部做好,請王復君老師(他的書法相當好,鋼板刻得也好)用鋼板蠟紙刻寫好(真辛苦王老師了),並把它印出來,從解題到印製大約用了半年時間,裝訂成一本習題集答案,供同學們作為學習的參考(幾經搬家我手裡的這本己丟失)。
通過三覺中學師生的共同努力,幾年來許多同學都進入了高一級學校深造,記憶深刻的有徐國友(南京電力學校,現在省電力公司),方慶才(華東政法學院,現在省公安廳),唐更新(解放軍二炮學院,現自己創辦公司),楊厚平(安徽農學院,現在淮南礦務局林場),王教東(家住董鋪,四川大學,現在蚌埠解放軍汽車管理學院),還有王修全(三覺鎮政府領導)、呂永昌、韓家敏、楊厚武(都在六安師專,現均在壽縣任教),楊守元(六安師專,現在合肥律師),楊廣應(銅陵有色治金專科,現在馬鞍山中鋼集團),郝培好(安農,茶庵農技站),還有許多同學進入安大、安師大、安農、壽師等其他高一級學校深造。
三覺中學的初中部也很有實力,許多畢業生進入六安一中、壽縣一中,特別是唐建新同學在六安一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現在美國發展)。
有更多的學生在本地發展,都是基層的骨幹力量。還有到部隊經受鍛鍊,得到很好的發展,成為部隊的領導幹部。
從長青到三覺,條件變化了不少,特別是生活方便多了,但在生活和工作上還是有些困難。
如我們剛到三覺,學校還未通電,晚上還是用煤油燈和汽油燈,學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購買了柴油機和發電機,我和小倪師付承擔了晚上發電的任務,他負責柴油機,我負責發電機(小倪很好學,逐步他也學會了發電機的操作和維修,特別是磨電刷,後來基本由他一人承擔),我倆還完成了用電的布線任務,晚上的照明問題也基本解決。
在三覺周六晚上可到一溝之隔的電影院看電影,雖然條件仍然簡陋,只有長條椅,可解決了以前看電影還要走長路、帶板凳的問題。
課餘時間和同學們在一起打球,是我十幾年的愛好和習慣。平時還可以隨時上街採購我們所需的物品。
這一切我們感覺是很滿足了。
在長青、三覺的十五年,我們結識了許多朋友,無論在我們政治思想的成熟、業務能力的提高及日常生活方面,各級領導、同事、朋友、學生都給予我們極大的邦助和支持。
三覺區、公社的各級領導非常關心我們這些城裡來的大學生,在我的記憶中,區裡的劉區長,謝埠的江文修書記、秦善儒部長、湛應山書記、段傳玉書記、唐書記,三覺的張道勤主席、吳書記、趙主任(區婦女主任)、梁主任(梁大鬍子),在不同的時期,他們關心我們的工作、生活,經常與我們談心、交流,並及時給予指導和邦助,使我們不斷進步。
長青和三覺的同事們,我們共事多年,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邦助,特別是三覺本地的老師對我們外地教師格外關心和熱情。
我們曾去徐言信老師、王復君老師家串門,還在徐老師家院子(象小花園一樣)拍照留影(照片留存),每當期末考試後,部分老師和我們一起加夜班批改試卷、統計分數,好讓我們早些回家探親。
我們在長青就學會了理髮(也有學生找我理髮),到了三覺仍然有老師在我家理髮,特別是王復君老師(我們是非常好的朋友)理髮是常客,他戲稱我家是「國營(瑩)滌新理髮店」。
劉毅、馬家貴老師我們常在一起小聚,我們也是孫建周、郭士傳老師家的常客。
太多太多的回憶,瀝瀝在目。
還有許多朋友我們不會忘記,三覺小學的張楚善校長、陳保山主任、陶桂林老師,三覺醫院的戴醫師、小楊醫師(後調走),郭士鳳醫師,郵電局的老李局長、老楊話務員、鄉郵員老王,汽車站王站長,食品站、供銷社的二權,送貨的許志好、江中凱等等……
他們有的是因工作或經常交流而相識,有的因子女或弟妹是我們的學生而相識。
因為你們的善良和熱情,讓我們感到溫暖,讓我們能以一顆真誠的心為大家服務,讓我們每次回到壽縣、三覺、長青,就象回家一樣。
現在我們生活在馬鞍山,每每見到壽縣的同志,就象見到故鄉的人,特別親切。
雖然我們只在壽縣工作了二十年,我們把青春獻給了壽縣,我們懷念曾經在壽縣經歷的一切,永遠不會忘記!
往期回顧滿滿回憶,推薦閱讀
【一】長青人的回憶→憶當年廣闊天地共鑄青春夢 ;話今朝改革年代再敘師生情
【二】長青人的回憶→難忘耗時4天→徒步拉練近100公裡到淮南!
壽縣三覺長青中學高中畢業36、40 周年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