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水平能隨著讀書量的增加而有明顯提高嗎?
答案是:不一定。
讀書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讀書是對知識的輸入,多讀書能提升我們的寫作水平;寫作是一種輸出方式,有助於我們加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寫作水平高的人肯定閱讀了很多書籍,但是讀書多的人,寫作水平不一定高,這與方法有必然的關係。
從寫作小白,到靠讀書、寫作打造個人品牌,我是這麼做的:
一、做讀書筆記,建立寫作素材庫
為什麼那麼多人在讀書,能寫出好文章的人卻只有少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多數人讀書都是在「走過場」,看過去的內容很快就會忘記,自然對寫文章幫助不大。
想要通過閱讀顯著提高寫作水平,一個高效的方法就是做讀書筆記,不但要記錄書中對自己有啟發的點,還要把一些好的觀點、方法、結論,以及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做好標籤,方便寫文章的時候隨時查找。
隨著讀書數量的增加,讀書筆記的內容也會更加豐富,無形中就建立起了一個寫作的素材庫,無論寫什麼類型的文章,都能快速找到相關的素材,有助於提升文章的質量。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文章如果沒有素材,就如同巧婦沒有米,再好的想法,沒有素材的支撐,文章也就失去了靈魂。
在這裡推薦大家一個工具——印象筆記,它是一個線上筆記本,無論在哪裡我們都能隨時記錄書中的重要內容,而且可以添加標題和多個標籤,查找起來也非常方便,能大大提高找素材的效率。
二、通過寫書評,逐步提升寫作水平
剛開始讀書的時候,我總是記不住書中的內容,為了倒逼自己提高閱讀效率,我決定讀完一本書就輸出一篇書評。
開始的時候,基本上是摘抄書中的內容,然後加一點點思考。經過幾個月的練習,我發現自己不再局限於「搬運」書中的內容,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寫書評之前,能夠從多個角度去找選題,思考文章的框架,文章的閱讀量也在逐步提升,很多人讀完文章都反饋說收穫很大,這也證明了我的寫作水平不斷在提升。
堅持寫書評最大的收穫就是,文章的結構更加清晰了。
書評就是結合書中的內容,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一本好書的結構是非常嚴謹的,我們可以參考書中的結構去構思文章,既能避免寫流水帳,也能文章的每部分都是圍繞主題展開,文章的結構會非常清晰。
經過這樣的練習,能有效提升構建文章框架的能力,寫作水平也會穩步提升。
三、多引用書中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很多人寫文章都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文章沒有說服力,顯得平淡無奇,讓人提不起閱讀興趣。除了文章素材不飽滿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缺乏權威的支持。
所謂的權威就是名人說過的話,權威機構的研究結果,專業人士的觀點、看法等等。
如果一篇文章能多引用幾個名人的觀點,或者研究成果,那麼文章的說服力一下子就會提升幾個檔次,讀者也會認為你非常厲害。
之前結合熱播劇《二十不惑》寫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部分寫的是姜小果利用下電梯幾分鐘的時間,簡明扼要地向老闆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成功爭取到了去大公司工作的機會。
當時我就想到了之前讀過的麥肯錫「30秒電梯理論」,於是我就在在文章中加入了這個理論,並結合姜小果的案例進行了解釋和延伸,很多讀者都感嘆說,原來工作和生活中處處都能用到「30秒電梯理論」,文章也比只講一件事情更有說服力。
因此,讀書的時候我們不能只看「熱鬧」,而是要記住一些有權威的觀點、理論,有了這些內容做支撐,不但會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文章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
四、寫文章的時候多思考,增加文章的深度
很多人看完一本書都會寫書評,為什麼有些人的書評讓人看了以後收穫滿滿,有些書評卻沒什麼收穫呢?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文章缺乏深度思考。
我寫文章有一個習慣,就是確定選題以後,會反覆思考如何構建文章的結構,哪些素材可以用,怎樣寫會引發讀者的共鳴,書中的哪些理論可以支撐我的觀點……
同樣是「30秒電梯理論」,很多人就會寫職場溝通要儘可能地簡潔、突出重點,提高溝通效率。當時我還想到了,寫作、工作匯報、自我介紹等諸多場合都能用到這個理論,在文章中就對這些內容進行了引申,這樣的文章就比其他人的更有深度,讀者讀完以後會有更多的收穫。
想要通過讀書快速提升文章的質量,就要多思考,把書中的內容靈活運用到文章中,寫文章的時候也要多思考,當每篇文章都很有深度的時候,寫作水平也會有飛速的提升。
從閱讀、寫作小白,到靠讀書、寫作謀生,我用了整整3年的時間,這4個方法對我的幫助很大,既提高了閱讀效率,又幫助我快速提升了寫作水平,只要堅持下去,你的寫作水平也會有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