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圖為:昨日,臺灣苗慄縣村裡長在武漢江欣苑社區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漢陽高龍。 (記者 張朋 攝)
記者楊康 通訊員曹新芳
昨日早上7點40分,朝陽初起。
臺灣苗慄縣首席參議許滿顯率基層村裡長一行36人,早早登上大巴,前往武漢市漢陽江欣苑社區,參加「小巷總理話民生——苗慄縣村裡長進武漢社區交流體驗活動」。
「我的家鄉在娜魯灣,你的家鄉在娜魯灣……」行車途中,大家彩排起精心準備的臺灣高山族民歌《我們都是一家人》,「這句話是不是改為『我的家鄉在娜魯灣,你的家鄉在長江邊』?」許滿顯提出建議。
「是哦,這樣改更加親切。」苗慄縣公館鄉婦女會理事長吳瑞雪在一旁補充道,「歌曲唱完後,我說『武漢』,大家一起說『我愛你』,我說『湖北』,大家一起說『我愛你』!」車廂裡一片歡聲笑語。
感受非遺魅力,接續血脈親情
車輛抵達江欣苑非遺傳承園門口,身穿漢秀服飾的江欣苑社區黨委書記胡明榮笑臉盈盈:「歡迎各位來自臺灣寶島的親戚到江欣苑!」
走進非遺傳承園,幾十名非遺傳承人在道路兩旁的展臺前,向客人們展示自己的非遺作品。「臺灣也有艾灸,不過沒有這種大號的艾條。」苗慄縣苗慄市南海中醫診所所長邱泰清,興致勃勃地體驗蘄春艾灸療法,「大號艾條治療範圍大、速度快,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著名書法家張功貞現場潑墨,寫下「和諧兩岸」四個大字贈與臺灣客人。「您的心願也是我們共同的心聲,希望兩岸民眾能夠深入交流,增進了解,加強合作。」幾位村裡長高興地接過書法作品,欣然與張功貞合影留念。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從精緻的漆器、華美的漢繡到獨具魅力的書法作品,無一不彰顯著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漆器也是臺灣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早年間,漆器用具曾是臺灣民間結婚喜慶時必備的用品。」許滿顯介紹。
「走過這條街道,仿佛穿越了千年,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苗慄縣頭份市忠孝裡長黃桂坤深有感慨地說。
「親戚多走動才能更親」
「高龍表演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能夠給人福氣和財氣,保佑大家家庭平安、身體健康,子子孫孫福澤綿長!」在陣陣漢調鑼鼓聲中,胡明榮帶著苗慄縣的客人們來到高龍廣場同臺聯歡,欣賞高龍表演。
隨後,兩岸「小巷總理」走進社區幼兒園、老年活動中心,實地體驗社區民生服務管理。「人口老齡化是兩岸面臨的共同難題,江欣苑社區為老人提供了如此齊全的娛樂設施和豐富的文化活動,非常值得我們借鑑。」苗慄縣公館鄉鄉民代表會副主席湛炎慶看後,不禁豎起大拇指。
在老年音樂教室,一群老人正在排練歌曲,悠揚的歌聲引得臺灣客人紛紛駐足。在徵得同意後,他們高興地加入了合唱的隊伍。
「親戚多走動才能更親,歡迎各位親人多到江欣苑社區走一走,看一看,串串門。有機會我也到臺灣看你們去。」臨別時,胡明榮拉著臺灣客人的手依依不捨,憧憬著下一次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