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英學校(今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是一所具有優良傳統、傳承東西文化、人才輩出、享譽京城、譽滿全國的百年歷史名校,今年(2014年)將迎來建校150周年華誕。
十九世紀中葉,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在北京東城燈市口大街創辦「男蒙館」和「女蒙館」,開始推行西學。據考證,這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教會學校。1900年以後,兩校分別改名為「育英學校」和「貝滿女中」。「育英」與「貝滿」,如同孿生兄妹,相依相伴攜手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從小到大,逐漸發展成為譽滿京城的兩所名校。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國家將兩所學校收歸國有,將育英學校中學部更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小學部更名為燈市口小學);貝滿女中更名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學(簡稱女十二中、現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
「育英」一詞,取自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何為「英才」?有一定品德和技能的人稱為人才。古人云:十裡挑一的人才為「傑」才;百裡挑一的人才為「豪」才;千裡挑一的人才為「雄」才;萬裡挑一的人才為「英」才。「育英」,即培育最優秀的人才之意。縱觀育英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各級各類人才:刁光覃、梁炳文、牟作雲、夏淳、年維泗、孫孚凌、張大中、李錫銘、常自超、蔡公期、莊奴、邵燕祥、廖貽訓、徐冠華、鳳懋潤、溫可錚、張衛平、聶衛平、姜昆……
當年我還是個小學生,燈市口大街的安靜和乾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人少車少,白天很安靜,只有中午放學時分和下午放學時刻,才能看到胸前佩戴校徽、行為舉止文明的中學生從各個學校魚貫而出;走在街上,清潔工每天將街道打掃得非常乾淨,可以看到清掃的痕跡。
過去育英、貝滿的老先生們:風度翩翩,文質彬彬;傳承孔孟,爭鳴百家;潛心學問,專攻己業;治學嚴謹,自成一派;溫厚儒雅,正直善良;與人為善,提攜新人;教書育人,成事者眾。老先生們或出身於教師世家,或書香門第;或名門之後,或大家閨秀;或學富五車,或才高八鬥;或知識淵博,或家學深厚。學識和文採,自成一體。
「育英」「貝滿」是一座廟堂;「育英」「貝滿」是一座殿堂。
我剛參加工作時學校的校舍大多是帶有宗教色彩的西式建築。學校大門與現在王府井教堂外的大門樣式基本相似。大門內是個門洞,門洞西側是傳達室。進校門後往裡走約二十餘米正面有個用磚砌的影壁,影壁後面是學校的大操場,面向操場一側的影壁上是毛主席手書體「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校園,操場的南側和西側則是一米多高的柏樹圍牆,將大操場與甬路隔開;操場北側是磚砌的主席臺,東西約有十米左右;再北面是帶有鐘樓的尖頂基督教大教堂(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比您現在見到的王府井教堂要高一個檔次。過去教徒們上教堂做彌撒、禱告、唱聖歌、查經,小孩子去受洗,年輕人去結婚。教堂的鐘聲悠揚,傳向遠方,為古都北京增添了些許西洋宗教的氛圍。教堂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窗戶的玻璃五顏六色。過去只有在電影裡或照片上見到的西洋式教堂,現在就在我工作的校園裡:莊嚴、神聖、凝重、肅穆。
教堂裡有供人們祈禱用的長條椅子,可同時供八百多人進行宗教活動。厚厚的松木椅子很重,一般需要六位以上的壯漢才能搬動。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有北京提琴廠的技術人員專門來校挑選,看看有沒有適合做提琴用的材料。我來學校工作時,教堂的長椅大多已被搬走挪作他用,教堂成為日常活動場所。(劉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