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在某個時刻覺得自己抑鬱了嗎?當情緒持續性低落的時候,你是否曾試圖去刨析原因或者尋找對應解決措施?
近期一檔熱播的心理學微綜藝《催眠大師》,讓更多的人對於心理學這個看似神秘的領域,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1
解決心理問題普及心理知識,
明星節目中袒露不能說的秘密
作為一檔切入點較為冷門的心理學微綜藝,《催眠大師》面臨的挑戰可謂不少。首先,在一個娛樂至上的時代,要將一個較為冷門內容觸達更多受眾,用戶獲取難度十分的大。其次,15分鐘之內的單期節目時長要做到一個綜藝節目的起落高潮也並非易事。再者,如何平衡好節目內容的科普性和趣味性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讓我們看看《催眠大師》面對這些挑戰都採取了何種應對方式:
其一,「明星聊心理,激發大眾好奇心」。《催眠大師》作為一個微綜藝,其節目卡司及製作水準基本比肩衛視綜藝:久未露面李亞鵬,星女郎林允,三料影帝夏雨等知名藝人作為單期嘉賓為節目帶來了很大關注度,同時12位藝人在節目中對包括焦慮、抑鬱、自卑等12種關於自己的情緒剖析也引發了大眾對於明星生活的好奇心。比如李亞鵬直言焦慮,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進娛樂圈;林允談到自己面對網絡暴力憤怒之外如何自處;吳克群因壓力太大導致左耳失聰等事例,都拋出了很好的傳播點,吸引更多緯度的受眾去了解觀看節目,更進一步了解明星,從而了解心理學。
其二,「催眠小遊戲,增強互動參與感」。每個階段相互獨立,節目前2分鐘為基礎心理小遊戲,接下來5分鐘為較為深度的心理測試,最後5-7分鐘為催眠遊戲+深度訪談+乾貨輸出。不斷湧現的小高潮讓觀眾的感官被刺激,而由淺入深的催眠小遊戲之間不斷關聯,不僅能讓受眾有對催眠有新的體會,同時也激發了觀眾嘗試小遊戲的好奇心。
其三,「專家科普,實用型乾貨不斷輸出」。作為一檔心理微綜藝,用明星和催眠遊戲來解決節目趣味性的問題,那麼節目的科普性則由心理學專家蔡仲淮負責。作為節目中的「催眠大師」,蔡仲淮現任世界自然醫學大學心理學院院長,歐美聯合催眠組織教授,聯合國無國界醫師國際整體暨自然醫學學會(IHNMA)亞洲中國區首席運行長,在節目中除了分析明星性格,與明星做催眠遊戲之外,每一期結束時,蔡仲淮都會根據當期節目中討論的情緒問題,給觀眾具體可操作的乾貨建議,這些建議能讓觀眾有效降低壞情緒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也增強了節目的科普性與知識性。
因此,《催眠大師》不僅讓觀眾了解到心理學對明星生活的積極影響,也進一步向觀眾科普了心理學的科學性,其乾貨內容的輸出,也成為節目的亮點所在。而節目中所有的效果和娛樂都緩和了觀眾對心理問題的恐懼,公眾人物的參與使節目更加具有說服力,將嚴肅的問題用不那麼嚴肅的方法普及並解決。在「娛樂至死」的時代,在綜藝節目同質化,低俗化的今天,將目光聚焦在為人們解決實際問題上,《催眠大師》作為一檔功能性的微綜藝,體現出了它的價值和稀缺性。
2
娛樂外衣下的心理微綜藝,
好節目要有社會責任感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也在不斷增大,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也給大眾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負擔。越來越多的人被心理疾病困擾,遺憾的是,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卻仍然非常邊緣化,一邊是與日俱增的心理疾病患者,另一方面是大眾對於心理學認知的模糊,這也讓《催眠大師》的製作團隊在一開始就確定了節目的初衷——向大眾科普心理學。
節目的發起人張藍心,此前被大眾熟知的身份是演員、國家跆拳道運動員,隨著《催眠大師》的熱播,她的另一個身份——健康心理倡導者也為大眾所熟知。
張藍心在節目中起到了貫穿全場的作用,她作為橋梁,有效連接起專家和嘉賓兩者。發起人控場,明星以到訪者形式參與到節目中提供傳播爆點,知名專家為節目專業性保駕護航,通過對壞情緒討論與自我經歷的分享,有效加深了受眾對於心理學的感知。
《催眠大師》背後的社會意義包括:1.讓更多的人正視並關注心理健康;2.讓更多的人能意識到周圍有心理問題的朋友,能夠給予關愛和幫助;3.科普功能性心理學小技巧,讓受眾可以正確對待自己的壞情緒。
3
短視頻+綜藝,
《催眠大師》為網綜提供新思考
從上線首集播放量突破千萬,到如今全民討論,每期僅十五分鐘體量的《催眠大師》爆發了巨大能量。數據之下,我們也產生了一些思考:
一,時下,短視頻在虛擬社群中不再是單純的工具性媒體存在,而綜藝也在領域細分與更多訴求中尋求突圍。《催眠大師》基於專業領域細分下,短視頻+綜藝的全新嘗試,為目前短視頻和綜藝的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將短視頻與綜藝破壁結合,只要找到最佳契合點,就能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而有別於傳統綜藝動則一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微綜藝不僅吸取了短視頻小快靈的優點,同時也能夠以綜藝形式有效佔領受眾的碎片時間,真正做到「小而精」。
二,如今綜藝節目的井噴式發展,使得競爭更加激烈。節目細分,更加專業是綜藝發展的必然途徑。以《催眠大師》為例,將心理學作為切入點,把心理知識和娛樂結合起來,讓內容上更加創新,也更具有看點。
三,當然《催眠大師》作為微綜藝領域的探索者,也提前為眾多內容創作者淌 了一些坑,比如:1、節目的變現還是存在一定困難,內容創作可考慮與品牌結合。 2、心理學作為一個較為特殊的垂直領域,其呈現形式在節目中打了一定折扣。 3、15分鐘的時長對於短視頻來說時長過長,但短視頻3到5分鐘的體量又難以展現更多深層內容。
2018剛剛開始,在短視頻亟待優質內容,在綜藝節目陷入同質化的今天,《催眠大師》積極拓寬了短視頻領域的探索邊界,而這些業內存在的共性問題,將由內容創作者和平臺共同思考,可以相信,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