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
說到花蛤,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吃。花蛤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較高,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深受美食者的喜愛和青睞。很多人喜歡吃它,但不喜歡做,因為花蛤的含沙量比較多,去除沙子比較麻煩。不過,這並不妨礙人們對它的喜歡。
而花蛤如此受人歡迎,是因為它的蛤蜊肉以及貝類軟體動物中,含一種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作用的代爾太7—膽固醇和24—亞甲基膽固醇,它們兼有抑制膽固醇在肝臟合成和加速排洩膽固醇的獨特作用,從而使體內膽固醇下降。它們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膽固醇的藥物谷固醇更強。
人們在食用蛤蜊和貝類食物後,常有一種清爽宜人的感覺,這對解除一些煩惱症狀無疑是有益的。中醫認為,蛤蜊肉有滋陰明目、軟堅、化痰之功效,有的貝類還有益精潤髒的作用。而花蛤裡最常見的一種品種,就是菲律賓簾蛤。
菲律賓簾蛤的外形
菲律賓簾蛤殼長2.5-5.7釐米,商業規模平均40毫米,是一種常見的貝類動物。它的殼堅固,殼瓣左右相等;兩側不等,殼頂的喙位於前半部分;外形略呈橢圓形。韌帶內嵌,不突出殼面,寬厚棕色的橢圓拱形身體幾乎延伸到後部邊緣的一半。
它的小月面呈長心形,儘管不特別明顯,但殼面有清晰可見的淺色和深色細密的放射肋。盾面縮小至僅與韌帶後部邊緣相接。放射肋紋和同心生長紋,後者在貝殼的前部和後部變得特別突出,在殼面上構成明顯十字交叉的布紋狀。生長期明顯。左右兩殼各具3枚主齒。左殼中心齒及右殼中心齒和後齒分叉。無側齒。
另外,菲律賓簾蛤外套竇雖未超過貝殼中部,但是也相對較深,在其下足和外套線之間形成楔形空間。邊緣平滑。顏色和花紋差異很大,有白色、黃色或淺褐色,有時帶有放射線、條紋、大斑點或深褐色鋸齒花紋,較光滑;殼內側光滑,為白色,略呈橙色,有時殼頂下部多為紫色。
菲律賓簾蛤的趣味知識
菲律賓簾蛤是以發達的斧足,挖掘砂泥營穴居生活的。漲潮時,升至灘面,伸出水管進行呼吸、攝食和排洩等活動;幹潮後或遇到外界刺激時,則雙殼緊閉,或依靠足的伸縮活動,退回穴底,在灘面上留下兩個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因為菲律賓簾蛤的穴居深度,隨其個體大小、底質組成和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個體小的、底質較軟的或水溫較高的季節,穴居較淺;而個體大的、底質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則潛入較深。但總的說來,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釐米左右。
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花蛤是菲律賓簾蛤和小眼花簾蛤。前者在歷史上並不是很輝煌,不過因為近代養殖的關係,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常吃的一種蛤蜊,歐美人如果有「蛤蜊」這個概念,大概首先會想到它。
這兩種簾蛤長的比較像,在市場上通常也不區分。也就是說,你買到的一盤炒花蛤裡可能兩種都有,甚至還有別的種。另一種名氣極大的叫文蛤,它們是簾蛤科文蛤屬的,至少也有四五個物種被吃。文蛤是蛤蜊裡的貴族,非常鮮,當然也比較貴。一般都蒸煮或者做湯,要是辣炒就有點糟踐鮮味。
菲律賓簾蛤是一種營養比較豐富的海產品,受到許多人的喜歡,而且它物美價廉,非常好找,所以吃的時候也適合大眾的口味。很多人會拿它來做蛤蜊海鮮湯。一般是用花蛤半斤,大蝦六個,日本豆腐兩個,菠菜兩把金針菇一把,豆皮兒一張,再加上一些調味品烹飪而成,味道非常鮮美。
菲律賓簾蛤的繁殖
菲律賓簾蛤生長迅速,養殖周期短,適應性強,離水存活時間長,是一種適合於人工高密度養殖的優良貝類,是中國四大養殖貝類之一。不過,菲律賓簾蛤儘管蛤仔有保護殼,但是在篩選和分類過程中如不小心,貝殼亦會破裂。
因此,在苗種的預養成期可採用上升流式的育苗系統,直至殼長達到10-15mm。稍大的6-7mm蛤仔則裝入4mm網目的袋子,按3000/ m放置在海床上。如果是在義大利,養成前期的其他養殖方法包括按10000/ m密度將4-5mm苗种放在用塑料網覆蓋的木框中,置於水下;在愛爾蘭的話,則是將其裝入網袋放在處於低大潮周圍地區的支架上。
放養密度隨蛤仔的生長而逐漸減小。在育苗期,必須對養成設施進行清洗,對蛤仔進行分級,並清除諸如蟹之類的敵害。儘管在養成初期可採用盤式養殖,但是蛤仔在土壤中生長更好。
在北美洲,人們廣泛採用諸如FLUPSYS的浮式湧水機。蛤仔須按規格分級,以確保所有蛤仔規格相似;否則,較大蛤仔的競爭力會超過較小的,造成生長遲緩。在菲律賓簾蛤的蛤仔殼長達到10-15mm時,即可播種在附著基上。
養成作業最好在可避免大風、大浪或潮汐活動的潮間帶進行。另一種辦法是利用400 m牡蠣池來飼養蛤仔至上市規格。適於養成的附著基通常包括沙礫、沙子、泥土和貝殼。
儘管菲律賓簾蛤可在各類土壤中生存,但是池底太軟會限制播種、飼養和收穫設備的使用。在播種前,播種區必須得到適當處理,清除敵害。地塊耕作系統使用網條,覆蓋在播種的蛤仔上並沿地塊邊緣將蛤仔犁入土中,以減少蟹和鳥的掠食。
需要注意的是,菲律賓簾蛤的生長和成活狀況直接與放養密度有關。10-15mm的蛤仔要按200-300/ m密度播種,同時用4mm網覆蓋,以保護它們免受過多敵害影響。在歐洲,已經開發出一種播種機,在將網子犁入土中的同時進行播種。
偏轉板對犁溝進行回填,將網子邊緣蓋住。網子應清理乾淨,以避免附著生物和淤積,並進行監測來防止敵害。根據地方的養殖容量,蛤仔可在2-3年的時間長至40mm。
因為菲律賓簾蛤屬於廣溫性的貝類,在自然海區中,水溫在0-36℃範圍內,均能適應。當水溫為5-35℃時,生長正常,而其中以18-30℃生長最快。
蛤仔的適溫上限為43℃,當水溫升至44℃時,死亡率達50%;當水溫升至45℃時,則全部死亡;而當水溫下降到0℃時,鰓纖毛停止運動,攝食停止;當水溫下降到零下2-3℃時,經3周,死亡率達10%。
另外,菲律賓簾蛤對海水比重的變化,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比重為1.004-1.027時,生活正常,而其中以比重為1.015-1.020時生長最好。在河口附近而又沒有防洪堤的內灣養殖區,常伴隨著山洪暴發而發生菲律賓簾蛤大量死亡的現象,這不僅是因為海水比重的急劇下降,而且更主要的是洪水帶來了大量的泥砂,使海水長時間處於混濁狀態,影響了菲律賓簾蛤的呼吸和攝食的緣故。
如果菲律賓簾蛤在溶解氧為1毫克/升的海水裡,就能正常生活。因此,正常海水的溶解氧含量,都能滿足菲律賓簾蛤的生活需要。但若海水被嚴重汙染,溶解氧含量連續處於0.5毫克/升以下達10天左右,就會導致菲律賓簾蛤死亡。如果是生活於潮間帶的蛤仔,耐乾旱能力較強,耐乾旱時間與菲律賓簾蛤個體的大小、氣溫高低以及是否通風等有關。
在中國,蛤仔在10-16個月達到30mm或更大時便進行收穫。在歐洲水域和北美洲,通常在16-30個月、蛤仔達到更大規格後再收穫,以便獲得更佳回報。
在這兩種情況下,或用耙網或用機械收穫蛤仔。在歐洲,人工收穫菲律賓簾蛤包括將它們耙出附著基,然後收穫。機械收穫是通過抽吸或升降式採集器;一臺裝有橫向傳送帶的拖拉機可以從沙質池底對蛤仔進行挖掘和分級,作業面積超過200 m/ 小時。
一旦收穫,蛤仔儲存在箱中或袋中並運走進行機械分級。然後,在加工和銷售前通常對它們進行溼儲藏,以便清除沙子。可以在出售前將它們放入塑料網袋,或在池中,或掛在溼儲藏筏上,置於低潮間帶地區進行較長時間的儲藏。
總的來說,因為菲律賓簾蛤生存能力非常強,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就可以進行培育飼養,是比較適合大範圍培育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