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老生常談的段子:說考上了大學都一樣,上大學主要得靠自己,一本的軟臥,二本的硬臥,三本的硬座,專科的站票,民辦的在廁所擠著,火車到站,大家都要下車,回歸原點。於是天真的我們真的以為上了一本二本三本差距不會很大。
然而進入大學一兩年後,我們逐漸發現自己和當年考入名校的同學相距甚遠。從高考戰場廝殺僥倖取得勝利的你,驚恐地發現,你的人生竟不受控制地日趨平庸。
一輛車上,有人在歡呼,也有人近乎銷聲匿跡。這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原來我們的本科層次是真的能夠影響自身的狀態乃至未來發展,始終在我們的人生裡留下屬於它的烙印。你覺得這是歧視,而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
1
優秀的學校好在
更好的平臺,更多的資源
這是學校之間存在的主要差距之一。211,985能夠更容易的拿到國家、教育部、省市政府更多的資金,所以也就有更好的教學條件。在一所優秀的大學裡,擁有N個重點項目的知名院士or學者或許就是你朝夕相處的導師,你可以接觸到數不盡數的名家講座,國內外交換機會,自然就會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大家交著同樣的學費,一本的學生卻能夠接受到更優質的教育,也許在智力天資上大家原本相差無幾,普通985高校和正經二本能差多少分?大家的智力水平根本不是什麼天才和常人的差別,但是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卻造就了人與人之間能力的差距。
人生就是一環扣一環,你到了一個高的平臺才有往更高的平臺跳躍的機會。而被名校這道坎攔下的人,失去的高度並不只是兩所大學之間的差距,還有未來無限選擇的可能。
2
優秀的大學好在
沒有一所好大學不是人文薈萃、牛人輩出的。
在一所一般的學校,可能很多同學會感受到:表現的積極向上是一件有點羞恥的事情,甚至你努力一點就會遭到周圍人的排斥和嘲笑,笑你「到了大學還學習,告訴你「走出社會沒人在意你的學習成績」。久而久之,你也慢慢被同化,覺得自己其實也還不錯,於是每天渾渾噩噩的聽課,吃飯,去社團開開會,至多也就是在考試周前熬幾個通宵,還要發個朋友圈配文字「學習打卡,深夜果然讓人清醒云云」。
而在人才濟濟的校園裡,沒有人會議論你的,因為大家都太厲害了,每個人都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熠熠生輝,校園裡有滿分學霸,代碼達人,有叱吒各類英文演講辯論大賽的萌妹。而這些人,都是你這四年的同行者,你會和他們一起上課、聊天、旅行、談戀愛,你將一直被他們的氣場籠罩,不知不覺汲取到他們的優點,你會不斷地向上走,逐漸變成更好的自己,繼而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書《精進》中,把我們所說的這種差距描述得非常貼切: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在最該開闊眼界的年齡限制了人的眼界,在最該嚴格要求自己的階段降低了要求的標準,這大約就是一本與二三本大學真正區分的地方了,二十多歲的年級,你本該站的更高,看得更遠。你的未來應該有無限可能.
3
優秀的大學好在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我有能力做這件事,只是沒有堅持下去,下次我注意就好了
有這樣一批人,整日用此類話語麻痺自己,卻並不自知自制力,堅持力,還有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是本身就是一種極為難得的品質,這種品質來自於對自己的高要求,更來自於數十年如一日的自我訓練和堅持。
而在末流大學吊車尾的你,問自己一句話:你連準備了12年高考都草草了事,又有什麼底氣覺得自己能在未來的某件事上堅持下去?
我們在這裡不排除身邊存在整日宅在宿舍打LOL的一本學生,也不排除目標明確考研改變命運的優秀的二三本學生。我們僅僅從大數據上說,名校學生的確比二三本院校學生做的要好,這個主要是因為名校生都算是應試教育制度下表現較好的人,智商高不高暫且不討論,他們的自制力,堅持力,還有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都是得到過實實在在的考驗的。
另一個至關重要的點,就是名校的學生更能清晰的知道我要做什麼,我不要做什麼,我想要什麼,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規劃自己要做的事情。比方說,大家或多或少都會做一些學習規劃,我今天早晨要早起去圖書館完成某項作業,課間利用碎片時間背單詞,最後晚上要保證練習一個小時的聽力和口語。計劃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優秀的學生清晰的知道TA為什麼要做這個計劃,不僅僅會真正把計劃堅持下來,更會不斷的反饋,調整,總結。
4
優秀的大學好在
很多公司或者事業單位招聘信息上明確指出只招收211/985院校。這時候,文憑就充當了一種篩選的機制。不同的文憑至少代表了:平均的專業基礎、平均的智商水平、平均的綜合素質。用人企業強調學歷這個問題時,看的不僅僅是學曆本身,而是學歷背後折射出的學生的學習能力、領悟能力、自律能力等等。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在進入社會的洗牌檔口之前,我們仍然有可能去改變自己,畢竟不是說211、985的大學生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再好的環境和資源,自己不把握好自己不努力一切都是假的。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標,並且為之去努力了,就算是在多不好的院校,那目標你也很可能會達到。
我有兩個很優秀的朋友A和B,兩個人本科只是普通二本,
A在大一意識到了自己對專業課程很感興趣,希望以後能去更好的平臺繼續相關專業的學習,於是A首先用了一年時間拿到了年級第一的排名。然後A通過諮詢老師,查詢資料發現自己有保研的可能,遂及時調整規劃,相繼參加了幾個省市級比賽。又在畢業前高分刷過了四六級。最後成功保送某985,還獲得了全額獎學金交換的資格。
B和A相反,B是在大一結束後評估自己在本專業學習上潛力有限,於是借著內容創業的風口,從大二開始在各大自媒體平臺寫文章,成功收穫1萬粉,並利用實習機會認識了一些大V。等到了求職季,B知道自己學校太差,和一流企業可能無緣,於是認真準備簡歷請認識的大V內推,最後也獲得了很多不錯的offer,也算是在這個節點取得了一點小小的勝利。
就是這樣。相同的條件,當你在沉迷歡樂和安逸的時候,有的人正在奮鬥不止。當你沉迷於網遊時,有的人正在自我完善。你以為你「淪落」到一個「理應墮落」的地方,有的人卻正在看看抓住一分一秒,不斷提升。
5
幾條建議
給在二三本院校的人
一、如果你的資源貧乏,那麼專注做好一件事將是你的唯一出路
二、在沒有任何規劃的時候,不妨去認真學習
學習不是件簡單的事,學習過程涉及到一個人自我認知規劃的方方面面,在你不知道想做什麼的時候,去好好學習是永遠不會錯的選擇。
三、在學習上的投資永遠不要吝嗇
網際網路時代,獲取知識的途徑浩如煙海,想提升自己,有很多平臺都可以提供有效的幫助,單打獨鬥已經不適用於當今社會,所以,不要斤斤計較,要爭分奪秒!
四、注意結交人脈,但不能將其過於誇大
作為還是學生的你,就踏踏實實的看書、漲知識、漲技能,嘗試你感興趣的事物,參加一些學習活動、社會實踐。
你可以在這些「情景」之中,多結交共同學習、幫你成長的「朋友」和「老師」,日後也許就會成為你重要的「人脈」。人脈和自身能力必須齊頭並進,兩者兼得那是你的能耐,如果只能選一個,還是選後者。
自身能力
決定你可以走到哪裡
不要在最該嚴格要求自己的階段
降低了要求標準
不要再浪費時間了
人最怕的是思而不行+猶豫不決
從現在開始
從此刻開始
把自己能做的都做好
比如48天後的四六級
從現在開始跟著有道考神複習
結果一定不差
17年專注英語聽力教學,傾囊相授聽力心得
只需1小時,建昆老師帶你突破聽力瓶頸!
有道名師好課0元報名
🕐明日20:00準時開課
報名僅剩最後1天
手慢無!
聽力水平測試+聽力技巧講解+聽力真題驗證
1節課帶你拿下聽力高分!
免費福利
倒計時1天
快掃描下方二維碼領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