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
法國學院派畫家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1797 - 1856),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這樣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有條件跟著啟蒙老師學習繪畫。
德拉羅什的老師是擅長創作生活畫的著名畫家安託萬·簡。可謂是名師出高徒吧,1822年,德拉羅什的第一幅個人的作品在法國展出,受到了當時著名畫家傑裡科的關注。兩人因畫結緣,成為了好朋友。德拉羅什後來結婚了,他的嶽父是當時法國的羅馬學院的院長。
有良師,有益友,還有一個藝術學院院長的老丈人,保羅·德拉羅什想不成功都難。他也成為了巴黎歷史題材畫家中的核心人物,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1832年,他被選為學院院士;1833年,他又成為美術學院教授,這些都是對他藝術成就的充分肯定。
德拉羅什畫過一幅油畫《獄中的聖女貞德 》,讓聖女貞德的故事窺一斑而見全豹。
聖女貞德(1412-1431),暱稱「奧爾良女士」(The Maid of Orleans),法國民族英雄,羅馬教廷聖人。她是一個農民的女兒,在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1337-1453)期間帶領法軍取得幾次重要勝利。後來被英國盟友勃艮第的軍隊俘獲送給英國交換金錢,被關在監獄裡。最後被判處火刑,被燒死時年僅19歲。
聖女貞德,成為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英法百年戰爭的轉折點: 英法百年戰爭分為四個階段。聖女貞德出現在最後的第四階段:英軍包圍奧爾良,聖女貞德率領法軍擊敗英軍,解除奧爾良之圍。少女貞德被燒死後,激起法國人普遍的義憤,最終把英軍徹底趕出法國領土。
藝術界也稱德拉羅什是法國歷史畫中自然主義派的創始人,算作浪漫主義畫家之一。他的歷史事件繪畫在畫面上追求情節或趣味性的描繪,特別是對環境、服飾和道具等細節的表現顯示了格外的興趣,這又體現了學院派藝術的規範與嚴謹。
例如這幅《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
這幅作品描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1800年5月,拿破崙在阿爾卑斯山穿過大聖伯納德山口(Saint-Bernard Pass),率領兩萬多軍隊突襲正在義大利的奧地利帝國的四萬多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奧地利,決定了義大利戰場的勝利,史稱馬倫哥戰役(Battle of Marengo )。西方四大軍事天才:漢尼拔,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其中漢尼拔和拿破崙都曾翻越阿爾卑斯山發動奇襲。描述這次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藝術作品很多,大多美化了拿破崙的形象,例如下圖這幅大畫家大衛的作品:
只有保羅·德拉羅什的這幅作品,真實再現了歷史真相:拿破崙腸胃不好,經常手捂胃部。而且德拉羅什將大衛畫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駿馬換成了真實的騾子,更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
保羅·德拉羅什另一幅歷史題材代表作是《年輕的基督教殉道者》。
這幅作品描述3世紀羅馬帝國迫害基督教徒,很多基督徒淹死在羅馬臺伯河(Tiber)的情景。這幅作品被後世稱為「基督教的奧菲利婭」(Christian Ophelia,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女主角,一個溺亡的妙齡少女的形象),溺水而亡的女孩形象顯示出少女的純真和天賜的美麗,也充滿了浪漫主義的風格,儘管畫面的色彩有些憂傷晦暗。
德拉羅什的繪畫風格介於古典主義畫派和浪漫主義畫派之間,他的作品造型穩定,立體感強。這與他在創作構思時,經常先用蠟製作模型研究構圖有關。
若望·皮科·德拉·米蘭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1463-1494)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哲學家,出身名門望族,父親家是公爵,母親家是文藝世家。1486年,23歲的米蘭多拉開始發表多達900篇論文,涉及宗教,哲學,自然科學和巫術,與幾乎所有方面的不同觀點展開論戰,最後他編撰出著名的《論人的尊嚴演講集》(Oration on the Dignity of Man):這部演講集被譽為「文藝復興的宣言」(Manifesto of the Renaissance),成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Renaissance humanism)的關鍵文集,也被稱為「深奧的改革」(Hermetic Reformation)。德拉羅什的這幅《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的孩提時代》就充滿了雕塑的美感和哲學的深沉。
德拉羅什創作了大量富於戲劇性的歷史題材作品,來表現歷史上重要的瞬間。
德拉羅什的一幅幅藝術作品,穿越時空,把那久已逝去的一瞬間,重新詮釋給後來者,讓乾癟的史書文字恢復了生動的真實,讓觀看者切身體會到大歷史中的不幸與悲愁,這正是他的歷史畫的靈魂和價值所在。他的作品經常被用版畫複製,作為書籍的插圖,或作為單張繪畫被收藏。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來自您的閱讀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歡迎收藏、關注、點讚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