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法國學院派藝術大師保羅·德拉羅什,以歷史題材繪畫而聞名

2021-01-12 滄海一礁石

#畫家#

法國學院派畫家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1797 - 1856),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這樣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有條件跟著啟蒙老師學習繪畫。

自畫像 1838年

德拉羅什的老師是擅長創作生活畫的著名畫家安託萬·簡。可謂是名師出高徒吧,1822年,德拉羅什的第一幅個人的作品在法國展出,受到了當時著名畫家傑裡科的關注。兩人因畫結緣,成為了好朋友。德拉羅什後來結婚了,他的嶽父是當時法國的羅馬學院的院長。

《主教馬薩林彌留之際》1830年

有良師,有益友,還有一個藝術學院院長的老丈人,保羅·德拉羅什想不成功都難。他也成為了巴黎歷史題材畫家中的核心人物,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1832年,他被選為學院院士;1833年,他又成為美術學院教授,這些都是對他藝術成就的充分肯定。

《愛德華國王的孩子們被關押在倫敦塔》1830年

德拉羅什畫過一幅油畫《獄中的聖女貞德 》,讓聖女貞德的故事窺一斑而見全豹。

獄中的聖女貞德 1824年

聖女貞德(1412-1431),暱稱「奧爾良女士」(The Maid of Orleans),法國民族英雄,羅馬教廷聖人。她是一個農民的女兒,在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1337-1453)期間帶領法軍取得幾次重要勝利。後來被英國盟友勃艮第的軍隊俘獲送給英國交換金錢,被關在監獄裡。最後被判處火刑,被燒死時年僅19歲。

聖女貞德,成為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英法百年戰爭的轉折點: 英法百年戰爭分為四個階段。聖女貞德出現在最後的第四階段:英軍包圍奧爾良,聖女貞德率領法軍擊敗英軍,解除奧爾良之圍。少女貞德被燒死後,激起法國人普遍的義憤,最終把英軍徹底趕出法國領土。

藝術界也稱德拉羅什是法國歷史畫中自然主義派的創始人,算作浪漫主義畫家之一。他的歷史事件繪畫在畫面上追求情節或趣味性的描繪,特別是對環境、服飾和道具等細節的表現顯示了格外的興趣,這又體現了學院派藝術的規範與嚴謹。

例如這幅《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

《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1850年

這幅作品描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1800年5月,拿破崙在阿爾卑斯山穿過大聖伯納德山口(Saint-Bernard Pass),率領兩萬多軍隊突襲正在義大利的奧地利帝國的四萬多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奧地利,決定了義大利戰場的勝利,史稱馬倫哥戰役(Battle of Marengo )。西方四大軍事天才:漢尼拔,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其中漢尼拔和拿破崙都曾翻越阿爾卑斯山發動奇襲。描述這次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藝術作品很多,大多美化了拿破崙的形象,例如下圖這幅大畫家大衛的作品:

只有保羅·德拉羅什的這幅作品,真實再現了歷史真相:拿破崙腸胃不好,經常手捂胃部。而且德拉羅什將大衛畫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駿馬換成了真實的騾子,更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

保羅·德拉羅什另一幅歷史題材代表作是《年輕的基督教殉道者》。

《年輕的基督教殉道者》1855 年

這幅作品描述3世紀羅馬帝國迫害基督教徒,很多基督徒淹死在羅馬臺伯河(Tiber)的情景。這幅作品被後世稱為「基督教的奧菲利婭」(Christian Ophelia,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女主角,一個溺亡的妙齡少女的形象),溺水而亡的女孩形象顯示出少女的純真和天賜的美麗,也充滿了浪漫主義的風格,儘管畫面的色彩有些憂傷晦暗。

《希律迪亞斯》1843年

德拉羅什的繪畫風格介於古典主義畫派和浪漫主義畫派之間,他的作品造型穩定,立體感強。這與他在創作構思時,經常先用蠟製作模型研究構圖有關。

《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的孩提時代》1842

若望·皮科·德拉·米蘭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1463-1494)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哲學家,出身名門望族,父親家是公爵,母親家是文藝世家。1486年,23歲的米蘭多拉開始發表多達900篇論文,涉及宗教,哲學,自然科學和巫術,與幾乎所有方面的不同觀點展開論戰,最後他編撰出著名的《論人的尊嚴演講集》(Oration on the Dignity of Man):這部演講集被譽為「文藝復興的宣言」(Manifesto of the Renaissance),成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Renaissance humanism)的關鍵文集,也被稱為「深奧的改革」(Hermetic Reformation)。德拉羅什的這幅《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的孩提時代》就充滿了雕塑的美感和哲學的深沉。

德拉羅什創作了大量富於戲劇性的歷史題材作品,來表現歷史上重要的瞬間。

《珍妮·格瑞女士處決圖》(局部)1834年 英國國家畫廊藏

德拉羅什的一幅幅藝術作品,穿越時空,把那久已逝去的一瞬間,重新詮釋給後來者,讓乾癟的史書文字恢復了生動的真實,讓觀看者切身體會到大歷史中的不幸與悲愁,這正是他的歷史畫的靈魂和價值所在。他的作品經常被用版畫複製,作為書籍的插圖,或作為單張繪畫被收藏。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來自您的閱讀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歡迎收藏、關注、點讚及轉發!

相關焦點

  • 法國學院派畫家亨納,以在繪畫作品中運用模糊和明暗對比法而聞名
    讓·雅克·亨納故居在位於法國巴黎十七區維埃大街的十九世紀建築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讓·雅克·亨納故居「MUSEE NATIONAL J.J.HENNER」,裡面展示著法國學院派畫家讓·雅克·亨納當年工作與生活的環境以及他的許多藝術作品,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讓-雅克斯·亨納(Jean-Jacques Henner,1829- 1905年),以擅長運用模糊和明暗對比法而聞名,創作了許多具有自然主義風格的肖像畫和眾多宗教作品。
  • 《與藝術沾邊·681》紅衣主教的復仇
    巴黎沙龍(Salon de Paris)是一個定期舉辦的藝術展覽,1667年由太陽王路易十四發起,旨在傳播宮廷藝術品味。直到十九世紀末國家沙龍(Nationale)、獨立沙龍(Salon des Indépendants)和秋季沙龍鵲起之前,巴黎沙龍一直是西方最大藝術展。
  • 少女迷離眼神的視覺解構——法國19世紀學院派天才畫家卡巴內爾
    文| 大雨798法國19世紀學院派畫家亞歷山大·卡巴內爾(Alexandre Cabanel 1823—1889年)以學術風格繪畫歷史、古典和宗教題材,更以其肖像畫作而聞名。卡巴內爾1880年作《克裡特公主斐德拉》卡巴內爾的藝術作品從肖像畫到歷史、古典和宗教題材,都以學術風格完成。
  • 世界級繪畫大師們的自畫像作品選集
    米羅(J·Miro 1893-1983)二十世紀繪畫大師,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偉大天才之一。 他的藝術繼承和發揚了文藝復興時代以來的油畫、壁畫和素描技巧,與現代生活題材融為一體,顯出紮實的功力和戲劇性風格。
  • 在19世紀,浮世繪是怎樣影響西方現代藝術的?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十九世紀初,葛飾北齋以富士山為題材,創作了一系列木刻版畫,這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神奈川沖浪裏》。他可能夢想過,有朝一日,這些作品會產生世界性的影響。從主觀條件上來說,一方面,日本的浮世繪藝術家是以繪畫謀生的,而版畫的無限複製屬性也使得作品的廣泛流通成為可能,同時其價格也並不昂貴。另一方面,當時的法國藝術家正在尋找突破傳統的方法,浮世繪藝術中明亮的顏色、平面的透視以及具有裁剪效果的構圖,正是法國藝術家們尋找的可以突破傳統的激進因素。於是,浮世繪的表現手段很快就被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家們「為我所用」了。
  • 唯美主義風格下的完美人體油畫|藝術大師威廉布格羅的悲情人生
    ——阿道夫·威廉·布格羅 1895年他被譽為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裴爾)中對拉裴爾繪畫繼承、發揚最好的畫家。法國19世紀學院派畫家阿道夫·威廉·布格羅以嚴謹的人體造型風格,唯美的畫境、樸素的畫面色彩,創作了八百多幅古典主義油畫作品。
  • 百位世界繪畫大師之德拉克洛瓦,藝渡文化傾情高清藝術作品圖片集
    19世紀上半葉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想像力豐富、才思敏捷,是印象主義和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驅。其藝術繼承了文藝復興以來的威尼斯畫派、倫勃朗(Rembrandt)、魯本斯和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的成就,對後代藝術家如雷諾瓦(Auguste Renoir)、莫內、塞尚、高更、梵谷、馬蒂斯(Henri Matisse)和畢卡索等都有很大影響。
  • 一展縱覽歐洲繪畫500年是什麼感受?
    展覽地點:廣東省博物館三樓書畫展廳 門票:80元 「西方藝術的歷史發展歷程如何?」1月10日起,廣東省博物館從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引進「從倫勃朗到莫奈——歐洲繪畫500年」展覽,遴選蜚聲藝壇的藝術大師提香、魯本斯、勃魯蓋爾、倫勃朗、高更、雷諾瓦、莫奈等跨越地理和時間界限的作品60件,涵蓋了歐洲藝術史的主要時期和重要流派,對歐洲繪畫500年發展脈絡進行整體呈現。
  • 繪畫大師們的自畫像|畫家|自畫像|繪畫|印象派|後印象派|版畫
    ▲文森特·梵谷(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代表人物之一)▲ 埃貢·席勒(奧地利繪畫巨子)▲ 方丹·拉圖爾(法國畫家)>▲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17世紀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小漢斯·荷爾拜因(德國畫家)▲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美學理論家和教育家)▲ 皮埃特羅· 阿尼戈尼(義大利畫家)
  • 普羅旺斯十大藝術畫廊推薦,體驗法國獨特的藝術文化
    普羅旺斯位於法國東南部,靠近地中海沿岸。普羅旺斯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這裡有許多著名景點,吸引了大批遊客的到來。普羅旺斯的藝術文化遠近聞名,這裡擁有許多藝術畫廊。下面推薦了當地的10個藝術畫廊,快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隱秘的傑作: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大師的素描作品
    【編者按】作為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具有恆久的魅力。著名的藝術大師如畢沙羅、馬奈、德加、塞尚、莫奈、莫裡索、雷諾瓦、高更、梵谷、修拉等創作了諸多世人熟知的油畫作品。但很多人並不知曉,他們還留下了許多精彩絕倫的素描藝術作品。
  • 法國畫家德·弗拉明克繪畫作品
    莫裡斯·德·弗拉明克(Maurice de Vlaminck),法國,1876-1958。莫裡斯·德·弗拉明克(Maurice De Vlaminck)與野獸派(Fauves)關係密切,野獸派是一群世紀之交的畫家,以採用全新的、充滿活力的調色板和運用大片純淨、平坦的色彩而聞名。與亨利·馬蒂斯最為一致的是,這種風格在德·弗拉安克的著名作品「巴託-拉沃爾」和「德雷恩畫像」(均為1905年)中可見一斑,這些作品以梵谷為靈感的色彩和表達為特色。
  • 千姿百態的秋色:致敬秋天的寓意繪畫
    在歷史上,人們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和題材表達對秋天的慶祝。博物館和畫廊裡的很多著名畫作都包含了致敬「秋天」的主題,本文分享的是有關秋天的寓意繪畫。寓意畫寓意畫是一種古老的繪畫類型,這些畫作不是直接地去表達含義而是含蓄地讓觀眾發現其中的主題和意義。
  • 藝術大師參加高考,結果會怎樣?
    世紀的法國,一般而言,若想成為一名正統畫家,接受學院派的培養幾乎是必須的。馬奈《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在19世紀新藝術的因子正在萌發的時代,這樣的選拔體系自然腐朽而落後。1863年,第一場落選者沙龍在皇帝拿破崙三世的認可下開幕了。
  • 馬莫坦博物館的日出印象,19世紀著名繪畫運動,因這幅畫而得名
    馬莫坦博物館的日出印象,19世紀著名繪畫運動,因這幅畫而得名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一聊巴黎馬莫坦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日出印象。這些年輕人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他們大都生於19世紀30年代,都酷愛繪畫但又對僵化的學院派藝術有諸多不滿,目前都在巴黎的各畫室中工作學習。共同的經歷、理想和抱負使他們走到了一起,並激蕩出更多更炫目的火花。這些年輕人包括當時在瑞士畫院的畢沙羅、塞尚以及在格萊爾畫室的莫奈、雷諾瓦、巴齊耶和西斯萊。不久,另兩位更有影響的人物也加入了這個還不名一文但活力四射的小團體。
  • 法國學院派的藝術大師,朱爾斯·約瑟夫·列斐伏爾,油畫作品欣賞
    朱爾斯·約瑟夫·列斐伏爾(1836年3月14日生於德國圖爾南,1912年2月24日於巴黎逝世)法國畫家,19世紀末法國學院派藝術家之一。1852年,列斐伏爾進入國立美術學院,是萊昂白蘭地的學生。他在1861年贏得了著名的羅馬大獎賽。
  • 小央美兒童美術:法國印象派畫家,埃德加·德加,最喜歡畫舞女
    那時的德加臨摹了15-16世紀的許多繪畫和素描;當他回到巴黎時,他已經是一個學到一手安格爾畫派好手法的、功夫很深的素描行家了。這種素描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素描,是一種在學院裡學習的素描(學院派),因此,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保羅·塞尚(Paul Cezanne,1839
  •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塞尚油畫作品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法國,1839-1906年。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是19世紀偉大的後印象派畫家之一,他以光彩奪目的風景、激烈的肖像畫和複雜的靜物而聞名。他的影響延伸到後印象的方方面面,從尋求繪畫中的經驗真相(包括不平衡和缺陷),到捕捉視覺的瞬時性,以及對畫布空間維度的關注。他在法國普羅旺斯的窗戶上看到的蘋果畫、紙牌玩家和聖維克多爾山的風景畫是西方藝術中一些最著名的圖像,他成熟的作品以生動的調色板、敏感的筆觸和充滿浮躁和活力的旋轉不穩定的構圖而引人注目,這些作品為立體主義和抽象派繪畫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 誰能想到,19世紀的芭蕾舞竟成了下流的同義詞?
    一、十九世紀的情色芭蕾芭蕾舞——在現代可以說是高雅藝術的代名詞,可誰能想到,在歷史上有一個時期芭蕾舞竟成了下流的同義詞,就連芭蕾舞學校也成了好色之徒的鮮肉場。德加作品《芭蕾舞排練》最早的芭蕾起源於義大利,興盛與法國,1661年,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參與下建立了完整的芭蕾舞表演體系,而後一直在宮廷內演出。
  • 英國皇家學院派的代名詞——Fucaschaikovi作品賞析
    Frederic Leighton弗雷德裡克·萊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是19世紀末英國最有聲望的學院派畫家,他輝煌的藝術光芒甚至衝淡了雷諾茲的影響,成了英國皇家學院派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