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來自家長100論壇的經典好文。作者為樹樹繁花,是原武漢二中家長。
當他無意中聽說,本校一個平行班家長的孩子創造了高考神話時,他的第一個念頭是:「我一定要找到這位孩子的父親,向他取經。」
於是,才有了這場「父親與父親之間的對話」,才有了這篇感動了上萬家長的長文。每每讀起,都讓人充滿力量,以此共勉。
我去採訪這個「傳奇父親」,初衷在於,我聽到一個平行班的孩子創造了高考神話時,內心十分觸動。因為我的孩子正跌宕在分數的波峰浪谷之間,積聚了越來越多的懊惱。而我也開始有些焦慮,倒不完全因為分數本身,而是孩子日益表現出的信心缺失。
面對無法追趕的同班同學,我那些曾經很有效的疏導工作在他那裡慢慢失效,所以我也在思考如何幫助孩子,也意識到我需要一些智慧,去幫助孩子在高考這場攻堅戰中,制定周密的戰略。
而這位學長也是一位傳說中愛分享的人,於是我動了念頭:與當事人直接對話,探問根源。由此,我們之間開始了對話。
認識他以前,他是我們心中一個傳奇;認識他以後,他是我們心中一個有力量的父親。
一 這是一場馬拉松
下面是他提供的高中三年各學期期末成績單:
高一分班考368名,上學期期末303名,下學期期末238名。高二上學期48名,高二下學期85名。高三9月起點考102名,11月聯考90名,元月聯考40名,2月調考3名,4月考10名,高考:前10名。
細看這張成績表,發現幾點信息:
1、起點不高,絕非牛伢。
2、高二逆轉,但有起伏。
3、高三穩定,終入佳境。
我最感興趣的是,高二,從238名到48名,是什麼成就了此般飛躍?
他的回答:信心和目標。
在2中三年,身邊的牛伢太多了,在一次次打擊之中,我們忘掉了:身邊是一群神馬人,忘掉了這個群體本身就很強大。實際上,放在全市甚至更大範圍內,我們學校都是強悍的。
所以,我告訴兒子:要相信自己,能進來2中,說明你的能力在整個社會高中裡,應該是屬於上乘了。要相信經過2中3年訓練,自己的學習能力會不斷提高。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以他們當時的情況,在平行班都排在10幾名,不可能沒有壓力,所以他一直把信心建立放在首位。
兒子當然有鬱悶的時候,我不反駁。只問班上(注:不是年級)最高分是多少,然後比較孩子的差距,跟他說:這樣,你比第一名差不了多少分,也就幾十分的距離!兒子當時就說:幾十分還不多啊!趕不上!我說:那好,我們不和別人玩,只和自己比,下次考試你每科比這次多5分可不可以?兒子沒有說話,我說如果多5分沒有把握,多3分怎麼樣?多一分也可以啊!
兒子笑起來了,只多1分、3分,太小瞧我了撒!我說真的,只要每科多3分就可以了!我讓兒子自己算算,每科多3分,就多了18分,18分排名可以前進多少名!
這段話特別讓我感動。很多時候,家長們面對孩子的分差,說的是:怎麼比別個差了幾十分,這多?而他說的是:不多,才幾十分。前者讓孩子看到差距,後者讓孩子看到希望。前者給孩子施壓,後者給孩子解壓。
現階段始終只跟自己比,每次進步1-3分,這個目標摸得著,很容易達到!千萬別動不動就要孩子進步幾十分,那個目標太難了!誰都有畏難思想的!功夫練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超越他人!
但是我也有一個疑問,假如說我的孩子高一還多少有些漫不經心的話,高二卻是自覺了好多。為什麼幾次周練下來仍然不見進步呢?
他的回答:」成績的上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量的積累到一定階段才會發生質變。我從兒子進入高中後就給他講長跑的戰術。
100米跑是完全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但一萬米長跑結果不由起跑線決定!這是一場馬拉松,如果用短跑的方式要求孩子跑,這是錯誤的。
二 按部就班跟著走
的確,跟大多數家長一樣,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一個學期下來,年級排名咋就從238到了48呢?這個飛躍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他給我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人問鄧小平:二萬五千裡長徵那麼苦,你小小年紀是如何走過的?鄧回答:跟著走。
「跟著走」,意思是緊跟大部隊。聽起來簡單三個字,可是在2中一年,深感教學進度快難度高,不少孩子也努力了認真了,仍然學不會,只好去培優。這樣的「跟」可行嗎?
實話實說,我們沒有時間培優。兒子說過,學校的老師都很有實力,為什麼要去找外面的老師教?再說,作業完成需要時間,根本不可能再上培優班。
對於我們來說,「跟」就是認真聽講,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平行班,不少學生為了完成作業有幾種方式:一是抄襲,這種情況基本上屬於自我放棄,只是孩子們不一定意識到。二是上這科做那科,比如物理課上做數學、數學課上做化學等等,就是想早點做完,回家後早點休息,其結果是老師講的要點完全沒聽到。我兒子的做法是上課堅決不做作業,利用自習課以及晚上回家後再做,哪怕再晚也要完成當天所有的科目。
2中的作業相比其他學校不算多,只是作為非牛伢,總會遇到作業不會做的情況,這不是熬夜就能解決的問題。孩子多半會期待第二天老師講解,如果老師沒講,有些同學可能就此放下來了;有些同學可能先記下來,等待期中或期末考試前一併解決;還有些同學則是寄希望將來學深一點以後,自然會懂。這些方法是否可取?
在我看來,這是堅決不行的,問題越積越多,最後連自己都沒有信心去解決了。作業當中有不會做的題目,那就是自己的軟肋,是千方百計都要搞懂搞會的。該怎麼搞?自己苕想不是辦法,既耽誤時間又不一定有結果,而我這個父親也早就搞不懂他的功課,所以我告訴兒子的方法是:把難題交給老師,讓老師先解出步驟,自己再聽再學。這就要求兒子臉皮要「厚」,不恥下問。
「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不懂就問」,這幾條都是早在孩子們成為小學生的那一天就知道的要求,不過很少有同學真正做到,尤其是艱苦的高中三年,要讓「好問」成為習慣,甚至到最後,是老師主動來找學生探討問題,這就更不易了。所以每一個突破學習難關、抵達自己彼岸的孩子,絕不是無緣無故的。
關於作業,我還有個問題:「除了完成學校的作業,是否還需要做些額外的題目?」我知道有些同學,特別是成績好的,買了些學校要求以外的教輔書在做,有沒有用?
他的回答是,營養學裡有一句話叫做「此人之肉,他人之毒」。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牛伢們做校外課輔,是因為他需要,而我們不是牛伢,我們需要的是紮實的基礎,是把每次錯的知識點搞懂搞會。還是那句話,只和自己比,不用看別人!
兒子做的全部都是學校安排的內容,每天很認真很認真完成。至於其他孩子有沒有做學校以外的教輔我就不知道了。我只知道,每天兒子做完學校作業已經很晚,根本沒有時間再搞其他。
談話進行到這裡,心裡特別感慨,如果說他們創造高考奇蹟有何奧秘的話,「腳踏實地」絕對是關鍵原因。三年中,由於成績的逐步閃亮,學校不止一次徵求他們意見,是否調往高分班?他的孩子每次毫不猶豫拒絕。
說起來就是這樣簡單,按部就班跟著大部隊往前走,3年1095天,心無旁騖,在教與學兩方面,始終如—相信學校、相信老師、相信自己。
三 有內需才有熱情
「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會是奴隸,應該是一批歡樂的自由人」。最早提出這個結論的,是距今400多年前的一個鐘錶匠塔布克,他根據鐘錶製造過程,判斷:金字塔這麼大的工程,建造卻如此精細,不可能是一群有懈怠行為與對抗思想的人建造,而一定是一批懷有虔誠之心的自由人,才能讓金字塔的巨石之間「連一根刀片都插不進去」。
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通過發掘考證,宣布金字塔是由當地具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建造的,而非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所記載的,由30萬奴隸所建造。
這篇文章是我很久以前在《讀者》上看到的,文中一段話感觸猶深:在過分指導和嚴格監管的地方,很難有奇蹟發生,因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諧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到最佳水平。
下面的對話,就以此為引言,圍繞學習動力而展開。
有時候,我會忍不住聯想,高中學習是不是有點類似金字塔工程?那麼艱辛漫長,層層堆坡砌石,中間任何環節都不可以省略。這般的浩繁複雜,我們的孩子如何才能經受住考驗和磨礪?
他的回答:我兒子從高2開始就沒有在12點半前睡過覺,我說多了,催他早睡他還很不高興,這點我也沒有辦法,他自己說的:想出成績必須付出,因為自己不是天才。這麼說就是他自己要學。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細劃一下他的時間表?從一個側面,更直觀看下從青蛙到牛蛙,這之間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孩子每天早上6點20起床,晚上睡覺時間剛才說過了,差不多都是12點半。平時晚上放學回來後,洗澡、吃東西,大概在21:40-22點開始做作業,周六回來後我要求兒子打電腦遊戲。周日上午我不喊他起床,讓他睡到自然醒。中午吃飯後兒子自己去老師家裡練古典吉他2小時,之後去青少年宮找教練打一個半小時桌球,回家後洗澡吃飯,晚上7點開始做周六、日的作業。
這張時間表我們可以參考一下,不見得要照搬,因為每個孩子習慣不同。比如我的孩子超過11點肯定熬不下去了。我想請教的是,孩子的「自覺」從何而來?天天作業那麼晚,會不會覺得很「苦」?
他的回答:孩子自己有需求就會主動去學。我孩子的目標是8校,這就是他的內需。
有內需就會有熱情。當然,這個目標也是動態的,象一開始那樣的成績,我想的就是盡最大努力能進武大、華科就很好了。前面也說過,給孩子一個夠得著的目標,時刻讓孩子看到希望,不求一步跨越但求小步超越。這當中我們不迴避問題,孩子的成績在高2那次躍上48名以後,並未一路上攻,而是不止一次出現較大起伏,這時候我要做的就是疏導孩子焦慮的情緒,同時不迴避問題,每次都用積極的思維方式,站在積極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當然,高考畢竟不是個簡單的技術活,不是光靠拼時間拼體力就可以達到圓滿,一定要講效率講方法,而這個方法就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嘗試、不斷總結而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管出現什麼情況,一旦目標明確,計劃制定,就要不折不扣堅決執行。
說到這裡,倒讓我想起王金戰的一段話:學習就是這樣,一開始有一個朦朦朧朧的目標,在這種目標的引導下,你努力了,奮鬥了。而一旦你一頭扎進學習裡,那裡的世界一定是鮮花爛漫,靈光閃爍,一派至真至美的景象。
不過,我們也都知道,一個孩子的個性形成往往跟他的成長背景密切相關,不可能是高中的時候突然就成這樣或者那樣。我的問題是,在高一的低位時,除了家長一直鼓勵和陪伴,孩子自身的個性為他後來的起飛起到多大作用?
他的回答:兒子小的時候,我就經常帶他遊泳、打球,運動的過程就可以培養孩子不服輸、不放棄。到了高中,學習上仍然是這樣,不管在哪個名次,信心不能丟。就象戰士上戰場,可以被打死,絕不能被嚇死,也就是說不能自己先輸掉了信心。
所以兒子的心態一直非常穩定,特別是成績有了起色以後,自信心越來越強,高考時候表現出來那種「捨我其誰」的氣勢,讓人欣慰。
四 挺住將意味著一切
由於高中階段的重要性,加上每周周練排名,你是不是常常處於壓力情境下,有時候會覺得緊張,有時候會感到沮喪?特別是一天天面對孩子學習過程中,那些說了千遍也不改變的問題。
比如「粗心」,明明會做的題卻得不了分。當一張試卷上同時出現幾十分「意外」,你是不是特彆氣惱?而在他們的高中時代,是否也有過這種情況?如果排除考場上心情緊張或者睡眠不足原因,那麼還會有什麼因素阻礙孩子拿分?
對此,他談了自己的看法:這就象我們平時也會出現:想的和說的不一樣的情況。可能是注意力問題。注意力有多方面,上課聽講的注意力、做題時候的注意力等等。要有針對性的訓練。既然已經發現是個老問題,為什麼不想辦法解決?總不能老用 「粗心」為自己丟分找藉口吧?個人建議在這方面要作針對性訓練。針對性訓練不是單純追求做題量,而是要做質,做成功率,成功率上去了再加量。
一個問題長期存在,是不是意味著這個孩子的意志力也有問題?還沒有那種非改不可的決心和毅力。
不要隨便說孩子意志力有問題,要看到並且告訴孩子:今天比昨天努力了,只是現在我們需要找到事半功倍的辦法才行。換個角度找原因,1+1=?這個會不會做錯?
這麼簡單的題肯定不會錯啦,說明還是個熟練問題。以我們的經驗,當一個知識真的學通學透或者說爛熟於心的時候,想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跟孩子相處的過程,出現問題要見招拆招,我發現家長們好象都有一個通病:急。家長急,迫使孩子也急,無形中產生一種巨大的壓力,而且還搞不清楚壓力是來自何方。要知道欲速則不達。
說到家長的「急」,我想起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有兩位媽媽,同在一家公司工作,因為她們的女兒在同校同級,兩位媽媽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暗中較勁,發展到後來,在單位裡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兩個人,竟然連話都不互相說。這大概算是一種病態的焦慮症吧。
家長再焦慮,也不要把這種情緒傳遞給孩子,只要孩子在努力,即使短時間看不到進步,也要按既定的方針堅持下去,時間放長些肯定會進步。當孩子把那些可以得到的分都撿回來的時候,那會是一個了不起的結果。
不能不說,這是我的採訪經歷中,非常愉快和流暢的一場對話。接下來,我和你一樣,在路上。
如果感到艱難,讓我們挺住,挺住將意味著一切。
2021屆志願填報vip群來了
VIP群服務包括:
1、資料庫查詢
2、免費包郵2021高考手冊
3、VIP群答疑
(服務僅針對湖北省)
前100名還可領取100元優惠劵
手慢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