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匯觀象臺百年風雨歷程

2020-12-13 中國氣象局

  解說詞類一等獎

  作者:徐建中 張  穎 支  星

  徐家匯觀象臺從1872年12月誕生起,已經走過了140餘年的風雨歷程。即將展現給大家的是徐家匯觀象臺140年發展的歷史畫卷,這裡記錄著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片斷、每一個發展足跡,展示了上海近、現代氣象科學的漫長曆程。解說詞的創新點在於,在完整地向大家展示了上海徐家匯觀象臺成立140年以來的觀象臺的氣象發展歷史的同時。對觀象臺的氣象文化進行了提煉。一是氣象服務與城市發展同步,上海氣象與上海航海業的發展緊密結合。也就是現今說的「服務牽引」;二是氣象事業的發展要依託科學技術,特別是依託新技術發展。不斷把時代的世界新技術融入、引進到氣象工作中;三是「人才立臺、技術立臺」。有一批敬業、專業的領軍人才;四是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開放胸懷,徐家匯觀象臺成立後,與世界氣象的交往交流十分密切,發展始終緊跟時代。這些一代一代氣象人開拓、積累的精神文化,在當今仍然值得繼承和發揚。我們有必要通過解說詞的形式向市民、學生宣傳;也要向廣大的氣象工作者和從業人員做宣傳。也可以為其他學習、工作做借鑑。

 

  解說詞全文:

  徐家匯觀象臺百年風雨歷程

  ---上海徐家匯觀象臺介紹解說詞

  各位遊客、各位市民:

  大家好!!

  我叫***,今天將有我帶領大家一起參觀徐家匯觀象臺。

  現在我們大家來到的是上海徐家匯觀象臺,徐家匯觀象臺從1872年12月誕生起,已經走過了140餘年的風雨歷程。即將展現給大家的是徐家匯觀象臺140年發展的歷史畫卷,這裡記錄著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片斷、每一個發展足跡,展示了上海近、現代氣象科學的漫長曆程。

  這棟徐家匯觀象臺主體建築始建於1900年,是一座三層的羅馬式建築,總建築面積為2986平方米。

  現在我們參觀的是第一展廳,也就是序廳,是徐家匯觀象臺成立140年以來的大事記錄。

  1872年12月1日,徐家匯觀象臺開始正式氣象觀測,並開始了連續140餘年的氣象觀測,同時也標誌著徐家匯觀象臺正式成立。

  1881年,觀象臺設立航海服務部,由此翻開了氣象服務的篇章;1884年,外灘信號臺在外灘建成,開始預告天氣和授時服務;1920年,開始航空氣象服務;1959年,利用馬可尼測雨雷達,上海建成中國第一個天氣雷達站;1964年,正式開展數值天氣預報方法的研究和應用,成為全國最早開展業務數值天氣預報的地區之一;1988年,上海成立全國最早的區域氣象中心;2003年11月,上海完成郊區氣象現代化建設;2010年完成世博會氣象服務,和世界氣象組織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參展的世界氣象館。世界氣象館是世博會159年歷史上氣象主題首次獨立參展,獲得了「上海世博會評委會特別獎」,成為全球氣象人共同的驕傲!

  接下來讓我們參觀第二展廳:

  徐家匯觀象臺成立後研究的領域涉及氣象、天文、地磁等。在徐家匯觀象臺1872年成立之後,1900年在佘山頂上建立起佘山天文臺。1908年在崑山建立了陸家浜驗磁臺。徐家匯觀象臺、佘山天文臺和綠葭浜天文臺三臺並立。這三個科研機構積極開展研究、擴展觀測領域,使徐家匯觀象臺成為既搞基礎研究又具服務性的綜合性科研機構,這在當時的亞洲甚至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

  這張珍貴的照片是現存的唯一一張三臺臺長的合影,從左至右依次是蔡尚質(佘山天文臺)、馬德賚(陸家浜驗磁臺)和勞積勳(徐家匯觀象臺)。

  下面我們參觀的是第三展廳:主題:淵遠流長,醞釀近代氣象歷史

  曾經的上海是個小漁村,直到13世紀才發展為城鎮。在此期間,上海地區就已經有了關於天氣和物侯的文字記載。例如在公元1577年,就有關於旱澇的記載。「六月(農曆),淫雨連旬,寒如冬,田成巨浸,花禾漬腐。」

  1843年上海開埠後,隨著中西交流的頻繁,商貿往來日益增多,1865年12月,劉德耀神父來到上海,開始在董家渡進行一日3次的氣壓、氣溫、溼度、降水及風等要素的氣象觀測,開啟了上海近代氣象儀器觀測的先河。

  上海董家渡地區的氣象觀測一直持續到1872年12月。是年,在天主教江南教區主教郎懷仁(Languillat)和耶穌會江南傳教會會長谷振聲(A.Della Corte)的主持下,在徐家匯召開了一個重要會議,決定成立「江南科學委員會」,同時決定由高龍鞶(Colombel)神父主持,在徐家匯建立觀象臺。

  第四展廳:

  主題:歷經變遷,奠定中國沿海第一觀象臺

  (1872年12月1日,多雲,最高氣溫16.9℃,最低氣溫4.8℃。這廖廖數字,這張看似簡單的觀測記錄,卻翻開了百年徐家匯觀象台歷史的第一頁。

  1880年上海遭受強颱風後,在外商輪船公司等社會各界的一致要求下,徐家匯觀象臺籌設航海服務部,並擴建辦公樓為兩層樓房。

  經過二十多年的摸索,20世紀初徐家匯觀象臺已逐漸建成為集天文、氣象、地磁和航海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由於在科研和服務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徐家匯觀象臺在國際上聲譽鵲起,迎來了早期發展的黃金時期。

  第五展廳:

  主題:外灘信號塔,城市安全運行的標誌

  (外灘信號塔的氣象信號服務,不僅適用於中國沿海,還被東亞各國所廣泛採用……)

  1884年位於外灘洋涇浜的信號塔建成並開始天氣報告和授時服務。

  初建的信號塔上豎立一根高15米的木製旗杆,旗杆四周用繩索固定各式信號旗杆。1906年7月5日,暴風雨襲擊上海,信號塔木桿在暴風雨中折斷,子午球墜落,於是公董局決定重新建造一座高36米具有西班牙風格的金屬結構塔,並在塔上安裝一根12米高的信號旗杆。1908年6月,新的圓柱形外灘信號塔建成,開始懸掛信號旗。
這個就是外灘信號塔的模型。(信號塔的基本結構的介紹……)

  外灘信號塔的日常服務包括:① 授時;② 天氣預報和服務。

  第六展廳:主題:潛心研究,百年學術的積澱

  徐家匯觀象臺初期研究成果的取得都與一個人密切相關,他就是徐家匯觀象臺的第一任臺長能恩斯。能恩斯1845年生於瑞士日內瓦,1876 年成為徐家匯觀象臺臺長。

  能恩斯的學術造詣在今天看來簡直卓越超凡。他創立了颱風研究的理論,並將颱風理論應用於預報與服務之中。創紀錄地首次畫出清晰的颱風眼,開創了遠東氣象史上關於颱風路徑記錄的先河。

  1887年10月,能恩斯因健康原因,前往英屬澤西島修養。

  能恩斯因病回澤西島之後,又有一位神父來接替他臺長的位置,這就是法國人蔡尚質。1897年11月至 1898 年3月,他赴長江流域以1200次天文觀測繪製並出版《長江上遊圖集》,蔡尚質於 1900年創建佘山天文臺,並親任臺長直至1924年。

  在蔡尚質被解除臺長職務之後,一位強有力的年輕神父接替了他的臺長位置,他就是勞積勳(Froc)。1896 年成為徐家匯觀象臺臺長。其所研究的可視氣象信號系統——用於為船隻提供天氣變化、尤其是惡劣風暴警報——1898 年被中國海關(Chinese Maritime Customs)接受用於中國大部分港口。由於他在颱風預報方面的才幹與業績,勞積勳在水手中廣為人知,被譽為「颱風神父」。1893~1918 年,勞積勳研究了中國沿海 620 次颱風的路徑。在他當臺長期間,徐家匯觀象臺迎來了早期發展的黃金時期。勞積勳還是一位頗有造詣的氣象學家,他於1900年出版了《遠東的大氣》一書(配圖),這本書成為法國政府分發給遠東航行的艦船的必備書籍。

  第七展廳:

  主題:日臻成熟,開創近代天文事業

  1891年Nature雜誌著名編輯,阿爾伯特?蒂桑迪爾說「太陽升起在地平線上比歐洲早七到八個小時,能夠進行有效的觀測。在這裡從事天文研究具有更特別的意義。」

  1900年徐家匯觀象臺花大價錢從巴黎購買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雙折射望遠鏡,由於徐家匯土質疏鬆,不適合安裝,於是選擇離上海15英裡的佘山上安裝並建立了佘山天文臺。徐家匯觀象臺和佘山天文臺在天文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包括了太陽、行星、彗星、恆星、星團等多種天體的研究。(配太陽黑子圖)(配哈雷彗星圖片、月球表面的圖片),為我國天文觀測和研究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地磁觀測是徐臺開展較早的一項研究。早在1874年能恩斯神父就在徐家匯進行了地磁觀測(配地磁室照片、配1877年月報),並發表了初步的結果,並成為日後徐臺常規觀測工作的一部分。1920年,發生在甘肅的大地震,陸家浜驗磁臺還留下了珍貴的觀測記錄。

  徐家匯觀象臺在天文、地磁和氣象等方面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勞積勳頻頻獲邀出席國際會議。1904年,出席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召開的國際氣象組織會議。1909年,出席在倫敦召開的國際氣象組織大會。1911年,參加日本東京舉行的遠東氣象會議。1930年參加香港遠東氣象會議(配圖),同年8月又赴歐洲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國際氣象會議。

  此外徐家匯觀象臺還非常注重與周邊觀象臺的交流與合作。1913年,中國實業家張謇在南通籌建軍山氣象臺(配圖)時,從培養人才,選擇臺址、設計建築到購買儀器等,均得到了徐家匯觀象臺的指導和幫助。青島觀象臺(配圖)在建臺選址和人員培訓方面,也得到過徐家匯觀象臺的指導和幫助。

  1926年,徐家匯觀象臺派雁月飛參加第一次經度聯調, 1933年,又參與了第二次國際經度聯調。

  第八展廳:

  主題:循序漸進,近代氣象業務的構建

  (百年觀測對全球溫度變化的貢獻)

  這是一張英國氣象局Hadley Center(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是英國氣象局負責氣候預測和服務的主要部門。除了負責歐洲地區的氣候預測,哈德萊中心也做一些全球範圍內的氣候預測。在重建近200年全球陸地及海洋平均氣溫時選取的站點示意圖(配圖),在構建數據時,正是基於徐家匯觀象臺連續140年不間斷觀測資料的重要價值,徐家匯才被選為其中的一個站點。

  這是一份上海近百年的平均溫度變化曲線圖(配圖),上面記載了19世紀末至今的溫度變化。它的數據也來源於連續觀測的記錄。(配歷史上觀測到極值的列表)

  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和與周圍臺站聯繫的增多,徐家匯觀象臺的預報研究也有了質的飛躍。1895年12月31日,利用長期收集的周邊臺站發來的資料,徐臺繪製了第一張東亞地面天氣圖(配大圖),圖上共有16個站點記錄,其中中國有11個,日本2個,菲律賓、越南、俄國各1個。

  在颱風預報預警方面,徐家匯觀象臺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879年7月上海遭遇了強颱風,徐家匯觀象臺運用單站氣象要素分析法,較準確地發出颱風預報(配颱風路徑圖、上升氣流圖)。

  1890年徐家匯觀象臺開始發布颱風警報,這是中國第一個對公眾發布颱風警報的觀象臺,從製作颱風天氣預報到履行發布警報的服務職責在這一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1870,以大北電報公司名義來華開業。一年後,徐家匯觀象臺架設電話(配老電話圖),通達英法租界各洋行,開啟上海地區使用電話傳遞天氣預報的先河。每到颱風季節,徐臺的電話通常都會異常擁擠,來電者大多詢問與天氣有關的問題。龍相齊曾在媒體撰文講述過接聽「天氣熱線」的種種經歷:

  一天晚上,上海虹口碼頭(Shanghai Hongkew Wharf)致電天文臺:「我們有 40000 包大米在碼頭上明天早晨裝船,現在船正途經吳淞(Woosung)。天氣看來不妙。我們是否能安全運抵,還是應該返回貨棧?」天氣預報員輕嘆云:「放心吧,今夜無雨,再見。」當運抵時,大米是乾燥的。(配素描圖)

  一艘 18000 噸貨船在港口拋錨。船主致電天文臺:「我們……明天要把船拖到長崎(Nagasaki)的船塢去整修。明天可以開船嗎?我們需要三天的平靜海面與微風。」天氣預報員知道在那霸(Naha,衝繩 Okinawa)東南正有一個颱風向西北方向移動。「不,」他回答說,「等待 24 小時然後再來電話。」第二天再次致電詢問:「我們可以離港前往長崎了嗎?」——「對不起,」天氣預報員說,「最好再等 24 小時,然後再來電垂詢。」隨後的一天,滿載的大船緩緩離開上海並安全抵達長崎。

  1920年,徐家匯觀象臺開始航空氣象服務(配龍華機場圖)。1925年起,伴隨著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徐家匯觀象臺與中國現代史上擁有第一批廣播電臺之一的美商開洛公司開始無線電臺合作,每天用中、英文廣播兩次天氣預報,由此開啟了廣播天氣預報的裡程。

  第九展廳  主題:發展與創新,續寫城市新篇章

  140年來,徐家匯觀象臺見證了上海氣象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進程。上海氣象人秉承徐家匯觀象臺的發展理念,繼承孜孜以求、不斷創新的科研精神,發揚服務社會、滿足公眾需求的服務傳統,上海氣象事業迎來了新時代的高速發展黃金時期……

  1959年,向英國進口馬可尼測雨雷達。這是中國第一個氣象雷達站,雷達天線安裝在52米高的鐵塔上。

  1970年5月,在南匯縣老港建成專用於監測颱風的843型雷達站,並投入業務使用。

  1997年11月,上海WSR-88D雷達建成(配圖),這是全國氣象部門第一部用於業務運行的S波段全相差都卜勒天氣雷達。

  2010年4月,青浦CINRAD/SA雷達投入業務運行。

  在衛星業務方面,作為中國衛星導航應用產業基地,上海的氣象衛星事業日新月異。

  1972年7月,應用氣象衛星雲圖接收設備(71型甚高頻衛星雲圖接收機),先後接收美國發射的「愛薩」和「諾阿」氣象衛星雲圖圖像。

  1988年9月7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近極地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1A衛星,上海中心氣象臺接收到其HRPT可見光雲圖資料。

  近年來,上海氣象局採用先進的裝備和探測手段,建立了以城市邊界層氣象信息獲取為重點的大氣動力學、熱力學、大氣化學和生物氣象學觀測業務體系,形成對高影響天氣、城市邊界層和大氣環境的有效監測、數據獲取和再現分析能力。

  上海氣象局已建成:

  1、256個自動氣象站;雙都卜勒雷達監測網---青浦WSR-98D雷達和WSR-88D雷達;梯度氣象觀測網---13座觀測鐵塔、9部風廓線儀;雷電監測系統---開展24小時持續雷電監測;海洋氣象探測網---大小浮標站、航標燈船、海島自動站、邊界層風廓線儀、測波雷達、聲學波浪和潮位觀測;10個地面大氣成分觀測站。

  近年來,上海天氣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不斷提高,大城市精細化預報業務組織模式基本形成。建立了以短臨為核心的長期、中期、短期、短臨、實況一體化、無縫隙的新型預報業務組織體系。以高影響天氣為坐標,建立以短臨預報為核心的長中短臨一體化預報業務;以高關注度區域為坐標,建立多圈層警戒的精細化預報流程;以高敏感用戶需求為坐標,建立交通氣象、人體健康、環境氣象等天氣影響預報體系。

  2010年,上海氣象局在世博期間發展了各種服務新產品以及更適用於現代超大型城市的氣象服務理念,將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應用於世博園區,建立了多部門聯動機制。圓滿完成了上海世博會開幕式等重大活動的氣象保障。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氣象讓世博更精彩」的承諾。

  上海市氣象局作為我國氣象工作主要對外窗口之一,國際氣象交往日趨頻繁,交流與合作成效顯著。

  1964年3月,上海中心氣象臺領導訪問越南,作了《中國颱風業務和科研成就》的報告。

  1975年4月,嘉定縣氣象站出席日內瓦第七屆世界氣象大會,並在會上作《上海市嘉定縣氣象站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情況》的報告。

  1985年,世界氣象組織主席國會議一行在中國氣象局鄒競蒙局長陪同下來滬訪問。(左圖為參觀衛星雷達室)

  1995年,WMO副秘書長在中國氣象局鄒競蒙局長陪同下來滬訪問。

  1999年WMO主席、澳大利亞氣象局長局長齊爾曼博士訪問上海市氣象局。

  2001年IPCC會議在上海召開。

  2006年11月,長江三角洲氣候環境變化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會議在「城市化、大氣成分變化、長江三角洲氣候環境變化:VOCs和Ozone」主題下開展了研討。

  2009年10月,世界氣象組織第二屆國際熱帶氣旋登陸過程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2011年4月,上海健康氣象國際專家指導委員會成立暨2011年國際健康氣象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2012年3月,世界銀行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工作研討會在上海舉辦。

  自2006年以來,共承擔上海多災種早期預警示範項目等4項世界氣象組織國際示範項目,為引進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加快構建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發揮了良好的國際示範效應。

  上海氣象的發展,秉承了:「準確、及時、創新、奉獻」的氣象精神和「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目前上海氣象人以「儘管天氣預報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但是我們仍然要盡百分百的努力」的精神,投入到上海率先實現氣象現代化的工作實踐中!!為上海社會經濟建設、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

  通過大家今天對觀象臺的參觀,我們共同回顧了140年的風雨歷程。現在你是否對近代上海氣象,和現代氣象發展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而今天的參觀也將就要結束,感謝大家參觀徐家匯觀象臺!!希望大家一如既往關注、支持氣象工作!! 再見!!

  (責任編輯:葉海英)
 

相關焦點

  • 141年前,第一個中國颱風警報,在這裡發布…徐家匯為何如此特別?看完就懂了→
    這一切,與徐家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建造徐家匯觀象臺,就是為了颱風預警,因為在19世紀,當時颱風對周邊漁民的危害巨大。」法國漢學家、復旦大學外籍教授魏明德這樣揭開徐家匯觀象臺的歷史。而今,位於蒲西路166號的徐家匯觀象臺舊址成為了上海氣象博物館。1872年,中國境內沿海第一座觀象臺在這裡創立,1900年擴建為三層新的觀象臺,不僅建有頂高40米的磚木結構測風塔,還安裝了當時先進的貝克萊(Beckley)風向風速儀。而早在1879年7月,這裡就曾發布第一個中國颱風警報。百餘年前,有專門的信使負責將徐家匯觀象臺製作的中國沿海天氣預報送往各大報社刊載。
  • 上圖講座上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與市民見面
    熱鬧繁華的徐家匯商圈一角,佇立著一座白色小樓——徐家匯藏書樓。昨天在氣象博物館舉行的「文明互鑑: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掠影」講座上,慕名而來的人們穿越時空,通過徐家匯藏書樓的珍藏史料與百年前的古人「交流」:早在100多年前,上海的先賢們已經開始翻譯歐洲幾何學和美術著作,中國第一本百科全書也已出現;外國人眼中的孔子像,加入了他們的諸多主觀想像……上海之所以成為上海,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百年最關鍵。
  • 行走3.5KM,帶你探尋徐家匯源6個寶藏景點!
    接下來一起出發吧東西融匯 海派尋源✪ 打卡點位:土山灣博物館→光啟公園→徐光啟紀念館→徐匯公學舊址→徐家匯藏書樓→徐家匯觀象臺舊址(上海氣象博物館)寫在前面本次要行走的六個點位屬於徐家匯源景區。走在這裡,仿佛置身於百年前的徐匯公學。因為徐匯公學舊址正在修繕,暫時不對外開放。想要進去參觀的朋友,提前關注一下官微官網,查看開放信息喲。從徐匯公學舊址走到徐家匯藏書樓會路過東方商廈和美羅城。行走過程中要是累了,可以去商場裡面吹吹空調,休息休息再出發。
  • 徐家匯有望成開放式4A景區
    徐匯區有關部門介紹,徐家匯將有效結合商旅文資源,打造國內首個開放式4A級旅遊景區。徐家匯商圈謀劃品牌升級港匯恒隆廣場一樓多家商鋪正緊鑼密鼓地裝修,計劃年底前開門迎客。英國設計師品牌VivienneWestwood中國首店的入駐為商場增添了幾分英倫風格。該店已於6月中旬進場裝修,預計8月開幕。而國際奢侈品牌Chloé已於7月入駐,預計9月開幕。
  • 世界氣象組織(WMO)百年氣象站徽標中的神秘圖騰
    時間往前追溯,2017年5月17日,在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首批60個WMO百年氣象站名單公布,中國申報的呼和浩特、長春、營口氣象站和香港天文臺成功入選。而擁有140年歷史的徐家匯觀象臺則推動了世界氣象組織百年氣象站認證機制的建立。
  •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六百年走過風雨歷程
    作為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紫禁城用600年的時光,講述了一個傳承與發展的故事;她的建造者、使用者將智慧和財富凝結於這座城中,而如今,她的守護者們,為了她的延年益壽,為了她的「丹宸永固」,一代一代、殫精竭慮、全力以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9月10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雁翅樓展廳開幕,以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動展現紫禁城六百年走過的風雨歷程。
  • 匯遊徐家匯丨穿行於交大百年校園,領略經典建築,品讀海派文化~
    匯遊徐家匯之雲遊徐家匯源系列,帶你雲遊景區內場館,深入了解歷史人文,分享趣聞軼事~屏幕前的你,就是坐在第一排中間位置的超級VIP!現在就請點開視頻,跟著影像介紹穿行於百年校園,看名校建築,話海派文化~建議在WIFI 環境下觀看走進交大「建築博物館」1896年,盛宣懷奏請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前身),是為近代最早由中國人創辦的兩所大學之一(另一所同為盛宣懷1895年創辦的天津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
  • 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見證防震減災救災事業發展之路
    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辦公區域。 (資料圖片)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作為我國自行建設和管理的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地震觀測臺站,是集地球物理場野外觀測、觀測技術研發與質量檢測、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科普與培訓園地為一體的綜合性科學觀測研究站,其發展歷程和取得的顯著科學成就是我國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 記憶中的徐家匯,上世紀徐家匯的珍貴照片整理!
    記憶中的徐家匯,上世紀徐家匯的珍貴照片整理!徐匯劇場,既有表演又有電影百年歷史的徐匯中學原大門右邊有扇大門是徐匯中學此時大門已被封,東方商廈開始動工96年的漕溪北路九十年代東方商廈,底下還有未拆除建築徐匯劇場位置後改建成大千美食林後再改為太平洋數碼廣場天主教堂前的西區長途汽車站天主教堂旁浦西路
  • 《開封網》河南大學校史館開館 再現河大百年發展歷程
    9月23日上午,在河南大學百年校慶來臨之際,佔地近1000平方米的河南大學新校史館開館。 河大新校史館分為兩大陳列館、四個功能區,通過文字、實物、圖片、多媒體、虛擬影像、立體造型等多種方式充分展現了學校一百年來的光輝歲月。南廳陳列館通過回顧河南大學的百年辦學歷史,再現了一代代河大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光輝歷程。北廳陳列館通過一系列圖片展現了河南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 不得了,徐家匯要崛起了!
    2020年,徐家匯商圈網紅新店不斷 日本國民雜貨店LoFT海外首店 世界第二好吃的菠蘿包大陸首店 百年傳承的西關茶樓蘩樓......
  • 海派之源-徐家匯源丨徐家匯,不僅是海派之源
    源欄目,徐家匯歷史研究專家、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李天綱,為市民遊客帶來題為《新式學校的海派魅力》的精彩演講。二十世紀初,徐家匯已經成為全中國教育最發達的地區。徐匯公學(現徐匯中學)、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震旦公學等這些「新式學校」在徐家匯地區逐個誕生,體現了彰顯時代進步精神的鮮明特徵。
  • 《中西邂逅徐家匯》讀書會在徐匯中學舉行
    1月18日,由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指導,上海通志館、學林出版社等單位主辦的「百年名校再鑄輝煌」主旨演講暨《中西邂逅徐家匯》讀書會在徐匯中學舉行。當天的活動中,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蘇智良帶著著作《中西邂逅徐家匯》,走進《上海六千年》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進校園第一站——徐匯中學,向徐匯中學的師生作了「百年名校再鑄輝煌」的主旨演講,嘉賓和師生們分享了閱讀心得。上海通志館主編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採取「專業學者寫大眾通俗讀物」的方法,圖文並茂地講述上海的歷史故事。
  • 不得了,徐家匯又要火炏焱了!
    2020年,徐家匯商圈網紅新店不斷日本國民雜貨店LoFT海外首店世界第二好吃的菠蘿包大陸首店百年傳承的西關茶樓蘩樓......環形空中廊橋聯通徐家匯商圈370米的超高地標即將刷新浦西高度宇宙級徐家匯中心ITC蓄勢待發此外,夢中心、星揚西岸中心即將面世濱江將建設世界級濱水空間、亞洲最大規模藝術區......
  • 國內知名商圈賞析|上海徐家匯
    其中徐家匯商圈,就位於徐匯區。徐家匯的歷史非常悠久,它的形成,最早能上溯到明朝。晚明時期,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在此興建農莊,去世後安葬於此,其後裔也在這裡生活。這裡初名「徐家庫」,後來漸漸發展為集鎮,因地處肇嘉浜與法華涇兩水匯合處,故得名「徐家匯」。徐家匯位於上海中心城區的西南部,靠近徐匯區政府,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十年風雨歷程 百年樹人信念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十年風雨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