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優越感從何而來,從享受待遇而來。一個人的優越感從何而來,從鄙視他人而來。留洋?985?211?全日制?非全日制?碩士圈裡的優越感同樣如此。
清華秋色印象 秋末初冬,我榮幸的走進了清華。碩大的校園,讓你在園內深深感受到了學子們求學的上進
清華,北大及部分學校的畢業生可以享受全國各地人才引進的政策。而其他的大多少學校就不行。這便是清華、北大等學校的招牌帶給其畢業生的特權,在這個就業市場上,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就站在鄙視鏈的頂端。人大、復旦、上海交大等學校或許就需要指定專業,那麼他們就站在鄙視鏈的中間,而那些「其他學校」在這個市場上則被剝奪了權力,處於了鄙視鏈的最低端。這是高校圈中對鄙視鏈的最直接的體現。
在碩士圈中,在就業市場的反映上,同樣存在類似的鄙視鏈。只不過,比起本科而言,碩士人群中留過洋,喝過洋墨水的人又更多一些,因此留洋回國的碩士在就業市場中人數又更多一些。除了各位朋友熟悉的哈佛、劍橋、MIT等少數名校,可以說大部分的國外學校大家壓根都沒聽說過。因此也產生了眾多國外學校為中國人特設的「金錢換學歷」的教育,甚至還有眾多國外的野雞院校,例如「西太平洋大學」。說起國外為中國人定製的學歷,一籮筐也說不完,本篇小編暫且不詳細去說。
留洋?有眾多去處,較為熱門的如美國、英國,近年來又有澳洲、加拿大等國家。留洋北美歷史悠久,美國在二戰之後,集聚了全球知名科學家,在科技發展上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在當年,眾多愛國志士,如錢學森等,從美國學成歸來,建設祖國,奉獻一生。也正是由於第一批歸國科學家的卓越貢獻,留學美國碩士在一段時期內佔據了碩士鄙視鏈的最頂端。
在留洋碩士裡,美國鄙視加拿大,加拿大鄙視澳洲,澳村鄙視英國,當然還有一個特區,香港。香港與英國的教育是類似的,像香港與英國這種一年制的碩士,說白了就是本科留級生,花錢買學歷,出國上上課,遊玩一番。因此香港、英國的碩士永遠在碩士鄙視鏈的最底端。當然,小編在這裡再次強調,不管是全球哪個國家,名校始終是名校,名校始終位於鄙視鏈的最頂端。
在現階段,由於留洋火熱,全球教育的產業化與功利化,留學人員數量的激增,留洋碩士的地位早已下降到不如國內985碩士。在國內,顯然清華、北大永遠處於鄙視鏈的最頂端,傲視整個就業市場,至少在第一輪的篩選中不至於被HR「誤傷」。在多年以前,國內的碩士還很單純,工科就是工學碩士,大家一起學3年,第一年上課同時給實驗室老闆打雜,剩下兩年全職給實驗室老闆當學徒打工,有學術能力的發幾篇頂級論文,有工程能力的給老闆多做幾個項目,什麼能力也沒有的跟著打打下手,也就畢業了。後來,各種花樣的碩士也多起來了。
例如傳統的非全日制碩士,也就是在職碩士,典型的如軟體工程碩士。這也可以說是國內碩士教育產業化的一種開端。國內各大軟體學院,眾所周知,一個字就是「貴」,學費動輒以萬計算。很多人去讀這種軟體工程碩士,目的性也很功利,就是單純的提升一下學歷,領一個學位證,然後回單位套用學歷升職加薪。
隨後國內又推出了全日制專業碩士,例如計算機技術領域工程碩士,與傳統的計算機碩士不同。傳統的計算機碩士學歷證上為:工學碩士。在這個專業碩士學位推出的初始階段,各學校基本以研究生擴招為目的。專業碩士與傳統碩士共同教學,共同實驗室條件,但是畢業要求不同。傳統碩士普遍要求發表學術論文,而專業碩士部分學校不要求發表論文。但是在早期大部分學校的專業碩士是自費讀書,不享受學校獎學金或公費補助。因此傳統碩士又鄙視專業碩士。
最近非全日制研究生又引發爭議,但是我們知道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只是修學方式不一樣,他們和那些從大學考取研究生的學生,站的是同一起跑線,學歷學位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並無區別。我們知道人才不能唯學校論,唯學歷論,希望招聘單位脫離傳統額鄙視鏈,探究人才能力本質,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