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知德及其《周易集注》
與《來瞿唐先生日錄》
來知德(1526~1604),明代思想家、哲學家、著名理學家及易學大師。字矣鮮,號瞿塘,梁山(今重慶梁平縣)人。一生著述頗豐,其研思二十九年而成的《周易集注》被收入《四庫全書》,其《來瞿唐先生日錄》被《四庫全書》存目,後來又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其事跡在《明史》中有記載。 《明史》(卷二八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有專門章節介紹來知德(全文照錄):來知德,字矣鮮,梁山人。幼有至行,有司舉為孝童。嘉靖三十一年舉於鄉。二親相繼歿,廬墓六年,不飲酒茹葷。服除,傷不及祿養,終身麻衣蔬食,誓不見有司。其學以致知為本,盡倫為要。所著有《省覺錄》、《省事錄》、《理學辨疑》、《心學晦明解》諸書,而《周易集注》一篇用功尤篤。自言學莫邃於《易》。初,結廬釜山,學之六年無所得。後遠客求溪山中,覃思者數年,始悟《易》象。又數年始悟文王《序卦》、孔子《雜卦》之意。又數年始悟卦變之非。蓋二十九年而後書成。萬曆三十年,總督王象乾、巡撫郭子章合詞論薦,特授翰林待詔。知德力辭,詔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給米三石,終其身。 《周易集注》又名《易經來注圖解》,側重取《繫辭》「錯綜其數」以論象,以象數闡釋義理,以義理印證象數,縱橫推演,以象數錯綜變化,按圖索驥,為學《易》者洞開了門戶。此書繼承了朱熹的理數之學而更加詳細;其深究易象之旨,則發朱熹所末發,使失去了一千多年的象數,又回到了「四聖」原處。 清朝從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開始,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纂修成一部規模龐大的叢書,即《四庫全書》。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卷五 經部五 易類五)對來知德及其《周易集注》的評介(全文照錄):《周易集注》十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來知德撰。知德字矣鮮,梁山人。嘉靖壬子舉人。萬曆三十年總督王象乾、巡撫郭子章薦授翰林院待詔。知德以老疾辭,詔以所授官致仕。事跡具《明史•儒林傳》。知德自鄉舉之後,即移居萬縣深山中,精思《易》理。自隆慶庚午至萬曆戊戌,閱二十九年而成此書。其立說專取《繫辭》中「錯綜其數」以論《易》象,而以《雜卦》治之。錯者陰陽對錯,如《先天圓圖》《乾》錯《坤》,《坎》錯《離》,八卦相錯是也。綜者一上一下,如《屯》、《蒙》之類本是一卦,在下為屯,在上為蒙,載之文王《序卦》是也。其論錯有四正錯,有四隅錯。論綜有四正綜,有四隅綜。有以正綜隅,有以隅綜正。其論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畫之象,有大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錯卦之象,有綜卦之象,有爻變之象,有佔中之象。其注皆先釋象義、字義及錯綜義,然後訓本卦本爻正意。皆由冥心力索,得其端倪,因而參互旁通,自成一說,當時推為絕學。然《上、下經》各十八卦本之舊說,而所說中爻之象亦即漢以來互體之法,特知德縱橫推闡,專明斯義,較先儒為詳盡耳。其《自序》乃高自位置,至謂孔子沒後而《易》亡,二千年有如長夜。豈非伏處村塾,不盡睹遺文秘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故百餘年來,信其說者頗多,攻其說者亦不少。然《易》道淵深,包羅眾義,隨得一隙而入,皆能宛轉關通,有所闡發,亦不必盡以支離繁碎斥也。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一 經部一 易類)對來知德及其《周易集注》的評介(全文照錄):《周易集注十六卷》 明來知德撰。乃其空山獨處,研思二十九年而成。專取繫辭錯綜其數之說,以錯卦、綜卦論易相。其注皆先釋象義、字義及錯綜義,然後訓本卦、本爻正義。頗傷繁碎,而亦自成一家之學。 後來有研究者注意到,由於清朝乾隆時期「漢學」盛極一時,故《四庫全書》編纂者對書籍的評價「有揚漢抑宋傾向,對宋《易》評價難免失之偏頗」,但也有研究者認為,「提要雖然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不盡同意程頤、朱熹的意見,但實質上還是恪守程、朱理學」。來氏易學總體屬於宋明理學,不管出於哪種情況,編纂官紀昀等儘管對來知德不乏貶損之辭,如譏之「伏處村塾」、「夜郎自大」等,但他們在《總目》和《簡目》中亦不得不承認來知德《周易集注》「當時推為絕學」,「亦自成一家之學」。 著名學者陳奇猷認為,「宋儒治易,程頤準乎理,邵雍主乎數。朱熹為《周易本義》,兼言理數。來氏注易,繼朱熹理數之學而加詳,其深究易象之旨,則為朱熹所缺略。來氏崛起於明季,為理學一大家,影響頗大。《易經集注》(即來知德《周易集注》)一書,為研究明清哲學史、理學史以及易學者所必讀。」 《周易集注》體現了來知德樸實的辯證觀點,世上萬物是發展變化的,沒有靜止不變的事物。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對來知德作了詳細介紹,對來知德從象數入手研究《易經》,深究易理,研究事理的方法給予肯定,對《周易集注》及其觀點給予了極高評價。 來知德創立了有明一代以象解《易》的「來氏易學」,在傳承和發揚中國易學以及正本清源等方面作出了貢獻。正如北宋理學家程頤所言:「易學在蜀」。蜀文化是中國文化組成的部分,具有歷史悠久,燦爛輝煌;兼容並包,渴求開放;提倡和諧,崇尚休閒;傳承文明,積澱豐厚;具有多重性等特色。來知德在這種文化大環境的地域裡成長起來,因此,其易學思想具有三個主要特徵:一、深受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其學說在一定程度上承襲朱子學說;
二、其易學又不全同於朱子思想,對朱子學說加以梳理和勘正,體現出衝破朱子思想禁錮,大膽實踐,敢於問津的時代精神;
三、具有蜀地文化特徵:即其易學思想博大精深,融象數義理於一體,儒道思想並蓄,解卦方式靈活多樣,不拘泥形式,知識淵博,歷史人文政治兼顧,追終原典。
因此,來知德繼承和發展了程朱理學,其易學體現了系統性、科學性與人文性於一體;其易學既是回應時代的產物,又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來氏易學思想正處於新舊思想交融時期,這是他特殊性成長經歷所賦予的。歷史上任何思想或思潮都是時代的產物,來氏易學正是這一特色的彰顯。他的易學思想既包含對中國古代《易》學思想的繼承,對理學的批判和修正,又包含對新思想的吸納,對中國古代《易》學思想進行全面梳理和總結。因此,其易學豐富了中國易學思想寶庫內容,促進了中國古典哲學的發展。《周易集注》是明代易學發展史上對於易學有突出貢獻並深深影響了後世的一部易學經典之作。
來知德的著述被收入兩個《四庫》,足見其在學術界、思想界地位之尊。 近年來隨著《四庫全書》的多次印刷發行,《周易集注》更是成為許多大型圖書館及研究機構的館藏之物。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鴻儒萬萬千。但能在瑰麗的《四庫全書》殿堂及《續修四庫全書》殿堂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學界泰鬥,也僅有幾千人而已。而能夠在兩個殿堂中都佔有一席之地的,恐怕更是鳳毛麟角。微信公眾號:heizhuzhustock
視頻:毛澤東在父母墳前鞠躬獻松枝
微信公眾號:heizhuzhustock
小編:認為這很可能是真的呀!
風水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