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編者按: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生態修復從一個理念逐漸變為行動計劃。但是它的具體方法、尤其是系統性的方法與路徑尚不明晰。
環顧他山,澳大利亞是一個以生態為立國之本的典型國家。本文從國際語境下的生態修復概念入手,結合澳大利亞生態修復的經驗,試圖就「生態修復有哪些關鍵準則?」「 生態修復有什麼具體方法?」「生態修復如何系統化?」等問題,尋找借鑑與解答。
什麼是生態修復?
國際生態修復學會(SER)自20世紀90年代起至2004年曾就生態修復定義的展開過幾次大討論。目前廣泛接受的是2004年國際生態修復學會給出的定義,即生態修復是協助已遭受退化、損傷或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的過程[1]。
1980年,Bradshaw將生態修復定義為「企圖提高被損傷土地質量或等級的行動,或恢復被破壞的土地,使其重新有利使用,處於生物潛勢被恢復的狀態。
1990年,SER將生態修復定義為「生態修復是一個有意於改變一個生境而建立一個定義明確的、本土生長的、有歷史的生態系統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目的是要仿效一個特定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多樣性和動態」。強調對生境的改變甚至創造。
1996年,SER重新將生態修復定義為「生態修復是一個協助生態整體性的恢復與管理的過程,生態整體性包括一個在生物多樣性、生態過程和結構、地區和歷史範圍與可持續化時間等變異性的嚴格範圍。」增加了整體性、系統性的思維。
2004年,SER將生態修復定義為「生態修復是協助已遭受退化、損傷或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的過程」。明確了生態修復是對生態的整體性、系統性的恢復(而非改變)。
生態修復有哪些關鍵準則?
國際生態修復學會(SER)於2016年發布了《生態修復實踐國際標準》,以此為基礎,澳大利亞生態修復學會(SERA)出臺了《澳大利亞生態修復實踐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家標準」),旨在為澳大利亞全國的生態修復項目提供能確保最佳生態修復實踐的準則,以及制定指導規劃、實施和評估與管理的規範化工作流程[2]。
澳大利亞「國家標準」在釐清生態修復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六大關鍵準則,為澳大利亞生態修復工作者提供生態修復的概念化、定義和衡量框架。
生態修復基本原則是明確以本地適宜的生態系統作為參照,以此作為生態修復工作的基準。參照生態系統可以是本地真實存在的區域,也可以是由多個本地參照系統組成的概念模型。
生態修復幹預程度取決於生態系統自身退化和恢復力水平,無論是採用自然再生、輔助再生還是生態重建,開展科學的生態恢復能力評估是生態修復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
生態系統屬性包括威脅消失、物理條件、物種組成、結構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外界交換六類,每類屬性由更具體因子構成。依次執行各個因子構成的目標可有序引導生態修復實現最終目標。
生態修復最終目標是場地達到完全修復,但完全修復會面臨諸如物力和時間有限、理論和實踐缺乏等。只要該項目仍以本地生態系統為參照開展了大量修復工作,則仍可認為是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是一個長期性、持續化的實踐過程。科學研究不僅可以幫助生態修復工作者克服生態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還能通過有價值的研究發現改進生態修復實踐,確保生態修復取得成功。
生態修復不僅要恢復生態環境價值,還需滿足社會經濟和文化價值等方面訴求。生態修復需要統籌考慮與生態修復項目存在利益相關的群體,與之全面接觸及有效溝通是生態修復工作成功的基礎。
生態修復有哪些方法?
根據修復場地生態系統損害或退化程度的差異,生態修復模式可分為自然再生(Natural Regeneration)、輔助再生(Assisted Regeneration)和生態重建(Reconstruction)三類。
自然再生 適用於生態損害相對較低的區域
場地具備較強的自然恢復能力。現有的生物群落能夠在停止引起生態退化的人類活動(如清除原生植被、過度放牧、過度捕撈、築壩隔斷河流等)後逐步實現恢復;加強與周邊生態斑塊連接後,原生的動物物種可能會遷回,植物種類可通過自然散播的種子逐步恢復。
輔助再生 適用於生態中度甚至高度退化的區域
場地具備一定的自然恢復能力。不僅要消除引發生態修復的人為影響因素,還需進一步積極生物幹預(控制入侵植物和動物以及重新引入擴散物種)或非生物幹預(汙染修復、恢復生態流量、動物通道、棲息地環境營造)措施以修復生物或非生物損傷。
生態重建 適用於生態損害高或退化程度高的區域
場地生態系統恢復能力已基本喪失。這類區域的生態修復不僅需要消除所有可能引發生態退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入侵生物等)和非生物等因素(人為汙染等),而且還需要重新引入其所有或大部分本地生物群落以重建適應本地特徵的生態系統。
在實際生態修復中,因場地生境多樣性通常採用多種方法鑲嵌的方式實施生態修復。如修復場地中生態系統相對較好的區域會採用自然再生的修復模式,而對生態系統受損較為嚴重的區域會採用生態重建或輔助再生的修復模式等等。
依據上述原則,澳大利亞開展了大量的生態修復項目,具體涉及的要素包括山體、林地(熱帶雨林)、牧草地、農場、廢棄地或棕地、礦山、海島、海灣、河流、湖泊、城市綠地等,在取得較好的生態效應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此外,澳大利亞生態修復學會還依託雜誌期刊《生態管理與修復(Ecological Management & Restoration)》,建立澳大利亞全國層面的生態修復項目的技術交流與展示平臺,為後續的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澳大利亞不同生態修復模式下的實踐經驗
生態修復工作如何系統化?
澳大利亞「國家標準」對生態修復活動,即在規劃與設計階段、生態修復實施階段、生態監測與評估階段、生態修復實施後管理階段四個方面給出了相應的行動規範與要求[2]。
我們能借鑑些什麼?
1. 標準層面啟示:
建立國家層面生態修復標準體系
建立國家層面的生態修復標準體系是實現最佳生態修復實踐的基礎。目前我國生態修復工作整體面臨著修複流程不規範、修複目標盲目、修復技術方法參差不齊等問題,為了引導未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有序開展,有必要構建一套生態修復標準體系,從規劃、設計、實施、監測、評估與適宜性管理等方面提出相應的規範化工作要求。
2. 技術層面啟示:
建立完善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法體系
開展生態系統退化程度診斷和恢復力評估。生態系統退化程度診斷和恢復力評估是生態修復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它直接關乎著制定什麼樣的生態修複目標和採取怎樣的生態修復計劃和行動。
制定適宜且明確的生態修複目標等級。國際生態修復學會和澳大利亞生態修復學會都極力鼓勵開展完全生態修復,然而在實際生態修復工作中,因所處的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受損狀況以及土地利用現狀的差異和修復主體的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不可能達到「一刀切」式的完全修復。結合各生態要素特徵而制定明確且不同生態修復等級的修複目標,並保留未來進一步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的接口,這是目前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現實選擇。
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種類的豐富程度及相互間的差異性,它在維持生物過程、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促進生物進化和自然演替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同尺度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應加強與周邊生態斑塊的生態聯繫而強化區域廊道建設,通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多樣生境的營造,以促進退化生態系統的正向演替。
考慮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改變或破壞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其組成,使得原有生態系統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在我國生態交錯區(譬如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農牧生態交錯區、海岸帶海陸交錯區等)較為顯著。在這種變化環境之下給生態修復工作增加很大的不確定性。相比傳統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開展的生態修復,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修復就需要考慮這種未來氣候變化而制定一種靈活而又有彈性的修復策略與行動框架。
3. 管理層面啟示:
建立修復實踐與技術展示平臺及適應性管理機制
建立生態修復項目實踐與技術展示平臺。生態修復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交叉性應用學科,涉及到學科有恢復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地理學、土壤學、植物學、動物學等等,同時生態修復實踐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生態修復工作的知識及經驗極為重要。建立生態修復項目的技術與實踐的交流與展示平臺,可彼此借鑑相應的成功經驗及失敗教訓,為提升生態修復項目的科學性和成功率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可持續化的適應性管理機制。建立可持續化的適應性管理機制是決定生態修復成功與否的關鍵。生態修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複雜且歷時較長的實踐工作。無論是採用自然再生、輔助再生還是生態重建,為確保生態系統按既定的目標進行恢復,需要開展長時間、定期地的跟蹤監測與評估,及時掌握信息並糾正。建立可持續性的適應性管理是實現最終生態修複目標必不可少的環節。
4. 治理層面啟示:
開展多尺度、系統性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
開展多尺度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開展多尺度的生態修復是完善國土空間治理體系的重要工作內容。尺度是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的一項重要因素,過小尺度的生態修復項目可能並不能有效地發揮其相應的生態服務價值。為了更好的提高國土空間整體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價值,往往需要生態修復工作提升到更大規模或更高空間尺度。
開展「生命共同體」系統修復。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須從系統性角度出發,在空間和時序兩個維度上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系統性就是強調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突出山水林田湖草之間的內在生態過程和生態聯繫。在空間維度上,「生命共同體」生態修復需要摒棄過去單一「點」或「線」層面的生態修復,轉向由「點-線-面」相結合的系統性生態修復。在時序維度上,應統籌和合理安排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確保修復後的整體生態效益最大化。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