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案例:圖解澳大利亞經驗

2020-12-13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編者按: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生態修復從一個理念逐漸變為行動計劃。但是它的具體方法、尤其是系統性的方法與路徑尚不明晰。

環顧他山,澳大利亞是一個以生態為立國之本的典型國家。本文從國際語境下的生態修復概念入手,結合澳大利亞生態修復的經驗,試圖就「生態修復有哪些關鍵準則?」「 生態修復有什麼具體方法?」「生態修復如何系統化?」等問題,尋找借鑑與解答。

什麼是生態修復?



國際生態修復學會(SER)自20世紀90年代起至2004年曾就生態修復定義的展開過幾次大討論。目前廣泛接受的是2004年國際生態修復學會給出的定義,即生態修復是協助已遭受退化、損傷或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的過程[1]。

1980年,Bradshaw將生態修復定義為「企圖提高被損傷土地質量或等級的行動,或恢復被破壞的土地,使其重新有利使用,處於生物潛勢被恢復的狀態。

1990年,SER將生態修復定義為「生態修復是一個有意於改變一個生境而建立一個定義明確的、本土生長的、有歷史的生態系統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目的是要仿效一個特定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多樣性和動態」。強調對生境的改變甚至創造。

1996年,SER重新將生態修復定義為「生態修復是一個協助生態整體性的恢復與管理的過程,生態整體性包括一個在生物多樣性、生態過程和結構、地區和歷史範圍與可持續化時間等變異性的嚴格範圍。」增加了整體性、系統性的思維。

2004年,SER將生態修復定義為「生態修復是協助已遭受退化、損傷或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的過程」。明確了生態修復是對生態的整體性、系統性的恢復(而非改變)。

生態修復有哪些關鍵準則?

國際生態修復學會(SER)於2016年發布了《生態修復實踐國際標準》,以此為基礎,澳大利亞生態修復學會(SERA)出臺了《澳大利亞生態修復實踐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家標準」),旨在為澳大利亞全國的生態修復項目提供能確保最佳生態修復實踐的準則,以及制定指導規劃、實施和評估與管理的規範化工作流程[2]。

澳大利亞「國家標準」在釐清生態修復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六大關鍵準則,為澳大利亞生態修復工作者提供生態修復的概念化、定義和衡量框架。


生態修復基本原則是明確以本地適宜的生態系統作為參照,以此作為生態修復工作的基準。參照生態系統可以是本地真實存在的區域,也可以是由多個本地參照系統組成的概念模型。


生態修復幹預程度取決於生態系統自身退化和恢復力水平,無論是採用自然再生、輔助再生還是生態重建,開展科學的生態恢復能力評估是生態修復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


生態系統屬性包括威脅消失、物理條件、物種組成、結構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外界交換六類,每類屬性由更具體因子構成。依次執行各個因子構成的目標可有序引導生態修復實現最終目標。


生態修復最終目標是場地達到完全修復,但完全修復會面臨諸如物力和時間有限、理論和實踐缺乏等。只要該項目仍以本地生態系統為參照開展了大量修復工作,則仍可認為是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是一個長期性、持續化的實踐過程。科學研究不僅可以幫助生態修復工作者克服生態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還能通過有價值的研究發現改進生態修復實踐,確保生態修復取得成功。


生態修復不僅要恢復生態環境價值,還需滿足社會經濟和文化價值等方面訴求。生態修復需要統籌考慮與生態修復項目存在利益相關的群體,與之全面接觸及有效溝通是生態修復工作成功的基礎。

生態修復有哪些方法?

根據修復場地生態系統損害或退化程度的差異,生態修復模式可分為自然再生(Natural Regeneration)、輔助再生(Assisted Regeneration)和生態重建(Reconstruction)三類。

自然再生    適用於生態損害相對較低的區域

場地具備較強的自然恢復能力。現有的生物群落能夠在停止引起生態退化的人類活動(如清除原生植被、過度放牧、過度捕撈、築壩隔斷河流等)後逐步實現恢復;加強與周邊生態斑塊連接後,原生的動物物種可能會遷回,植物種類可通過自然散播的種子逐步恢復。

輔助再生     適用於生態中度甚至高度退化的區域

場地具備一定的自然恢復能力。不僅要消除引發生態修復的人為影響因素,還需進一步積極生物幹預(控制入侵植物和動物以及重新引入擴散物種)或非生物幹預(汙染修復、恢復生態流量、動物通道、棲息地環境營造)措施以修復生物或非生物損傷。

生態重建     適用於生態損害高或退化程度高的區域

場地生態系統恢復能力已基本喪失。這類區域的生態修復不僅需要消除所有可能引發生態退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入侵生物等)和非生物等因素(人為汙染等),而且還需要重新引入其所有或大部分本地生物群落以重建適應本地特徵的生態系統。

在實際生態修復中,因場地生境多樣性通常採用多種方法鑲嵌的方式實施生態修復。如修復場地中生態系統相對較好的區域會採用自然再生的修復模式,而對生態系統受損較為嚴重的區域會採用生態重建或輔助再生的修復模式等等。

依據上述原則,澳大利亞開展了大量的生態修復項目,具體涉及的要素包括山體、林地(熱帶雨林)、牧草地、農場、廢棄地或棕地、礦山、海島、海灣、河流、湖泊、城市綠地等,在取得較好的生態效應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此外,澳大利亞生態修復學會還依託雜誌期刊《生態管理與修復(Ecological Management & Restoration)》,建立澳大利亞全國層面的生態修復項目的技術交流與展示平臺,為後續的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澳大利亞不同生態修復模式下的實踐經驗

生態修復工作如何系統化?

澳大利亞「國家標準」對生態修復活動,即在規劃與設計階段、生態修復實施階段、生態監測與評估階段、生態修復實施後管理階段四個方面給出了相應的行動規範與要求[2]。









我們能借鑑些什麼?

1. 標準層面啟示:

建立國家層面生態修復標準體系

建立國家層面的生態修復標準體系是實現最佳生態修復實踐的基礎。目前我國生態修復工作整體面臨著修複流程不規範、修複目標盲目、修復技術方法參差不齊等問題,為了引導未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有序開展,有必要構建一套生態修復標準體系,從規劃、設計、實施、監測、評估與適宜性管理等方面提出相應的規範化工作要求。

2. 技術層面啟示:

建立完善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法體系

開展生態系統退化程度診斷和恢復力評估。生態系統退化程度診斷和恢復力評估是生態修復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它直接關乎著制定什麼樣的生態修複目標和採取怎樣的生態修復計劃和行動。

制定適宜且明確的生態修複目標等級。國際生態修復學會和澳大利亞生態修復學會都極力鼓勵開展完全生態修復,然而在實際生態修復工作中,因所處的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受損狀況以及土地利用現狀的差異和修復主體的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不可能達到「一刀切」式的完全修復。結合各生態要素特徵而制定明確且不同生態修復等級的修複目標,並保留未來進一步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的接口,這是目前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現實選擇。

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種類的豐富程度及相互間的差異性,它在維持生物過程、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促進生物進化和自然演替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同尺度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應加強與周邊生態斑塊的生態聯繫而強化區域廊道建設,通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多樣生境的營造,以促進退化生態系統的正向演替。

考慮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改變或破壞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其組成,使得原有生態系統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在我國生態交錯區(譬如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農牧生態交錯區、海岸帶海陸交錯區等)較為顯著。在這種變化環境之下給生態修復工作增加很大的不確定性。相比傳統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開展的生態修復,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修復就需要考慮這種未來氣候變化而制定一種靈活而又有彈性的修復策略與行動框架。

3. 管理層面啟示:

建立修復實踐與技術展示平臺及適應性管理機制

建立生態修復項目實踐與技術展示平臺。生態修復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交叉性應用學科,涉及到學科有恢復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地理學、土壤學、植物學、動物學等等,同時生態修復實踐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生態修復工作的知識及經驗極為重要。建立生態修復項目的技術與實踐的交流與展示平臺,可彼此借鑑相應的成功經驗及失敗教訓,為提升生態修復項目的科學性和成功率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可持續化的適應性管理機制。建立可持續化的適應性管理機制是決定生態修復成功與否的關鍵。生態修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複雜且歷時較長的實踐工作。無論是採用自然再生、輔助再生還是生態重建,為確保生態系統按既定的目標進行恢復,需要開展長時間、定期地的跟蹤監測與評估,及時掌握信息並糾正。建立可持續性的適應性管理是實現最終生態修複目標必不可少的環節。

4. 治理層面啟示:

開展多尺度、系統性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

開展多尺度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開展多尺度的生態修復是完善國土空間治理體系的重要工作內容。尺度是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的一項重要因素,過小尺度的生態修復項目可能並不能有效地發揮其相應的生態服務價值。為了更好的提高國土空間整體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價值,往往需要生態修復工作提升到更大規模或更高空間尺度。

開展「生命共同體」系統修復。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須從系統性角度出發,在空間和時序兩個維度上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系統性就是強調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突出山水林田湖草之間的內在生態過程和生態聯繫。在空間維度上,「生命共同體」生態修復需要摒棄過去單一「點」或「線」層面的生態修復,轉向由「點-線-面」相結合的系統性生態修復。在時序維度上,應統籌和合理安排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確保修復後的整體生態效益最大化。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案例盤點 | 生態修復十大案例
    案例盤點 | 生態修復十大案例 景觀物語 2019-10-15 來源:微信公眾號:環境問題觀察
  • 生態修復主旨探尋—國內十個生態修復設計案例介紹
    如今生態文明繼寫入黨章後又寫入憲法,正是讓生態文明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的生動體現。而以憲法之名確立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無疑為將綠色發展理念更加廣泛而深入地植入人心、落實到行動上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生態修復」上升為國策的今天,到底什麼樣的設計算是「生態設計」?近年來國內已有不少相關研究實踐,在此列舉國內十個不同類型的生態修復案例,以求探尋各類生態修復設計的內容和主旨。
  • 退化廢棄汙染地生態修復,這些典型案例可參考
    在EPA及其他基金或組織的支持下,小規模社區、農村社區及部落成功實現了棕地的修復與再開發,使棕地重新以商業用地、居住用地及農業用地等形態運作,發揮了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社會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等多方面的作用。表5-3列舉了5個成功的小規模社區、農村社區及部落的棕地修復及再開發案例。
  • 「案例分享」全球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經典案例賞析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編者按礦坑生態修復與旅遊結合的案例比比皆是。前不久,我們在山東菏澤考察發現,在煤礦塌陷區形成了兩大湖泊,而其位置恰恰就在遠古時期大野澤區域。根據國內外廢棄採石場的改造研究與實踐分析,廢棄採石場的改造主要是在其自身的土地資源以及獨特的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加入人文景觀元素,在修復生態的同時將其改造成溼地公園、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等具有教育意義的旅遊景區。
  • 幫扶案例 安徽篇②丨黃山市生態環境局暢通信用修復渠道 助力企業...
    「幫扶案例」欄目,介紹各地生態環境部門落實「六保」任務、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兩個正面清單」效能、幫助企業和地方政府解決環境治理方面問題和困難的典型案例,今天,我們推出安徽省的典型案例第二篇,供大家參考借鑑,汲取相關經驗。
  • 玉溪: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經驗簡介
    玉溪市將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工作作為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加快推進試點各項工作,以市民需求為中心,重點解決突出短板,力爭做到花小錢辦大事,主要經驗總結如下:  (一)面山景觀生態逐步修復,為市民提供休閒遊憩公共空間。
  • 綠色發展示範案例(江蘇篇 ⑩ )丨淮安傾力推進河湖生態修復 為永續發展留足生態空間
    為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加強典型宣傳,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示範引導作用,近期,我們推出「綠色發展示範案例(江蘇篇)」系列文章,展示江蘇省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 海洋開發案例集錦八丨海洋生態修復經典案例
    溫州市洞頭「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以提升海島及周邊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為目標,針對海洋環境質量下降、自然岸線受損、濱海溼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開展海洋環境綜合整治、沙灘整治修復、紅樹林溼地建設等工程。項目吸引浙江重山實業有限公司、溫州環島酒店開發有限公司、洞頭區木心合文化旅遊公司等民營企業投資運營。
  • 江西推出首批12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
    近日,江西省自然資源廳組織彙編《江西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以下簡稱《案例》),首次評選推出12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 好書推薦 | 精細眼瞼手術案例圖解——眼科·整形外科的思考要點
    本文轉自: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本期閱讀重點推薦  《精細眼瞼手術案例圖解》  ——眼科·整形外科的思考要點    《精細眼瞼手術案例圖解》  ——眼科·整形外科的思考要點
  • 生態之城|對話城市生態修復先行者
    」體驗活動中,城市荒野工作室創始人郭陶然為參與者講解鄉土生態科普示範基地的生態修復區布局與修復技術。但鮮少有人知道,城市荒野其實是一家從事生態修復的專業機構,甚至是目前中國唯一有成功案例的專注於「生物多樣性恢復」的機構。2016年,城市荒野在上海浦東宜嘉苑保育區,設計並實施了中國首個成功的城市生物多樣性恢復項目。通過物種引入和群落構建,三年後,面積僅3000平米的保育區內已容納了鄉土生物410餘種,形成了頂級群落,項目獲得成功。
  • 警惕長江生態修復過度景觀化
    由於生態修復標準體系不完善,有的修復工作存在「標準不一、專家爭論、措施打架、工程反覆」的情況;生態修復項目量多、面廣,投入較大,目前主要是政府投入「唱主角」,社會資本參與不足,常態化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少數地區工作理念出現偏差,把生態修復簡單視為搞工程,甚至過度追求景觀形象。  部分生態領域專家和幹部呼籲,進一步完善生態修復政策和工作機制,推動長江生態修復工作向系統化、高質量邁進。
  • 澳大利亞大堡礁面臨生態危機
    《英國皇家學會學報》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數量近20年來下降超50%。科學家警告,如果海洋溫度繼續升高,珊瑚規模還會進一步萎縮。研究人員發現,1995年至2017年間,沿大堡礁2300公裡長的珊瑚群落中,大、中、小型珊瑚數量均減少了50%以上。
  • 由點及面打造湖泊生態修復治理樣板
    武漢生態環境集團東湖水環境提升工程工作人員介紹,眼前的這片「水下森林」,經歷了4個月的持續監測與養護,是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下屬市政建設集團橋梁分公司開展實施的東湖水生態修復的重要階段性成果。    今年4月起,東湖水生態修復工程正式開始實施,通過清理水體垃圾、設置分區圍隔、種植沉水植物、投放水生動物等措施,重新構建以沉水植物為核心的水生態系統,對東湖的水生態進行修復。
  • 生態修復應遵循哪些原則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因地制宜原則。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自然環境,如氣候、水文、地貌、土壤條件等,區域差異性和特殊性要求在生態修復時要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據研究區的具體情況,在長期試驗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找到合適的生態修復技術。生態學與系統學原則。生態學原則要求生態修復應按生態系統自身的演替規律,分步驟、分階段進行,做到循序漸進。
  • 大寶山生態修復難,經濟與生態平衡任重道遠
    當地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河裡的水「黃水混著泥巴,衝廁所都嫌髒」。2000年初進行的監測顯示,新山片區被汙染土壤含鋁超國家標準44倍,含鎘超標12倍。大寶山的生態修復,雖然歷經8年的艱難修復,投入了高達10多億元的治理費用,但生態前景仍不容樂觀。當年非法濫採遺留的上百條礦窿,大部分一到雨天,仍源源不斷產生大量酸性廢水,下遊李屋攔泥庫內的巨型酸水坑,依舊是個巨大的環境「包袱」。
  • ...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技術和工程治理創新研討會並舉辦分會場活動
    論壇上,市發改局負責人介紹了韶關市能源發展狀況,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行業專家教授分別介紹了國內外新能源利用和生態保護修復相結合的成果經驗和做法,並結合韶關市的資源稟賦為韶關市構築新的能源消費格局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據了解,目前,能源發展已從以增加供給的粗放型發展階段轉變為提高質量和效率的綠色發展新階段,對能源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 生態文明建設案例 | 紅土地上的綠色革命
    在水利部黨組的領導下,由人事司會同有關司局和單位,全面總結提煉,精心做好案例編選工作,共有3個案例入選。這3個案例均屬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我們將陸續推送3個案例的幹部教育培訓文本全文,供大家在工作中學習使用。本期推出《紅土地上的綠色革命——福建長汀縣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
  • 廈門五緣灣:昔日垃圾灘 今日生態修復樣板
    五緣灣片區位於廈門島東北部,是島內唯一集水景、溫泉、植被、溼地、海灣等多種自然資源要素於一體的生態空間。以前這裡由於過度養殖、傾倒堆存生活垃圾、填築海堤阻斷海水自然交換等原因,內灣水環境汙染嚴重,外灣海岸線長期被侵蝕,形成了大面積潮灘。  近年來,廈門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形成一批先進的工作經驗和典型的改革成果。
  • 【專家視角】強化農業空間生態保護修復
    可見,在生態保護修復過程中,要充分認識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性,深入系統地研究生命共同體的動態性、協同性、適應性、彈性、可持續性等基本規律和表現,並運用系統工程方法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維護和重建生態過程,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提升生態系統整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