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後期的骷髏之舞
上世紀50年代的性感女巫裝扮
上世紀10年代萬聖節咬蘋果遊戲明信片
推薦閱讀: 《萬聖節前夜的謀殺》 作者:阿加莎·克裡斯蒂 譯者:王若非 陳喆 新星出版社 2016年1月
如果說一個西方節日,歷史悠久,商業價值僅次於聖誕,素來與婚戀相關,大概大家會脫口而出說是情人節。不過正確答案卻是,10月31日的萬聖節。
如果說中國人有把任何節日都當成情人節來過的本領的話,那也遠沒有西方人過分,畢竟我們也沒有把清明節過成情人節,依舊乖乖上墳掃墓,而西方人卻在萬聖節這個本該用被稱作「soulcake」的小圓蛋糕款待四處遊蕩的祖先鬼魂的時刻,公然聚眾玩起了愛情大魔咒的遊戲。其中最重要的魔法道具不是水晶球,也不是魔杖,而是作為羅馬果樹女神波摩娜標誌的蘋果。
將蘋果和戀愛對象扯在一起大約和中國人的以形補形一樣扯。據說當蘋果被橫向剖成兩半的時候,果核會成為五芒星似的形狀,而五芒星在古時是與婚戀有關的符號,於是人們便認為蘋果能夠預示婚戀運程。
在萬聖節派對上有許多傳統遊戲與蘋果有關,其中之一就是「咬蘋果」,英語裡叫做「AppleBobbing」。在英國不同地區,這個遊戲又有不同名字,比如在北英格蘭叫做「AppleDucking」,而一口大米查子味兒的蘇格蘭人叫它「AppleDooking」。這個遊戲的參與者往往是兒童或是未婚的年輕人。人們將蘋果放入裝有水的桶中,由於比重小,蘋果會漂浮在水面上。參與者必須只用嘴去咬在水面上沉浮不定的蘋果,第一個咬住蘋果的人將成為下一個結婚的人,而晚上入眠時將咬到的蘋果放在枕下,傳說能夢見未來丈夫的臉。咬蘋果這個遊戲從古至今都廣受喜愛,雖然在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小說《萬聖前夜的謀殺》中,被害人喬伊斯就是被溺死在「咬蘋果」遊戲的水桶裡,但是人們依然沒有因此而蒙上心理陰影,也沒有接受不能浪費糧食這個警世意義,依舊樂此不疲地玩著這個遊戲。
與此相似的還有一個流行於萬聖節的遊戲,由未婚女子削蘋果皮,並且不能削斷,然後將蘋果皮向後拋,蘋果皮落在地上形成的形狀,就是該女子未來丈夫的姓名首字母。
其他的遊戲,諸如在《萬聖節前夜的謀殺》中也有提及的秉燭照鏡便能看到未來丈夫的臉等,也都與婚戀有關。不過相比於中國動不動就是小情侶上街秀恩愛式的過節法,西方的萬聖節可以算是充分關愛單身男女身心健康了。
雖說萬聖節聽起來是個和宗教有關的節日,但它最早起源於凱爾特文化中紀念夏末豐收、凜冬將至的夏末節(Samhain),是個地地道道的異教徒出身。羅馬人入侵不列顛群島時,由於日期相近,又加入了紀念果樹女神波摩娜的節俗。基督教教會為了鞏固統治,將夏末節定為萬靈節,紀念基督教聖徒,而原本用來慶祝的夏末節前夜也成了「萬靈節前夜(All-hallowsEve)」,最終演變成「Halloween」,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萬聖節。而事實上,更準確的翻譯應當是「萬聖節前夜」。
也因為如此古時凱爾特人聚居的英倫三島和受到英國影響深遠的美國等前英國殖民地,過萬聖節的氣息最濃。而凱爾特文化影響較少的歐洲地區,直至近些年受到美國流行文化的影響,才流行起過萬聖節。
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說,更為我們熟知的萬聖節節目,大概要算穿著或搞怪或恐怖的奇裝異服上街遊行,以及孩子們玩的「不給糖就搗蛋(trickortreat)」了。萬聖節變裝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說在民間傳說中,萬聖節是鬼魂留在人世的最後一天,因此它們尤為窮兇極惡,想要找到生前仇敵報仇雪恨。為了防止被鬼魂認出,人們便喬裝改扮之後才出門。也有傳說中世紀時,教堂會在萬聖節遊行展示聖徒的雕像或遺物,沒有條件展示這些的教堂便只能找人裝扮成聖徒的樣子。此外,歐洲大陸關於墓地中的死者在萬聖節會悄悄舉行叫做「骷髏之舞(dansemacabre)」的狂野嘉年華,而在鄉野和宮廷中都會表演這一幕,有人也認為萬聖節變裝派對起源於此。
萬聖節服裝一開始只是些恐怖異能形象,或是民間傳說人物。到了19世紀,為了迎合維多利亞式的道德觀,成人越來越少參與到這個充滿了封建迷信和怪力亂神的狂歡節日,萬聖節變得像是兒童節。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流行文化中的人物形象開始出現了,孩子和年輕人穿成迪士尼公主和超級英雄的樣子走上街頭,把萬聖節當成了動漫大會。即便如此,女巫一直以來都是最受歡迎的萬聖節形象。不僅出版於20世紀前葉的《萬聖節前夜謀殺案》中提到了派對上有人扮演女巫的情節,在一項零售業調查中顯示,直至2015年,女巫裝已經連續11年成為最暢銷的成人萬聖節服裝,2016年不出意外,也將蟬聯桂冠。
女巫裝的標配要算尖頂帽、長鬥篷和掃帚了,高配版女巫可能還會有一隻黑貓。雖然女巫的尖頂帽很有可能源自於服裝史上被稱為哥特時期的中世紀尖頂帽漢寧(hennins),但其實中世紀描繪的女巫形象大多披髮跣足。18世紀早期的童書裡出現了戴著尖頂頭飾的異能形象,尖頂帽開始跟黑魔法聯繫起來,美國也開始出現印著戴著尖頂帽的女巫的明信片。這一形象迅速流行開來,如今已經深入人心,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恐怕要算無數人的童年陰影《綠野仙蹤》了。
萬聖節服裝一直變得更性感大膽,女巫裝也不例外。20世紀50年代開始便有了極具現代感的緊身超短女巫裝。不過女巫自古以來一直有著淫蕩放蕩的原罪,這也是為什麼她們一開始會被跟掃帚聯繫在一起——傳說中她們會將魔藥塗抹在私處,有什麼能比隨手可得的棍狀物更方便呢?接地氣的古代歐洲人便想到了掃帚。而且掃帚一頭長柄,另一頭雜草叢生的造型,被認為是陰陽調和的象徵,古時經常出現在婚禮儀式上,一直有性愛的隱喻。而騎掃帚可以飛行,恐怕要來源於「欲仙欲死」這個形容了。這麼一想,直挺挺指著對方揮來舞去的魔杖,原來並不是《哈利·波特》這本少兒讀物裡最不可直視的部分啊。
文並供圖/佳本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