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雙眼睛時刻盯著 和龍水庫華麗變身
如今水質穩定達到Ⅱ類的和龍水庫
經過4年持續整治,昔日「一庫臭水」如今水質穩定達到Ⅱ類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梁懌韜 通訊員 趙雪峰
位於廣州市白雲區太和鎮的和龍水庫,曾因治汙不力,有著「一庫臭水」之不雅稱號。16日,廣州市水務局對外通報,經過4年的持續整治,目前該水庫的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水質標準,較2016年提升二個類別。據悉,和龍水庫水質提升和汙染源被徹底整改,與當地建章立制規範治水有關。
水質曾持續被汙染
據悉,和龍水庫始建於1972年10月,1974年8月竣工,是一座以蓄水灌溉為主兼具防洪調蓄功能的中型水庫。百度「和龍水庫」詞條,可以發現:2016年,廣州媒體接連報導了和龍水庫周邊聚集大量養豬場,致水質惡劣至致癌程度;2017年,媒體報導稱,水庫上遊有企業違法排汙,致水庫上遊河道水質被汙染,部分河道被「硬化」;仍在2017年,亦有媒體報導稱,和龍水庫周邊有混凝土攪拌站違法排汙汙染水質……
「之所以公眾會在2016年起關注和龍水庫,是因為和龍水庫的功能被調整。」廣州市水務局一名參與和龍水庫整治工作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和龍水庫在2016年10月,調整為廣東省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按照《水汙染防治法》規定,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汙染物建設項目。由於歷史發展原因,和龍水庫周邊當時殘存著眾多養殖業和高排汙行業,這些行業對水庫水質的持續汙染,令水庫有著「一庫臭水」之不雅稱號。如何淨化和龍水庫水質,以達到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之標準,成為擺在廣州水務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打響治水攻堅戰
據悉,在和龍水庫尚未完全確定成為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前,廣州市、白雲區和太和鎮相關執法部門,已提前介入水庫整治。
白雲區在2019年9月對隱藏在和龍水庫周邊的和龍村、白山村一帶山區的違法養豬場進行了全面排查清理,集中清理拆除5處違法養豬場,清拆面積達5600多平方米,清理豬只2100頭;2017年4月,相關執法部門發現水庫上遊的一座混凝土攪拌站存在逾期經營、違法建設、違法排汙等問題,白雲區組織多部門聯合查處,並組織強制拆除;2018年6月,針對和龍水庫網箱養殖問題多次協商未能自行清理,對水質存在汙染風險問題,水務部門組織對水庫內網箱養殖設施進行清拆,共拆除網箱面積約6670平方米,清拆運輸廢棄物約63噸;2018年12月,廣州市水務部門組織對和龍水庫周邊環境整治行動,全面清理水庫周邊違規農家樂及違法建設10處,關停違法排汙酒店1家,清拆建築面積約8800平方米……通過一系列執法行動,和龍水庫的汙染源被逐一剷除。
在剷除汙染源的同時,廣州市還加強對和龍水庫的日常管理。白雲區水務局設置了和龍水庫管理所,安排專人和專項資金落實水庫的防汛、安全、治汙等工作。為了讓治水工作由政府包攬變成全民參與,廣州市水務局在2017年推出「廣州治水投訴」微信公眾號,鼓勵市民擔任「民間河長」舉報汙染源協助治水。廣州流溪生態保護中心一眾志願者通過該機制,長期觀察和龍水庫水質情況和周邊汙染源變化,並及時向政府和媒體反映水庫水質問題。和龍水庫的水質,從此有多雙眼睛時刻盯緊。
未來將「水美樹綠」
在多種力量持續參與治理下,和龍水庫的水質從2018年開始好轉。記者搜索「和龍水庫」詞條發現,2018年後,有關和龍水庫水質汙染嚴重的新聞已較少被報導,取而代之的是環境變好。2018年1月,廣州流溪生態保護中心組織多學科學者到訪和龍水庫,探討將水庫開發成生態旅遊點的可行性;2019年,有網友發帖將和龍水庫納入廣州傳統遠足路線「漁太線」中,並表示行走該路線可看到山水風光。據廣州市水務局昨日通報,經過持續整治,和龍水庫水質明顯好轉,目前已經穩定達到Ⅱ類水質標準,較2016年提升二個類別。
據悉,廣州市仍會持續加強對和龍水庫的整治工作。除了水質改善,廣州市還計劃重點打造和龍水庫周邊林分改造示範工程,將此區域打造成珠三角林相改造樣板示範區,實現「水美樹綠」的目標。
編輯: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