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信息,截至12月6日,浦東新區祝橋鎮新生小區和張江鎮順和路126弄小區連續14天內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
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有關要求,經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研究決定,自12月7日零時起,將浦東新區祝橋鎮新生小區和張江鎮順和路126弄小區由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上海市其他區域風險等級不變。上海將持續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
順和路126弄小區
居民揮舞小紅旗輕喊:
「祖國萬歲,上海加油」
12月7日零時
張江鎮順和路126弄小區
恢復了往日的那個樣子——
在張江科學城邊的一角
享受著夜晚的安寧與祥和
該小區連續14天內
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
正式由中風險地區
調整為低風險地區
這也意味著
這些天這個小區
窩在家打代碼的科學城碼農們
終於可以去公司上班(碼代碼)啦!
12月6日晚,記者來到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門口的「警戒線」將撤走,「中轉站」將停用,工作人員的「休息站」——幾個臨時貨櫃,也將告別歷史舞臺……
此前,小區居民的2308份核酸檢測證明已全部發放完畢;臨近零點,迫不及待的小區居民揮舞著小紅旗,來到門口輕喊著:「祖國萬歲,上海加油!」
零點,解封了!
零點過後,測溫、查看健康碼後,呂女士迫不及待地進入了小區。她專門從山東趕來,女兒租住在小區內。
「這幾天一直和女兒視頻通話,感覺她的狀態還是挺好的。」呂女士說,「現在可以好好陪陪她了。」
在被列為中風險地區的14天裡,除了不能出小區,居民們似乎沒有感受到太多的不便。這樣的體驗,與小區內外一群群可愛的、無私奉獻的人們有關。
張江鎮副鎮長汪仕敏和同事們站在小區門口,與居民共度這個不平凡的時刻。她表示,希望解封後整個小區能夠最快速度恢復到一切如初。
疫情之初,事發突然,為了讓小區居民平穩度過14天,張江鎮隨即成立兩個指揮部,一個在現場,一個在鎮政府防控辦,第一時間收集並解決居民需求。
聯動機制的效果顯而易見——三次核酸檢測都「速戰速決」,小區門口連夜搭起了「外賣貨架」「快遞櫃」……
雖然不在服務時間,張江志願者協會秘書長張潔和她的小夥伴也選擇在零點守在小區門口。
順和路126弄小區實施封閉管理的第一時間,志願者微信群裡就有不少人主動請纓,為這個小區出一份力。志願者裡,既有退休的老年人,也有工作繁忙的白領。
「我們來得最多的一位志願者,有10次。他退休了,眼睛不好晚上看不清,所以我給他安排了白天值守。」張潔說,「很多白領也抽空過來,基本都來了5次以上。」
令張潔印象最深的,是白領林霄,在寒冷的天氣裡,他選擇從松江的公司跨越整個上海來到張江做志願者。
「一看到微信群裡在招募志願者,我第一時間就報名了。」全副武裝的林霄將快遞、外賣外包裝消毒後,傳遞給居民。選擇做志願者的原因,在林霄看來是「感恩與回饋」。
今年,他從國外回來時也經歷過14天隔離期,當時自己一個人連用手機買菜都不會,而志願者的細心服務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時候,我就下定決心,只要有機會,一定要站出來為大家服務。」
張潔告訴記者,這一批志願者裡有的是請年假過來幫忙的,有的是全職媽媽,但幾乎都沒有告知單位自己在做什麼。「我很感激這樣的團隊,大家都是默默奉獻,不計得失。」張潔說。
不計得失的,還有居委的工作人員。6日,離正式調整為低風險地區還有幾個小時,這些工作人員更忙碌了,有的需要和一些不清楚情況的居民解釋具體時間,有的正在「奮筆疾書」,為第二天復工復學的居民製作解除隔離證明與核酸檢測報告,並第一時間直接送到居民手中。
14天裡最忙的人,華順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曹天君必須「擁有姓名」。在他的安排協調下,慢性病居民配到了藥,需要緊急就醫的居民順利得到救治,因封閉而無法照料在外父母的居民得到了及時幫助……
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溫暖,無法一一羅列。
小區的告示欄裡
滾動播出著居民們的暖心留言:
「每天熱騰騰的外賣
感謝志願者們的投餵」
「與你們同在!奧利給!」
……
這樣的14天
我們都不會忘記
祝橋鎮新生小區順利「解封」
今天(7日)零時起
祝橋鎮新生小區
調整為低風險地區
6日晚11點,距離解除封閉管理還有一個小時,記者在現場看到,小區內大部分居民的燈光已經熄滅,顯得靜悄悄,門口的保安和志願者仍堅守在崗位上,正在等待解除封閉管理的那一刻!
遮陽傘、隔離墩逐一撤出,新建路上的進口處。已經三三兩兩的有一些小區居民在門口等候準備回家。
凌晨0點一到,新生小區正式解封。好幾戶居民都迫不及待地趕了出來,準備外出來點夜宵,吃個燒烤。
自11月21日晚,祝橋鎮新生小區被列為中風險地區後。所有居民立即進行了全員核酸檢測。隔離期間,363名住戶先後完成了3輪核酸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
祝橋鎮江鎮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鵬程告訴記者,小區裡面有360多人。小區居委會7位工作人員,從封閉管理開始,就一直在小區,都吃住在居委會。
小區居民組成了16個人的志願者隊伍,協助做好核酸檢測的人員登記、數據記錄,參與公共區域的衛生消毒,幫助年紀大的居民使用二維碼,還當起了「搬磚人」,把外面送來的食品、藥品以及大量快遞、外賣按各個樓棟分別在架子上擺放整齊,方便居民提取。
新生小區內有4棟多層樓房,由於地處新建路的最西端,平日裡這裡的人流量比較少。雖然看似平靜,但小區封閉管理期間,仍有突發情況需要及時處理。就在12月5日凌晨3點,小區內一個2歲不到的小孩突發高燒,居委會及時與指揮部取得聯繫,按照相關程序,由救護車送到指定醫院。目前,小孩已退燒。
「我回來了!」7日零點剛過,小區的鐵門剛打開,顧先生就激動地向站在門口的愛人揮手高喊。
其實,顧先生在父母家吃過晚飯就來到了小區門口,焦急地等待封閉解除。原來,顧先生上個月出差,11月23日回到上海,此時小區已經處於封閉管理狀態。
「妻子和女兒都在小區裡,說實話心裡還是有點擔心的。」顧先生說,這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會來小區門口轉轉,也看到了居委幹部、安保人員以及志願者們為小區居民的真心付出去。「風裡雨裡,他們都挺辛苦的。看到他們認真工作,也讓我們感到安心。」
小區封閉管理結束,並不意味著管理的放鬆。今後一段時間,小區住戶將憑出入證進出,外來人員進入則需要登記。「小區住戶的出入證目前已全部分發下去了,方便大家今天一早就可以走出小區,回到工作崗位上。」張鵬程表示。
希望解封後的小區
能夠以最快速度恢復如初
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