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毛澤東主席見證武鋼一號高爐第一爐鐵水出爐 高爐拼搏精神代...

2020-12-25 荊楚網

1958年,毛澤東主席視察武鋼,向工人們祝賀一號高爐流出第一爐鐵水。

退役的武鋼一號高爐作為國家工業遺產整體保留。

張壽榮院士在家中接受採訪。

王水枝來到一號高爐曾經工作的現場, 回憶起火紅的年代激動不已。

上世紀50年代,生機勃勃的新中國為改變「北重南輕」的鋼鐵工業布局,決定在南方興建第一個大鋼都。英雄的武鋼先驅建設者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創建武鋼,使中華民族的鋼鐵強國夢在武漢這片熱土上開花結果。武漢鋼鐵公司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1958年9月13日,武鋼一號高爐煉出第一爐鐵水,標誌著新中國興建的第一個大鋼都誕生。

鋼鐵冶金專家張壽榮院士:

武鋼建設者把戰爭精神延續下來了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現年92歲的中國工程院張壽榮院士是我國著名鋼鐵冶金專家,1957年,他從鞍鋼調到武鋼,此後60多年一直投身武鋼的技術革新。武鋼人不畏困難、艱苦創業的英雄氣概,他作為親歷者深有體會。

7月21日,張壽榮院士在武昌家裡接受了長江日報記者採訪。

他說,武鋼是國家「一五」計劃3個重點建設的鋼鐵基地之一,當時的鞍鋼已有基礎,武鋼什麼都沒有,只有鐵礦。武鋼選址,開始許多人的意見是建在有鐵礦的大冶,後來接受了專家意見,要靠近大城市,選址青山。

「我來的時候,這裡還都是小山包。平地,開始平的是青山鎮,當時只有6戶人家。」張壽榮回憶說,當年他29歲,青山什麼都沒有,武鋼籌備處在漢口。

1957年7月1日,武鋼一號高爐破土動工,老一輩武鋼人僅用14個月13天便完成了西方媒體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張壽榮參加武鋼一期工程建設,使中國第一座1000立方米以上大高爐順利投產。1958年9月13日,他見證了一號高爐出鐵。

1959年,時任武鋼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一清總結武鋼創建歷程時曾說,從1952年勘探礦石到1958年一號高爐出鐵,萬事開頭難,建設一個大規模的、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尤其如此。白手起家,三難壓頂:沒有建設經驗,沒有建設隊伍,沒有建設基地。沒有建設經驗,不知道建設系列該怎麼安排,建設方面的各種關係該怎麼掌握,有些什麼關口需要注意把守。縮短摸索過程,少走一點彎路,是每個人強烈的願望。沒有隊伍就需要開始組織,沒有基地就需要開始建設。施工時,水是塘水,路是土路,當時是「塘水綠色競相飲,土路揚塵萬丈高」。天天運輸和來往的道路,「晴天是洋(揚)灰路,雨天是『水泥路』」。而上千人的生活,沒有基地,要安家立業,鍋碗瓢盆都成問題。

為了祖國的建設,暫時的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對英勇奮鬥的職工同志們來說,「千難萬難,難不倒工人階級」,不懂就學,不會就鑽,大家做到了「困難大,竅門多,幹勁足」。工人們說:「困難如天大……什麼也比不上我們工人階級的決心大!」許多共產黨員說:「我們共產黨員做事就是不怕困難,越困難共產黨員就越要創造奇蹟。」

職工們在建廠一開始,就為「建成學會」的方針所鼓舞,多學,多想,多練,一步一步由生手變成熟手,由熟手變成能手,由能手變成多面手。就是這樣,無數的困難一個一個地、一批一批地被克服掉了。

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專家撤走,武鋼技術人員自己幹,不清楚的,自己摸索研究。到1965年,武鋼技術力量已經完全做到了獨立自主,生產情況也恢復正常,經濟指標開始增長。

張壽榮說,當年來武鋼的建設者,都是一心為了建設鋼廠,把中國的工業化搞上去。他們精神狀態好,工作積極性高漲,許多同志經歷過解放戰爭、韓戰,他們把戰爭精神延續下來,用到了武鋼創建、創業上。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水枝:

一號高爐艱苦奮鬥的精神,那就是拼的精神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班兆東)武鋼一號高爐組長王水枝24歲上一號高爐,在這座有著光榮歷史的高爐上一幹就是30年。王水枝說,一號高爐艱苦奮鬥的精神,那就是拼的精神。

汗淌到衣服上可以擰出水來,精神一直飽滿

1958年9月13日,兩萬多人隆重集會,慶祝武鋼一號高爐建成投產。毛主席親臨現場,觀看了第一爐鐵水出爐,對武鋼人說「高爐煉鐵又煉人」。

「想起那時在爐前幹活,汗毛都豎起來:爐前高溫揚灰,鐵花四濺;冬天的時候,一邊烤得疼,一邊凍得疼,汗淌到衣服上可以擰出水來。那時國家鋼材緊張,想辦法完成國家下達的產鐵指標,那就要加班加點,就是要拼。」

今年75歲的王水枝1969年進入武鋼煉鐵廠,長期堅守爐前工崗位。1990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7月22日下午,王水枝在青山家裡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他說,熾熱的鐵水流出,他和工友們手握鋼釺,將鐵水中的鐵渣敲碎,鉤出或撬出。上爐前要戴好帆布帽,將毛巾浸溼裹住臉和脖子,戴上防火鏡,全身裹得嚴嚴實實。即便如此,帽子和衣服經常燒著,鐵花燙傷皮膚留下疤痕也是常有的事。至今在爐前最深刻的記憶,仍然是苦和累,在崗時精神一直飽滿,常常一停下來,就累得癱下來不能動了。

「那時我國的鋼鐵產量落後,工友們覺得在崗位上光榮,當鋼鐵工人就要把事做好。鋼產量上去了,國家工業化起來了,說明中國人有志氣,小病小痛都不會請假休息。」

得能拼,任何艱難險阻都得靠意志克服

王水枝說,上世紀70年代,一號高爐到了爐役後期,面臨大修,冷卻壁損壞嚴重。記得有一年夏天,為了快速換風口,減少休風時間,恢復爐況,工友們下班不回家,自願留在廠裡加班。吃在爐子上,睡在爐子上,硬是幹了一個多月把爐子盤順。那時條件不好,大家開玩笑說,要是媳婦上爐子,找愛人都找不到,只看到每個人都是一張黑臉、一口白牙。

「就是這麼苦,大家的幹勁卻蠻足。這是毛主席來過的爐子啊,只能添光,不能丟臉。」

22日傍晚,王水枝和記者來到去年10月剛剛退役的武鋼一號高爐前。王水枝激動不已,帶記者走到爐前,指著地上已經被填平的鐵水溝,他曾經工作幾十年的崗位,回憶當年鐵水噴薄而出的情景。當年的電風扇還在爐前,它曾用巨大的風力給爐前工人降溫,同時吹走一部分鐵花,減少燙傷。

王水枝指著鐵口上方處說,以前打風口要將兩根手指粗細的鋼釺頂著高速的氣流捅進風口裡面去,一群人掌釺,一個人掄錘,高速的氣流通過狹小的縫隙產生異常尖銳刺耳的聲音,像在耳邊吹響哨子。風口平臺因為高溫風管散發的熱量,溫度平常都有50多攝氏度,一番操作下來就是一身汗,棉手套燒糊了,手吹得疼。但人就是得有意志,得能拼,任何艱難險阻都得靠意志克服。

王水枝說,他退休離廠有20年了,但時常會夢到爐子。他說,無論在什麼崗位,舒服也要人幹,艱苦也要人幹;要麼就不幹,要幹就要拼搏,就要幹好。這就是一號高爐艱苦奮鬥的精神,這個精神不該丟,應該一代一代傳下去。

原武鋼研究院黨委書記許青海:

老武鋼人把「胸懷祖國

為國爭光」落實在行動上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今年86歲的原武鋼研究院黨委書記許青海回憶,1954年冬,她所在部隊奉命離開海南島,到湖北來參加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鋼鐵廠的建設。

武鋼建廠初期,從全國各地匯聚的萬餘名職工和家屬,住進了肖家灣基建村、簡易村、自建村等武鋼職工簡易住宅區。這些簡易小平房,體現著新中國成立初期「節省每一個銅板,一切為著革命和建設」的經濟方針。每棟房的外牆四周用磚砌,房頂和間隔牆用蘆葦夾竹片糊上泥土,每戶10多平方米。

寒冬臘月,大家在倒口湖畔四面透風、陰冷潮溼的蘆席棚裡,克服了物資匱乏、生活條件艱苦等重重困難,鋪路架橋,為武鋼全面開工建設拉開序幕。

生活條件雖簡陋,居民也來自四面八方,但「建設武鋼,為國爭光」這條紅線把大家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建設者從「三通一平」到主輔體開工建設,到武鋼全面投產,到「一米七」施工引進,工程一項接一項,勝利一個接一個。

許青海說,武鋼建廠初期的老職工,「胸懷祖國」是銘刻在心裡的一盞閃亮的明燈,是為之奮鬥而無怨無悔的精神動力。人們的言行總是和建設繁榮富強的新中國緊緊聯繫在一起,把「胸懷祖國,為國爭光」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

一號高爐——中國鋼鐵工業地標

1957年7月1日

武鋼一號高爐破土動工,先驅建設者們櫛風沐雨,披荊斬棘,僅用14個月13天便完成了外國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958年9月13日

這一歷史時刻無比榮光。兩萬多人隆重集會,熱烈慶祝武鋼一號高爐建成投產。這一爐炙熱的鐵水,託起了新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希冀,更向世界昭示,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挺起了鋼鐵脊梁。

高爐容積1386立方米,日產生鐵2000噸以上,年產量可達75萬噸,比當時號稱「西歐最大高爐」的英國威爾思公司四號高爐日均產量還高500餘噸。其生產水平、技術水平堪稱世界一流。

2019年10月14日

伴隨著最後一爐鐵水成功出爐,一號高爐完成歷史使命,實現退役。停爐後,一號高爐作為國家工業遺產整體保留。

(長江日報記者萬建輝 整理)

相關焦點

  • 武鋼一號高爐宣布停產 曾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鐵水
    中新社武漢10月14日電 (記者 張芹)61年前,武鋼一號高爐煉出了新中國第一爐鐵水。隨著14日上午最後一爐鐵水緩緩流出,武鋼一號高爐正式停爐,永久退出生產。1958年9月13日,武鋼一號高爐建成投產。
  • 武鋼停用一號高爐開建「無人工廠」
    曾為新中國煉出第一爐鐵水的武鋼一號高爐,10月14日退出生產,永久停爐。高爐一側,一個煉鐵操控中心正在建設,煉鐵等主要工廠今年底將實現「無人化」。當日8時,最後一爐鐵水緩緩流出,爐上操控室內的工人們眼眶泛溼。「一號高爐是武鋼的根。」
  • 武鋼一號高爐退役 曾為新中國煉出第一爐鐵水
    新京報訊(記者 朱玥怡)10月14日晚,新京報記者自中國寶武集團獲悉,10月14日上午10時,武鋼有限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劉安下達了停爐指令,伴隨著最後一爐鐵水成功出爐,一號高爐完成歷史使命,實現退役。停爐後,一號高爐將作為國家工業遺產整體保留。中國寶武集團稱,一號高爐停產,是中國寶武優化產線結構,將武鋼建設為更具競爭力的精品鋼基地的需要。與武鋼其他高爐相比,一號爐使用年限最久,設施相對落後,容積、產能相對較小。1957年7月1日,武鋼一號高爐破土動工,先驅建設者僅用十四個月零十三天便完成了外國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武鋼一號高爐光榮退役
    武鋼一號高爐光榮退役 2019-10-18 10:31:00
  • 武鋼一號「光榮爐」永久停產,鋼鐵廠家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它就是被武鋼人親切地稱為「光榮爐」的武鋼一號高爐。鋼板廠家自1958年9月13日,武鋼一號高爐提前完工,為新中國煉出第一爐鐵水以來,歷經61年的浴血奮戰,1號高爐已累計生產千萬噸生鐵。據記載,毛主席還親自參與了武鋼工廠的選址工作,並留下」一粒糧食,一顆鋼鐵,有了這兩樣東西,一切都很容易做到」的期望。到目前為止,武漢鋼鐵博物館仍然記錄著毛主席的這句話。當時,一些西方媒體甚至斷言1號高爐是「海市蜃樓」,但是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親眼見證一號爐出鐵,武鋼人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讓中國再一次震驚世界。
  • 馬鋼一號二千五百立方米高爐三十天出鐵水十一萬一千五百一十五噸
    馬鋼1號2500立方米高爐30天出鐵水111515噸  馬鋼二鐵總廠1號2500立方米高爐在歷經了111天的首次大修後,投產一個月。  1號2500立方米高爐系統在近13年的生產中,為公司貢獻了2000多萬噸合格鐵水,鍛鍊了馬鋼新一代煉鐵人。今年2月27日清晨6點,新的檢修大戰就拉開了帷幕,在規定的115天的大修時限內,從股份公司各有關職能部門就形成了一切為了高爐的指導思想,作為業主單位的二鐵總廠更是分秒必爭地籌劃、組織和實施著。
  • 高爐鐵口構造及高爐炮泥的使用性能
    之前高爐一般同時設有出鐵口和出渣口,現代高爐由於爐內壓力較高而不設渣口。圖2為高爐鐵口構造簡圖。開始出鐵時鐵口直徑較小,出鐵量少於鐵水和爐渣生成量,爐內鐵水和渣不斷增多,爐內液面上升。隨著鐵口不斷被衝刷和侵蝕,鐵口直徑增大,出鐵量超出高爐內鐵水和爐漁生成量時,高爐內液面開始下降。
  • 世界非高爐煉鐵現狀
    直接還原的優勢有二:一是不使用焦炭,二是對規模的依賴程度比高爐要小很多。其缺點是能耗較高(見表l[7])。從表1可以看出:Midrex是能耗最低的一個,其產品能耗與高爐鐵水(約為11 GJ·t-1)基本相當;但其產品海綿鐵是常溫的,不具備可再次利用的物理熱。其他流程的能耗,均明顯較高爐鐵水要高。又考慮到海綿鐵主要用於電爐煉鋼。因此,直接還原不能從根本上取代高爐煉鐵。
  • 高爐衝渣水及衝渣蒸汽餘熱回收的綜合應用研究
    北極星環保網訊:摘要:本文通過對高爐衝渣水及衝渣蒸汽餘熱回收綜合應用成功案例的分析,為尚未開發和利用的高爐衝渣水及衝渣蒸汽餘熱綜合應用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特別是針對INBA法和平流法衝渣方式下的渣水成功過濾及換熱有創新性的運用,解決了高爐衝渣水餘熱回收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堵塞、結垢和腐蝕問題,並能夠高效提取渣水低溫餘熱,換熱溫差小於5℃,節能效果顯著,投資回收期短,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為進一步拓寬高爐衝渣水全面高效回收應用奠定了技術和實踐基礎。節約能源,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 鋼廠的含鋅高爐除塵灰都去哪了?
    高爐瓦斯泥中存在相當數量的鹼金屬與鹼土金屬,如K20、Na20、CaO、MgO等,易與水化合生成氫氧化物而呈鹼性。4晶相獨特,分離困難。高爐瓦斯泥是高溫產物,礦物表面性質與天然礦物相差巨大。細粒礦物在高溫作用下熔融在一起,極易包裹脈石礦物,選礦難度大,有價金屬回收率較低。如何處理已成為鋼鐵企業的一大難題。
  • 我對於高爐一些熱點問題的認識
    針對這一情況,我國高爐工作者提出了建立無過熱冷卻體系的理念。所謂無過熱的冷卻體系就是在高爐任何工況條件下冷卻設備的工作溫度都不會超過它的允許使用溫度,從而達到冷卻設備燒不壞的目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我國高爐採用的工業水開路循環和普通灰鑄鐵冷卻壁的冷卻系統,由於水垢的形成和工作允許溫度<400℃,遠未達到無過熱狀態。
  • 高爐冶煉對焦炭質量的要求
    焦炭從入爐到達爐缸,受到內外部多種因素的影響,要經受碰撞、擠壓、磨損等機械力學作用;碳溶損反應、鹼金屬侵蝕、渣鐵溶蝕,以及向鐵水溶解等化學作用。因此焦炭從入爐到爐缸,平均粒度要減小20%-40%。在上中部粒度變化不大,在軟熔帶的焦炭有劇烈的碳溶反應,粒度變化較大。焦炭質量對焦炭自身的劣化起重要的作用。其中以焦炭灰分,塊度,強度影響最為顯著。
  • 高爐出鐵溝損毀的原因分析
    高爐煉鐵生產中,爐前工作是關係到高爐正常生產的關健環節之一,爐前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保證按時出淨渣鐵,同時維護好爐前設備以及對出鐵溝鐵口泥套的維護。實際生產過程中,因出鐵溝、鐵口泥套、小坑等的維護和修補而影響高爐正常生產的事故屢見不鮮,雖然隨著高爐的大型化,大中型高爐配備了雙鐵口及三鐵口保證高爐的正常出鐵,甚至不少六百級以下的小型高爐都已開始採用雙鐵口出鐵,因爐前鐵溝、泥套、小坑等的維護和修補影響正常出鐵的事故已越來越少,但作為影響爐前工作量的主要因素,出鐵溝及鐵口泥套等的維護,依然是爐前工作的重點之一和影響爐前勞動強度的關健因素之一。
  • 高爐礦渣製備膠凝材料的影響因素綜述
    ,同樣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高爐礦渣具有潛在的活性,因此利用鹼激發製備膠凝材料是礦渣利用的重要途徑 本文歸納了影響礦渣製備膠凝材料的因素,為礦渣的綜合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高爐礦渣;水化產物;膠凝材料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鋼鐵需求量日益增大,鋼鐵行業發展迅速,因此產生較多的廢渣 粒化高爐礦渣(
  • 高爐煤氣淨化提質技術及發展趨勢淺談
    高爐煤氣是高爐煉鐵生產過程中副產的重要二次能源。隨著環保要求的日益嚴苛和相關資源化利用技術的進步,高爐煤氣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中國鋼鐵生產主要以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為主,長流程鋼鐵生產高爐煉鐵環節是以鐵礦石、焦炭和煤炭為主要原料,在生產出鐵水的同時副產高爐渣和高爐煤氣。 高爐煤氣是高爐煉鐵過程中副產的可燃性氣體,是一種重要的二次能源。由於熱值低、有害成分高,除自身熱風爐加熱使用外,富餘高爐煤氣的利用經歷了從最初的直接放散掉,逐步發展為後續加熱爐提供能量,高效燃燒發電。
  • 八鋼氧氣高爐實現35%高富氧冶煉目標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唐紅梅)寶鋼集團新疆八一鋼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八鋼)氧氣高爐第一階段工業實驗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鼓風氧含量達到35%,突破全球傳統高爐富氧極限。氧氣高爐工藝使用純氧氣代替熱鼓風,與傳統高爐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明顯降低,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目前改造後氧氣高爐可減少碳排放40%以上,產能提升40%左右。在實現高富氧冶煉的同時,還攻克了爐溫不均衡的技術難關。 氧氣高爐的改造應用也是八鋼公司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縮影。
  • 高爐煤氣脫硫技術路徑與應用研究
    北極星大氣網訊:高爐煤氣含有少量的硫化物,在熱風爐等冶金爐窯進行燃燒時,尾氣中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其濃度尚無法滿足國家超低排放要求。由於鋼企使用高爐煤氣的點位眾多,在源頭進行高爐煤氣脫硫是更經濟的選擇。研究發現,高爐煤氣中的硫主要來自於燃料中的硫,硫元素賦存形態為羰基硫、二硫化碳、硫化氫,其中有機硫佔比達80%以上。採用催化水解法可以將有機硫轉化為無機硫,再進行吸附脫除。
  • 高爐熱風爐爐用高爐磚標準
    高爐用高鋁磚國家標準GB2989-87(高爐用高鋁磚)對適用於砌築高爐爐腹以下部砌體的高鋁磚作如下規定。(1)磚按理化指標分為GL-65、GL-55、GL-48三種牌號。(2)磚的形狀及尺寸應符合GB2278-80(高爐及熱風爐用磚形狀尺寸)的規定。(3)磚的理化指標應符合表3-79的規定。(4)磚的尺寸允許偏差和外觀應符合表3-80的規定。
  • 新疆創新低碳冶煉 全國首個氧氣高爐點火
    央廣網烏魯木齊7月16日消息(記者張孝成 通訊員王振邦)我國首個氧氣高爐7月15日在寶鋼新疆八一鋼鐵有限公司點火開爐,標誌著我國低碳冶金工藝走出實驗室,開始進入工業化試驗階段。這座氧氣高爐是在八鋼原有430m3傳統高爐基礎上改建而來,以自主創新的純氧冶煉技術研究為核心,力爭打造成為我國首個面向全球、開放共享的工業級別低碳冶金創新基地。今年3月,八鋼氧氣高爐工程項目破土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