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了!活人不會被一泡尿給憋死,但能被屎給憋抑鬱
我們身邊總是會遇到這樣的一群人
每次遇到工作檢查,吃飯買單的重要時刻
總是聽到他們說:哎呦!肚子好痛,我去趟廁所
然後一溜煙找廁所去了
也許我們心裡會想
你們怎麼不去拍電影呀
說不定還能封個演帝演後什麼的
但是!我們或許真的錯怪他們了
有些事情真的就是這麼魔性
就像活人不會被一泡尿給憋死
但能被屎給憋抑鬱了
這是一篇有味道的科普…
在英語裡,有一個短語叫「Follow your gut」,Follow追隨,your你的,gut腸道,直接翻譯是「追隨你的腸道」,而它實際表達的是「追隨你的內心」的意思:
中文裡,形容一個人思想和行為卑劣,會用「一肚子壞水」這個短語:
我們一般認為,是大腦在控制內心和思想。但中西方語言中這兩個魔性的短語,卻在冥冥中暗合了現代科學研究帶給我們的顛覆性認識——大腦的功能,至少有一部分是受腸道及微生物控制的!
這腦殼裡,裝的像是大腦,仔細一看,居然是副大腸(還布滿調皮的微生物)!是不是很魔性?
我們再來看看兩張魔性十足的圖,第一張,人肚子裡長了一個「腸腦」:
第二張,調皮的微生物們正在塑造大腦:
呃(⊙o⊙)…感覺是不是很魔性?
畫畫可以天馬行空,但真實情況是這樣麼?腸道和微生物,真的有這麼重要、這麼厲害麼?
答案貌似是肯定的:
沒錯,大腦和腸道確實存在關係,這種關系科學家們稱為「腦腸軸」交互作用機制。
人的腸壁上布滿著一種特殊神經元,它們構築起了「腸腦軸」,可實現大腦和腸道之間的「交流」,雙向協調、相互制約。消化、神經、免疫、內分泌等多個系統獲得的信息都可以靠此進行傳遞。
有人可能會問了,胯骨軸能讓我靈活的站、跑、蹲、跳,這腦腸軸能幹個啥?科學家說了,腦腸軸可不得了,小到你緊張的時候想上廁所,不開心的時候想喝可樂、吃炸雞,大到各種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阿爾茨海默症、神經炎症甚至腫瘤的發生都和腦腸軸有關!特別是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可以通過腸腦軸影響大腦功能,從而誘發或加重某些腦病。
當然,最常見的肯定是腸道疾病了,比如很多常年便秘的人,總以為自己是蔬菜吃得不夠多,清腸茶喝得不夠兇,其實可能是得了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IBS-C)。下面要劃重點了,請小夥伴們拿出筆和小本本記錄知識點。
作為IBS(腸易激綜合症)天團成員,IBS-C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反覆發作的便秘,並且會伴隨與排便有關的腹痛、腹脹及腹部不適等。而且,最讓人痛苦的還不是反覆便秘帶來的肉體上的折磨,因為便秘導致的抑鬱、焦慮等負向情緒常常讓人崩潰。有人說了,就一個便秘,還至於抑鬱麼?太矯情了吧?
腸博士想說真至於!研究表明,不論哪種類型,IBS 患者抑鬱和焦慮水平顯著高於健康人群,而且便秘型的IBS患者比腹瀉型的心裡更痛苦。
而被屎憋出的抑鬱都是拜腦腸軸所賜。腦腸軸的紊亂導致一些神經遞質的分泌發生改變,才使得IBS-C患者出現抑鬱、焦慮等各種負向情緒。
反之,焦慮和抑鬱亦可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誘發或加重便秘症狀。相當於進入了一個便秘→抑鬱→便秘的無限循環。真可謂便秘除不盡,抑鬱催又生。
雖然在人身上的實驗數據還非常有限,但科學家已經把焦慮、抑鬱、自閉、精神分裂、神經退行性疾病等跟腸道和微生物聯繫在一起了。
我們的情感、心情甚至表達,不再只是依靠大腦,而也要聽從腸道的。
由此可見,腸道健康和我們的大腦是息息相關的,然而卻有很多人腸道菌群失衡卻不自知,一旦任由情況持續發展下去,將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
現在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自測一下,自己的腸道還好嗎?
這8條都是腸道菌群失衡的信號,如果你身上也出現了,那就說明腸道正在面對健康威脅,需要儘快的進行調理腸道微環境。
腸道菌群失衡應該怎麼調理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只需要記住3個「多一點」就可以啦!
多一點「酸」
腸博士可不是叫你吃醋哦,這裡的酸指的是酸奶,因為酸奶是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的最佳飲食之一,酸奶除了含有益生菌之外,還有豐富的鈣質、蛋白質,可以調理腸胃、強健大腦、強健骨骼,對身體健康是很有好處的。
不過現在市面上很多酸奶,我們再挑選的時候需要注意3點:
① 首先需要查看配料表及營養成分表,選擇添加劑少、含糖量少、能量較低的品種,最好是原味的;
② 選擇嗜酸乳桿菌、格氏乳桿菌等益生菌含量較高的;
③ 選擇含有多種益生元,也就是膳食纖維的酸奶。
另外,喝酸奶也有一些講究。最佳飲用時間是餐後半小時到一小時,每天一到兩瓶即可,不宜過多,不宜空腹飲用。
多一點「臭」
臭鱖魚、納豆、豆豉、味噌、臭豆腐、腐乳等食物雖然有些「臭」味,但在發酵過程中都會添加或自己產生一些益生菌,食用後有助於抑制體內致病菌的增殖,維護腸道菌群平衡。
溫馨提示:
並不是所有臭味的食物都可以吃哦,例如shi可吃不得!
開個玩笑!言歸正傳
除了有臭味的食物之外,四川人家家戶戶都會醃製的泡菜、陝西有名的漿水也是非常好的發酵食物,其中也都含有豐富的益生菌,適當食用有益於腸道健康。
多一點「粗」
粗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粗糧,也就是膳食纖維(益生元)。
膳食纖維曾經被認為是「無用之物」,因為它既不產生熱量,又不能直接提供營養。但它卻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減少脂質吸收,延緩血糖上升。而且膳食纖維還是益生菌最愛吃的「口糧」,有了它(益生元),益生菌就能吃得飽,自然更有活力,腸道微環境也更加健康。
此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年人每日攝入25~30克的膳食纖維,然而目前我國人均每日膳食纖維攝入量僅為13.3克。
要想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玉米、蕎麥、麥片、豆類等全谷雜糧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此外,木耳、香菇、菠菜等蔬菜既是維生素、礦物質的良好來源,也是膳食纖維的「寶庫」,可以適當多吃。
最後腸博士還要提醒大家,腸道如果出現不適,最好還是去醫院檢查確定病因,經常便秘、拉肚子的人群建議45歲就開始做腸鏡檢查,每年一次;50歲以上的健康人群也需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通常為5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