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小球腎炎又稱腎炎症候群,是常見的腎臟病,指由於各種不同原因,發生於雙側腎臟腎小球的,臨床表現為一組症候群的疾病。我們要正確認識腎炎,認識腎炎的早期症狀,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腎炎早期的症狀有哪些?
1、水腫
可出現眼瞼、顏面、下肢、會陰部和生殖器水腫。輕者僅有體重增加(隱性水腫),重者可全身腫脹,甚至出現胸腔和腹腔積液。
2、蛋白尿
腎小球腎炎時血液內不能夠從腎臟濾出的某些蛋白濾過至尿液內,出現蛋白尿。主要表現為尿中泡沫增多,且長久不消失。
3、高血壓
腎臟通過排出水和鈉鹽,影響血管內循環血容量;同時產生腎素,產生縮血管作用,參與調節血壓。腎小球腎炎時腎臟排水和鈉鹽能力下降,腎素產生增多,出現高血壓。
4、貧血
腎臟可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腎病進展,腎功能受損害後,此種激素產生減少,出現貧血。
腎炎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腎炎是治不好的頑症
其實腎炎不僅能治,而且絕大多數是可以治癒或可以控制的。療效的好壞主要取決於診療是否及時、合理,並與患者自身的調理有關(如飲食、休息)。人們產生這種不正確的觀點,一是由於腎炎本身發病很隱匿,早期不易被察覺,當大量的腎組織發生損傷、功能喪失時才去就診,則為時已晚;二是一些患者經治療後症狀緩解,自身感覺很好,認為病情已痊癒,忽視了鞏固期的治療及隨訪,當感覺不適再去就診時,疾病的性質已發生本質的變化。因此每一位腎病患者不管病情如何,都應定期複查,監測病情的發展。
誤區二:忌鹽
醫學上對腎炎患者的鹽的攝入是很嚴格的,主張這類患者「限鹽」,但並非許多人認為的「忌鹽」。鹽是機體組織代謝必不可少的元素,長期禁鹽不僅起不到緩解病情的作用,反而會使許多臟器功能下降,不利於恢復,輕者使病情遷延,重者危及生命。通常情況下,若無明顯浮腫和高血壓,每日補充3~5g食鹽即可;重度水腫或高血壓者,可適當減少鹽的攝入,每日1~3g或遵醫囑為宜。
誤區三:多飲水會加重腎臟負擔
實際上恰恰相反,人體內的代謝產物都有很大一部分要是從尿液中排出體外的。若尿量不足,就可能造成體內的代謝產物堆積,加重腎臟的損害。
來源:家庭醫生在線
(責編:鄭浦麗、胡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