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名片」和「顏值」故事
    9月1日,中宣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採訪團走進岷縣,開展主題採訪活動。
    在岷縣益農中藥材種植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電商室,貨架上擺著一個磚紅色的名牌。同一般的貨物名牌一樣,用黑字列印「黃芪」二字,不同的是,下方還有astragalus mongholicus——黃芪的英文翻譯。
    說起這個英文單詞,益農中藥材種植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邱富文說,這和2019年的廣交會有關。那是邱富文第一次參加廣交會。帶上地地道道的岷縣當歸、黃芪、黨參等中藥材,邱富文出現在廣交會的「舞臺」上。
    「第一次參加廣交會,讓我發現自己和別人有天壤之別。其他客商遞出來的名片都是正面中文、背面英文,我們的名片只有中文。有的公司業務員精通幾種語言。」邱富文說,「好在同去的朋友中有一位大學教授,幫我們把中藥材名字翻譯出來了。」 這個名牌一直被邱富文保留至今。
    參加廣交會讓他打開了眼界。「我們帶去的樣品被客商一搶而光,你看,當時有幾位外國客商向我諮詢中藥材產品,他們的聯繫方式我還保存著。」說著,邱富文輕點手機,翻閱聯繫人名單。讓道地岷縣中藥材打入海外市場,這並非不可能。
    從2019年起,邱富文開始嘗試發展訂單農業,鼓勵鄉親們種植綠色中藥材。邱富文說,這是他瞄向海外市場的第一步:「要想讓我們的中藥材漂洋過海,最重要的是確保好品質。」
    益農中藥材種植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於2016年8月成立,以種植和銷售中藥材為主。經過幾年發展,目前共有社員362戶。2019年,銷售中藥材160噸,銷售收入共560萬元。
    今年8月28日,邱富文去大同市參加了2020中國道地藥材縣域產業發展大會,讓他對道地藥材的含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草木有本心,種藥材要從源頭上把好關,確保中藥材的道地性。
    「那次廣交會也讓我愈發意識到產品包裝的重要性。」邱富文說,如今在合作社電商室擺放的產品已是第三代包裝了。
    「你看,這是我們的第一代包裝,2017年2月開始使用的。」順著邱富文手指方向看去,第一代包裝袋呈土黃色,沒有對產品的任何介紹。
    到當年12月,益農合作社對包裝進行了調整,包裝袋由土黃色變為靛藍色,袋子背面印有「藥農人的故事」:「合作社以『凝科技引領脫貧致富,聚眾志共築綠色聯盟』為其發展的文化理念……」
    邱富文說,這是他請專業公司做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產品換成第二代包裝後,贏得了更多顧客的青睞。
    「後來有朋友建議應該把岷縣的特點體現在包裝上,我們岷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邱富文認為不錯,於是他的產品更新為第三代包裝。
    將新包裝握於掌中,手感更佳,淡綠色更加清爽宜人。包裝袋背面「藥農人的故事」更加豐富:「岷縣因岷山而得名……素有『千年藥鄉』『中國當歸之鄉』之稱……」
    好品質加上「好顏值」,產品必有好市場和好口碑。「再加上定西處於『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給我們提供了良好機遇,將來有可能進入東南亞、東歐等海外市場。到那時,我們產品的包裝上會出現全英文介紹『藥農人的故事』。」邱富文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