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渝 朱琨 文
核心提示|中部崛起新十年,河南發展「大家」談。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出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新十年規劃(大河報3月7日A04版以《中部崛起有新規劃,河南仍在風口》為題進行報導),河南又一次站在了中部崛起的重要節點上。
從2004年「中部崛起」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到2006年登上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的出臺,中部崛起戰略,為河南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今,「新十年」等待破題,又正逢「十三五」,河南如何「豫來豫精彩」?昨日,大河報邀請9位重量級專家,「智援」河南發展「新十年」。
﹃大家﹄檔案
谷樹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境與資源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主要從事資源經濟、資源安全與資源政策,以及區域經濟與區域政策等領域的研究。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戰略性資源安全評價指標與典型案例研究》、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城市化發展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國家人口與計生委《人口發展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關係研究》等。
汪鳴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
從事綜合運輸管理、運輸發展政策及規劃、物流規劃與管理、物流企業諮詢。主持完成的與物流相關的研究諮詢項目有《我國綜合運輸管理與發展研究》、《北京物流樞紐可行性研究》、《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政策研究》、《華中物流中心發展規劃》等。
蘇明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1997年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同年入選國家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學術帶頭人。曾先後60餘次主持研究國家部委重要課題,近40次主持研究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及其他國際合作課題。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財政支出政策,「三農」財稅政策,能源、環境與氣候財稅政策等。
韓鳳芹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中心主任)
多年從事財經理論及政策研究,重點研究教育、科技、文化發展相關的財政稅收政策問題。承擔或參加的課題主要包括:《自1997年以來歷年的財政經濟形勢分析》、《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西部地區長期穩定的資金渠道研究》等。
背景
「中部崛起」12年前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中國中部地區一度在東部大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夾縫』中,處於『塌陷』境地。」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馮德顯博士介紹,論發展程度,中部比不上東部,論發展速度,比不上西部,「中部塌陷」成為不爭的事實。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4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極大關注。
200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2009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爭取到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的目標。
「至此,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東部加快發展,構成我國完整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說,中部地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如今,中部崛起問題再次引起了國家的重視。
去年7月,國家發改委地區司表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16-2025年)》啟動編制,加大對中部地區發展的政策支持,推動中部地區全面崛起。
收穫
中部崛起之中河南最大的亮點是鄭州航空港建設
中部崛起戰略給河南帶來了什麼?「我對河南很有感情,河南是我的第二故鄉。我關注河南,對發展變化很了解。」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室主任陳耀表示,2006年以來,比較中部六省,河南發展有非常多的亮點。這十年的發展帶給河南非常大的改變。最大的亮點,就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建設。「3年的發展,已經讓它成為引領河南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抓手。」
他指出:鄭州航空港的定位中,包括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等,這幾個定位,對中部地區有很大帶動作用,能夠融合到「一帶一路」空中絲綢之路建設之中。
同樣,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說,得益於中部崛起的大戰略,河南在時代變革中找到了定位,例如布局手機這種利於航空運輸的產品,在下一輪競爭中贏得了先機。
李全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主要研究財稅理論與實踐、公司財務管理。曾主持或參與國家社科基金、世界銀行技術援助項目等國家或省部級協作課題三十多項,參與多家企業的股份制改造、IPO或資產重組工作;並被中國證監會授予期貨業高管資格。
梁本凡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秘書長)
主要研究社會發展與環境,環境資源利用等。
陳耀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室主任)
主要研究區域經濟、產業空間組織和政府政策。研究重點:國家區域政策、區域規劃、中部崛起以及縣域經濟。著有《跨世紀的中國區域發展》、《中部崛起論》等。
湯銘潭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顧問、總工、中國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
主要研究大數據與智慧城市,著有《小城鎮生態環境規劃》。
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研究所所長)
主要研究區域經濟理論、區域經濟規劃、城市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經濟學。主持完成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國家教育部「211」工程研究項目、國家和地區發改委「十一五」前期研究項目和規劃項目、北京市城市規劃修編專題研究項目等在內的各項課題30多項。
[區域定位]未來河南「爭」什麼?
在專家們看來,未來河南要爭取哪些政策?
陳耀建議:河南要積極爭取內陸自貿區。「這一輪自貿區的開放中,西部重慶和中部河南最有希望,因為河南有鄭州航空港。」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研究所所長孫久文建議通過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承接,把河南打造成為一個高端製造業的核心區。
孫久文說,原來產業轉移的核心地在沿海,現在沿海的定位是高端技術和現代服務,所以更多產業要向中部轉移,未來中部將是製造業最核心的區域。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則強調:河南必須加強城市之間的產業聯繫,「使河南18地市真正融合在一起。」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中心主任韓鳳芹還特別提到了協同性的重要性,一方面各個政策之間需要協調,另外一個是區域間、產業間的聯動。
[首要問題]基本公共服務要「抓上去」
「河南18個地市我去過17個。」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蘇明是個「河南通」,在他看來,新十年,首要問題肯定是民生,要把民生問題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放在重要位置,要靠自身努力;也要向中央財政建議,將一般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適當向中部傾斜。
[補齊短板]在河南建一所國際型大學
「十三五」時期,國家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對各個地區適用。創新是未來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建立小康社會,最重要的是補齊短板。河南發展最大的短板在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室主任陳耀認為是教育。
創新驅動的關鍵是人才,人才的核心是教育。「河南十年前提出的高等教育問題並未得到質的解決。」陳耀有個想法:一是在河南建一所國際型大學。鄭州航空港是一個內陸開放型的經濟,未來對外向型的人才需求旺盛。另一個是建一所「中原大學」,一些學校改名之後聲名鵲起。「教育短板在未來十年必須補上去。」他說。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中心主任韓鳳芹也提到了教育:一個是要全方位吸引外面的人才,另一個是加強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應用型大學太缺了。她建議:「管理體系的一些環節需要去行政化或者優化,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區產」融合]打造國家物流中心和供應鏈平臺
「我去了保加利亞,那裡都有說河南話的人。」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說,河南正在與保加利亞就開通班列的事進行談判。「除了開班列,河南應該做運輸和融合的文章。」
汪鳴指出:「區域與產業的融合」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詞。河南雖然處於中國發展的「十字路口」,可交通發達不能作為以後某個地區發展經濟的優勢,因為到處交通都很發達。這就督促河南在區域經濟潛在發展模式上著手:培育內需、服務內需。具體來說,就是找到一個物流和產業「兩個輪子」驅動的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式。他舉例:航空物流、鄭歐班列,都是有物流解決方案的產業布局。
他提出兩個建議:打造運輸和物流,為跨區域的產業合作打造條件;打造國家物流中心,不是建傳統倉庫、運輸,而是「產供銷」結合起來,把河南打造為國家供應鏈平臺。
汪鳴說:首先,梳理既有的國際、國內的輻射通道,「交通發達不代表有高效率、低成本的輻射通道。」其次,打造服務與消費的平臺,例如海外倉對接、製造業對接;第三,聚集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務資源;第四,優選產業。「不要一講產能過剩,就對產業布局恐懼。去產能,也會遇到重新調整、新增產能的問題。」
[金融發展]積極運用資本市場優勢
「我們湧現出很多好的企業,但是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企業佔人口比重,在全國還是比較靠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全表示,在河南調研時發現很多好的企業,比如瑞貝卡、曾經的洛陽春都。「我們相對來說還是保守了,能不能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本運作密切結合起來。有些企業規模不算小,完全能夠達到在新三板上掛牌,甚至進入A股,也可考慮香港資本市場。」
[縣域經濟]「末梢神經」要打通
「河南遍地都是黃金,遍地都是價值。但是在之前20年發展中,我們都去仰望國外、仰望星空了,把自己忘了。」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梁本凡舉了他調研的一個例子,曾經到封丘調研,這是鄭汴經濟帶的北面、相對落後,但資源豐富、環境好。「這裡有樹莓種植基地,還引進了德國5條最先進的生產線,帶動了農業的發展。」
「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銷售,網際網路+還沒有介入。縣裡面很重視,但省裡面還沒有發現它。」梁本凡認為:縣城或者農村處於經濟末梢,沒有資源打包的能力。要用技術引進、智庫引進的形式,將這塊「寶」發酵形成巨大價值。
[智慧城市]城市規劃要打造成體系
「中部崛起,河南有望成為領頭羊。」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顧問、總工、中國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湯銘潭對河南寄予厚望,他認為:河南競爭力就是中部競爭力,除了鄭州這一中心城市的建設,還要輻射好整個中原城市群,城市規劃打造成體系。
湯銘潭表示,河南在打造「城市肌理」時應該注入智慧產業、網際網路+、大旅遊這些概念。
(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