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看到抑鬱症患者自殺的新聞。
抑鬱症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但很多人對抑鬱症的了解仍然停留在模糊且片面的階段。
這導致抑鬱症患者在艱難自救的同時,也很難獲得來自他人的幫助,甚至身邊的親朋好友,可能會幫倒忙。
根據心理學家對抑鬱症患者的臨床實踐經驗,總結出了一些不適合對抑鬱症患者講的話,比如以下3句。
1、「你看著哪裡抑鬱啊,狀態不挺好的嗎」
當一個人說他得了抑鬱症的時候,身邊的很多人可能會表示懷疑。
產生懷疑,是因為一個錯誤的常識判斷。
人們覺得,一個真正的抑鬱症患者應該是那種看起來極度消沉、沒精打採、不修邊幅、丟了魂一樣的人。
如果眼前的這個人,跟正常人沒有什麼區別,那麼就很難體現出所謂的「抑鬱」的病症出來,不被相信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你看著哪裡抑鬱啊,狀態不挺好的嗎」,這句話其實就是在根據「外在形象」來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抑鬱症。
顯然,這是錯誤的。
在人際生活中,抑鬱症患者和普通人看起來沒有什麼兩樣,甚至有些抑鬱症患者還有說有笑,他們叫做「微笑型抑鬱患者」。
還有一種抑鬱症叫「躁狂抑鬱症」,也就是一個人的情緒在「極度的亢奮」和「極度的抑鬱」之間來回波動。
假設一個躁狂抑鬱患者的親朋好友恰好都只看到了他「躁狂」的一面,也就是他興奮、大笑、自信、精力充沛、思維靈活的「良好」表現,而沒有機會看到他極度悲傷和抑鬱的樣子,那麼,他說他得了抑鬱症,想必更加難以讓人相信——「一個活蹦亂跳、這麼有'精神'的人,怎麼會有抑鬱症?」
人們到底是在根據什麼,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得了精神疾病,是從妝容、衣服、神態等外在的東西嗎?
一個人說他得了抑鬱症,其實是鼓足了勇氣想要尋求幫助,如果他自己就能解決抑鬱的問題,就不會跟你說了,畢竟誰喜歡在別人面前揭開自己的傷疤呢,是痛得不行了,想要求救才這樣做的。
所以,不要對抑鬱症患者說「你看起不錯」這樣的話,也許你的本意是想安慰他,甚至讚美他,告訴他看起來沒有那麼不堪,但是這樣的說辭會讓他覺得,你在無視他的痛苦和掙扎,下次他可能就不會再向你求助,而把自己封閉地更緊了。
2、 「你有啥可抑鬱的,我經歷的苦難比你多多了」
很多抑鬱症患者都非常敏感,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情緒激動,從而胡思亂想,誘發「抑鬱」。
所以,他們經常給別人留下臉皮薄、脆弱、矯情、鑽牛角尖、想太多這樣的負面形象。
客觀來講,抑鬱症患者經歷的一些事情在其他人看來,確實可能「不值一提」。
甚至有些抑鬱症患者在外人看來,什麼都不缺,他們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是別人羨慕的對象,再說自己抑鬱,那些比他們差一大截的人恐怕更要抑鬱了。
這樣想,其實還是陷入了對抑鬱症的誤區。
首先,抑鬱症是一種病,是基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衡、個人成長經歷、社會影響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不是單純地遇到挫折了、不順心的事就很難過、很沮喪的情緒狀態,抑鬱症是非常複雜的。
所以,不是只有窮的人才會得抑鬱症,很多有錢人、看起來生活美滿、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也同樣會得抑鬱症,而且比例還很高。
其次,無論抑鬱症患者所經歷的事情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他們所經歷的痛苦都是真實的。
確實,有些抑鬱症患者只能承受別人苦難的十分之一,但是你不能說,「我經歷的苦難比你嚴重多了,你這點算什麼」。
這樣說的本意可能是想提醒這個人,「眼前的苦難不算什麼,一定可以跨過去的,我都挺過來了,你也可以的」。
但是對於真正的抑鬱症患者來講,這樣的回答可能聽起來十分冷漠、沒有同情心,好像是在說「你經歷的苦難才叫苦難,我經歷的啥也不算,我得了抑鬱症,甚至都配不上叫做苦難」。
真正得了抑鬱症的人,是非常痛苦的,再加上不被外人理解,是苦上加苦,所以如果身邊有抑鬱症的朋友,千萬不要再對他們講這樣的話,很傷人。
3、「沒事的,想開點,多出去走走,過一段時間就好了」
人們經常勸說得了抑鬱症的人,「你多出去走走啊」,「多聽點好聽的音樂」,「多跟別人交流,不要總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要把那些不好的事情太放在心上,想開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這應該是人們最經常安慰抑鬱症患者的話了。
表面上看,非常地正能量,可是,這些話也同樣容易刺傷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患者的真實想法是「我也想啊,我也知道要多跟人交流,多出去走走,難道我不知道這些方法嗎?可是我做不到啊,我被一股莫名的黑暗勢力囚禁在一個萬劫不復的黑洞裡,越掉越深,我出不來啊」。
關於這一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作者林奕含有更深刻的領悟,她在婚禮上這樣談她的抑鬱症:「我失去了快樂這個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他的眼睛,然後再也拿不回來一樣,但與其說是快樂,說的更準確一點,是熱情,我失去了吃東西的熱情,我失去了與人交際的熱情,以至於到最後,我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 」
抑鬱症是不會自動好的,事實上,只要不變得更糟,都值得抑鬱症患者慶祝了。很多抑鬱症患者痛苦的根源就在於,他們經常「發病」,並且認為「他們再也好不了了」。
要戰勝抑鬱症,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要吃藥、要定期看心理醫生,要時常提醒自己「腦海裡想的不是真的」,它不是休息幾天、睡幾天懶覺、吃幾頓好吃的、出去旅旅行就能解決的。
抑鬱症需要長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慢慢修復和療愈。
說「過段時間就好」的人,本意是同情和鼓勵,但除非這個人也曾被臨床診斷為抑鬱症,並取得康復,否則會讓抑鬱症患者感到虛偽和冒犯,覺得這個人並不能夠理解抑鬱症所帶來的那種掙扎和痛苦。
如果說這3句話不太妥當,那我們究竟要如何幫助抑鬱症患者呢?
抑鬱症患者非常敏感,他們生病了,非常脆弱,很難保證,我們說的某些善意的話被他們「過度解讀」,雖然他們也不想「惡意曲解」,但這確實是他們痛苦的源泉之一——以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自己給自己製造痛苦。
抑鬱症患者非常需要關懷和理解,與其總是擔心說錯話,不如給他們實際的支持,事實上,人的肢體語言比真實的言辭要有用且可靠得多。
你可以給他一個擁抱、一個可以哭泣的肩膀,也可以給他介紹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或者給他買一盆需要打理的植物,或者抽出時間耐心地聽他們傾訴並不帶任何評判。
總之,想要幫助一個得了抑鬱症的人,絕不要數落、指責、懷疑和忽視,而是要幫助他看到希望、找回熱情,讓他感知到你很在意他,並且鼓勵他,「你不是一個人,我們都在支持你,陪你一起戰勝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