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是寶寶的「每日必修課」,費時4年打造而成,耗資過億!
花園寶寶(英文譯名:In the night garden)是BBC專為1至4歲兒童而設的一個兒童節目系列。採用高清電影膠片攝製,該節目由曾經製作天線寶寶的布娃娃公司製作。與一般低幼兒童節目不同,「花園寶寶」的特色是完全看不出要「教」幼兒什麼東西,給寶寶一種睡如冰海的奇妙感覺,而是給1到4歲的幼兒一段好奇探索的歡樂時光。
花園寶寶這部幼兒電視劇,以睡覺的小孩進入夢世界為主題,試圖教育小孩認識及探索世界。每集開頭均有一個小孩(每集不同),在母親的引導下睡著,然後化身為角色進入花園世界。
依古·比古(Igglepiggle 扮演者:Nick Kellington)
按片中每集開頭的角色代入,依古·比古應該是代表看此片的小朋友,在睡夢中進入花園世界的精靈。每次均會坐船在大海中飄蕩,然後關燈睡覺,並進入花園世界。性別不明,但依照與唔西·迪西的對比應該是男性。
全身藍色,頭上有類似雞冠的東西,發聲也類似小雞。很喜歡自己的毛毯,經常拿著毛毯跳舞。有時他也需要鼓勵及安慰,靠的就是他那張寫了「別擔心,依古·比古」的託著到處走的毯子。「對,我叫依古·比古」,一點事都會讓他興奮得不得了,然後他會很快打直身體, 又開始笑。
唔西·迪西(Upsy Daisy 扮演者:Rebecca Hyland)
根據其裝扮應該為女性。生活在花園世界的人物。人如其名像一朵菊花。高興或跳舞時花蕊般的頭髮會豎起,裙子也會提高。在花園世界有張小床,有輪子可動,下面有抽屜。劇集結束時有時會明示她回到小床睡覺。
唔西·迪西很喜歡唱歌,她有一隻橘色的站立麥克風。她的裙子只要拉一下在身體旁邊的拉鏈就可以變成芭蕾舞裙。她最喜歡在整個花園裡跳舞。她喜歡依古·比古。唔西·迪西有自己的角色歌和舞蹈。
瑪卡·巴卡(Makka Pakka 扮演者:Justyn Towler)
瑪卡·巴卡是淡棕色的,頭上有便便似的髮型。每次登場均會眺瑪卡·巴卡舞。它有一輛類似自行車的手推車,上面可以裝載一塊海綿和一塊肥皂,以及一個喇叭。劇集中經常參與清潔工作,包括為各位角色洗面,清潔叮叮車等。它上床睡覺的時總是要帶著他最喜歡的那顆石頭。
瑪卡巴卡之歌:瑪卡·巴卡,阿卡,哇卡,米卡,瑪卡,呣,瑪卡·巴卡,阿巴,雅卡,伊卡,阿卡,噢,哈姆,達姆,阿卡嗙,咿,呀,呦,瑪卡·巴卡,阿卡,哇卡,米卡,瑪卡,呣。
湯姆布利柏(The Tombliboos)
花園世界人物,住在一間土丘般的房子裡。穿著圓點點和長條紋衣服,他們分別有著奇葩的名字:湯姆布利柏·安、湯姆布利柏·哦、湯姆布利柏·咦,三個寶寶睡在樹叢中的同一張床上。他們出現時總是念叨自己的名字,喜歡打鼓與彈琴,睡前一定會記得刷牙。
他們總是湊在一堆。每人各有一條褲子晾在房子外,每天出來就會穿褲子。他們的褲子常常突然掉下來。他們在樹叢裡的時候,不是在彈鋼琴、打鼓,就是在迭磚塊,或者把磚塊分類。安安的衣服是紅色和綠色的。
湯姆布利柏之歌:歐姆布利柏,湯姆布利柏敲敲門,歐姆布利柏,湯姆布利柏,坐下來,歐姆布利柏,湯姆布利柏,鼻子在這裡,歐姆布利柏,湯姆布利柏,總是這樣做。
小點點(The Pontipines 紅色)/小豆豆(The Wottingers 藍色)
花園世界人物。一家十口的兩個家庭,住在大樹下兩家相鄰的房子裡。身形細小且十分像螞蟻。小點點爸爸留著鬍子,而且他的鬍子常會自己飛走,飛到小點點媽媽的臉上。小點點媽媽脖子上戴著望遠鏡,用來找失蹤的孩子們。
小點點們可以從煙囪飛進他們的家,小點點爸爸跟小點點媽媽有八個孩子,四個男的,四個女的,他們常常笨到找不到自己的孩子,還好它們都會自己平安回家。小點點的鄰居是另一個十人家族--小豆豆。劇集中經常逐個出現以教會觀眾數數。也有一家出去遊玩的時候。
飛飛魚(The Pinky Ponk)
飛花園世界的飛船,身上點綴著許多飛翼和大大的落地燈。似乎有自我思考能力(因未有顯示其駕駛員)。類似齊柏林飛艇,但在船身上有多個小型翅膀。經常搭載其他人物在花園世界中遊玩。花園寶寶們搭這種飛艇旅行時,可以俯瞰花園的美妙風景。
飛飛魚鼻子上的燈,在起飛時會慢慢閃綠燈,著陸時慢慢閃紅燈。裡頭的燈也會在起飛和登陸時閃爍。飛艇的門要開的時候,門上的燈會輪流閃爍,門關起來的時候燈就熄了。片中其比例經常變化,讓人覺得大小像玩具,但又可以搭載比它大很多的花園世界人物。
叮叮車(The Ninky Nonk)
玩具們得好好扣緊座位安全帶!第一節車廂一般是湯姆布利柏三人和瑪卡·巴卡坐的,第二節車廂是小點點和小豆豆們坐的,第三節車廂一般是依古·比古和唔西·迪西坐的,最後一節車廂依古 比古偶爾會去坐,但他通常都和唔西 迪西坐第三節車廂。其比例與飛飛魚一樣經常變化。
看過《花園寶寶》的爸爸媽媽都知道,該片的角色之間沒有對白,角色自己說不清話,類似於寶寶初開口時無目的的囈語,角色更多的時候是用身體來表達自己的意願,這種設計非常符合嬰兒寶寶(0~3歲為嬰兒期)的特點。
嬰兒語音的發展順序分為三個階段,即簡單發音階段,多音節階段,有意義的語音階段。嬰兒初期到中期的寶寶就和片中角色一樣,只有簡單無意識的發音,並同時用嬰兒體態語言(嬰兒體態語言一覽)輔助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樣的角色設計讓寶寶覺得親切,貼近。
同時,全劇在這種無對白設計的基礎上又添加了簡單的旁白輔助,旁白語言設計簡單清晰,讓寶寶接受正確的引導,逐漸由簡單發音階段向多音節階段和有意義語音階段過渡,另外,劇中每個角色在出場的時候都有一段簡單的韻律兒歌設計,並配以簡單的動作表演,這也是獨具特色的一個環節。
寶寶年齡越小,越容易對有節奏、有韻律的東西感興趣,《花園寶寶》用簡單的韻律兒歌作為引導,啟發寶寶語言智能的發展這種做法,效果無疑是很好的。家長和寶寶一起觀看的時候,還可以有意識地記下這幾首兒歌,平時在和寶寶玩耍的時候不經意的說出來,寶寶會非常興奮。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和每個角色的出場兒歌相配的動作設計也是有其獨特目的的,從瑪卡巴卡的拍手、轉身,到唔西迪西的伸臂、抬腿,從湯姆布利伯的下蹲、坐起,到依古比古的並腿跳,都是嬰兒期大動作必須達到的要求。
2~3歲是計數發展的關鍵期,(了解更多關鍵期的相關知識),在此之前,為寶寶初步建立數的概念,對寶寶將來數理邏輯智能的開發是很重要的。有研究表明,數的學習對於寶寶來說是一個由具象到抽象的過程。
一歲的寶寶在家長的引導下,就能用一根手指頭表示自己一歲了,這並不是對「1」的理解,這個時候的寶寶只是停留在基礎反射階段,他們只是在聽到「寶寶1歲了」的指令下,條件反射式的作出1的動作。
漸漸地,寶寶長大一些了,語言開始發育,能從1數到5了,但是往往寶寶只能從1開始數,如果讓他從3開始數,他往往就不會了,這說明寶寶對數字的理解進入語音中心階段,這樣的唱數能看出寶寶對數依然是沒有邏輯概念的。
再過一段時間,寶寶開始對數字本身產生興趣,他們會研究數字的外形,比如「1象筷子,2象小鴨,3象耳朵……」,這時寶寶對數的認識從語音為中心的認數進入到圖形為中心的認數。一直到這個階段,寶寶對數的認識還是完全具體的,並沒有將數和物抽象對應起來。
寶寶真正開始建立數概念是從理解具體的「1」開始的,將1與現實中的一個實體對應起來,知道「這是一個人」、「這是一個蘋果」等等。 寶寶要在充分理解了1和實物的對應關係之後才能開始進入「點數」階段,就是將原來「唱數」出來的數字一一和實物對應起來。
由此可見,從唱數到點數,是寶寶建立數的概念最基礎也是最困難的過程。《花園寶寶》中則用了一些精巧的構思,化繁為簡,讓寶寶在不經意中,渡過了這個難關。
除了人物設置,片中的情節也處處體現出這種數概念啟蒙滲透的理念。比如,瑪卡巴卡喜歡破石頭,有時候堆石頭,有時候找石頭,有時候清洗石頭,不管幹什麼,都要進行點數。寶寶就在有趣的情節設計中,一遍又一遍地強化,最終達到學會的目標。
家長在帶著寶寶看的時候,每次出現類似的情節時,就可以帶著寶寶一起數,平時玩耍時,也可以提問引導寶寶回憶電視內容,進行複習,比如:「寶寶,你還記不記得,昨天瑪卡巴卡清洗了幾塊石頭啊?唔西迪西親吻了幾朵花啊?」反覆強化,對寶寶將來順利地進入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物體有大小、形狀、遠近、方位等空間特性,空間知覺就是人腦對這些空間特性的知覺。空間知覺是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的結果。《花園寶寶》中精心設計了不少元素,來訓練寶寶的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的發育大部分依賴於視覺刺激,給寶寶的視覺刺激越豐富,空間知覺就能發展的越好。《花園寶寶》中,無論是場景設計,還是人物造型,都給寶寶營造出豐富的視覺刺激環境,比如大小各異的主人公,讓寶寶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逐漸建立對大小、形狀的初步概念。
不知看過該劇的爸爸媽媽們是否發現,片中出現某一個主體物沒有其他參照物的時候,物體看起來都是差不多的大小,比如,屏幕上只出現叮叮車的時候,它看起來就像一個玩具一樣,但是一旦和主人公一起出現,比如唔西迪西要上叮叮車的時候,叮叮車就顯得特別大。
另外,片中為了培養寶寶的方位知覺,還有專門的情節設計。方位知覺包括對上下、前後、左右等方位的感知。每次叮叮車或者飛飛魚出現,開過或者飛過某處,旁白都要提示,叮叮車(飛飛魚)開(飛)到了樹上,開到了小橋下,從小點點屋前開過去,從唔西迪西的小床後面開過去……
之類的情節不勝枚舉。就是用這種反覆強調的方法,讓寶寶熟悉「上下」「前後」,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該片中沒有涉及到「左右」,因為左右的認識具有相對性,所以要寶寶到一定的年齡才能掌握,而花園寶寶的受眾人群主要是3歲甚至是2歲以前的嬰兒寶寶,所以,沒有涉及到「左右」的訓練。
關於這一點,經典的背景音樂不僅僅是《花園寶寶》所展現出來的優勢,而是所有優秀的世界兒童音像產品所共同具備的特點。《花園寶寶》的音樂背景獨具特色,巧妙地融入了奧爾夫的音樂理念,以激發寶寶關注生活中的自然聲音為主,強調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而不是單純的說教。
首先,看過的家長應該記得每一集裡面都會出現一些小鳥的場景作為串場,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每隻小鳥發出的聲音是不同地,有高有低,有強有弱,而這些高低大小的設計,又和這個鳥本來的叫聲趨向一致,比如,嘴巴最大最長的巨嘴鳥,本身它的叫聲就是比較粗,比較低沉的。
而嘴巴短小身材纖細的非洲鸚鵡,叫聲清亮高亢,為它設計的音樂就是高音聲部的音樂,用長笛演奏出來。這種設計看似不經意,但是卻能讓寶寶充分地感知音有高低、長短的道理,同時感受到聲音音色的不同,激發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音響的關注。
有一大截長長的樓梯,,每次他們上樓梯都是相同的音樂,這段音樂是一段變形的上行音階,隨著人物不斷上樓梯,音階的音高也不斷攀升,而下樓梯時,音階又是不斷下降的,讓寶寶初步感受音階這種上行和下行的變化。這種隱形的音樂體驗,對將來音樂的系統學習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是個性形成、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是寶寶對自身以及周圍事物關係的一種認識。自我意識是寶寶在逐漸與周圍的環境和人的交往過程中產生的,1歲半開始是寶寶自我意識的敏感期,有助於寶寶順利地構建自我意識,形成良好的個性特點。
《花園寶寶》中的個性化風格十分明顯,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特鮮明的個性色彩,首先從造型上看,有瘦長的依古比古,有圓潤的湯姆柏立波,有矮小的瑪卡巴卡,甚至還有黑乎乎的唔西迪西。
從性格表現上看,依古比古調皮憨直,唔西迪西陽光開朗,瑪卡巴卡羞澀勤勞,湯姆布利伯可愛迷糊;從個人行為上看,唔西迪西喜歡唱歌跳舞,依古比古喜歡到處閒逛,湯姆布利伯喜歡彈琴,瑪卡巴卡喜歡清洗。
家長在引導寶寶看的時候,可以刻意引導他們注意這種個性化的特點,逐漸讓寶寶知道愛跳舞的是誰,愛彈琴的是誰,慢慢地寶寶可能聽到小推車的聲音,就知道瑪卡巴卡要出來了,看見紅毯子,就知道依古比古已經到了。寶寶在發現每個人都不同,慢慢也開始關注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嬰兒期是人類個體情感社會化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不僅要經歷人生中第一個生長高峰,而且各種心理素質社會情感及社會技能也在此時萌芽並為今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寶寶的自我意識萌芽以後,會更多地關注自我,如果家長不加以好的引導和教育,情感社會化的進程就會減慢,將來寶寶長大了,在社會性和人際交往方面也會顯出弱勢。《花園寶寶》中就創設了很多這種情感社會化的教育契機,就看爸爸媽媽們能不能善加利用了。
縱觀《花園寶寶》講述的小故事,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在教寶寶如何與他人相處。比如《最漂亮的花》講述的是唔西迪西想去找漂亮的花,依古比古想坐叮叮車,當唔西迪西找到花的時候,依古比古邀請她一起坐上叮叮車去看花,這一集讓寶寶知道,朋友之間應該互相適當遷就。
《奇怪的喇叭聲》講述了瑪卡巴卡的喇叭壞了,唔西迪西用歌聲安慰了瑪卡巴卡,並幫瑪卡巴卡修好了喇叭,瑪卡巴卡把石頭送給了唔西迪西表示謝意,這個故事告訴寶寶幫助人是快樂的事;《音樂太吵了》講的是湯姆布利伯在家裡胡亂彈琴,大家分別想辦法制止他們的故事。
故事雖然簡單,但是家長要善於引導,及時抓住機會對寶寶進行情感社會化的啟蒙和開發,讓寶寶從輕鬆的動畫片中學到與人交往的方式技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歲以後的寶寶,高級心理活動開始逐漸出現,表象就是其中一種,曾經見過的事物在寶寶頭腦中形成表象,成為想像的基礎。想像是對表象的加工和再創造,如今這種強調個性、創造的時代,想像力和創造力有多麼重要不言而喻。
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指出:「最傑出的藝術本身就是想像。」天馬行空的想像一直是優秀兒童作品所不可缺少的元素。《花園寶寶》中為寶寶構建的開滿鮮花的神奇花園,精巧神秘的故事盒,會上樹能下河的叮叮車,會在天上翱翔的飛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