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KY KnowYourself
作者 / fufu
編輯 / Celia
我有個前任,從沒有正式分手過,只是某一天起突然他就開始不回消息。雖然也清楚對方不回消息就是不再感興趣了,但我到現在都想追問對方不回消息時究竟在想什麼。
特別在意這件事還有一個原因——他是一個看起來對什麼事情都很認真的人,做出這樣不負責的事讓我實在難以理解。
後來我才發現,那些選擇在感情中突然消失的人,竟然可能是因為對「命中注定」這件事太過認真了——
01.
選擇消失,因為「ta不是命中注定的那個人」
微信不回、微博拉黑、斬斷一切有關聯的社交平臺,沒有留下一句告別——這種幽靈式分手,英文又叫「ghosting」,在關係維持越來越依賴網絡的今天,逐漸變成了一些人結束關係的常用手法(LeFebvre,2017)。
儘管ghosting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可能是「這人怎麼這麼不負責」,研究卻發現,並非只有那些對感情不願負責的人會選擇這種分手方式。Freedman等人(2018)發現,那些相信命中注定以及一見鍾情的人,在關係中不告而別的可能性相比其他人要高出31.8%。
在感情中相信宿命論的人更傾向於將幽靈式分手作為ta們結束感情的方式。
學者解釋道,相信命中注定的人在心中往往有一個理想對象的標準,因此當雙方關係一旦出現問題,ta們傾向於判定對方不是那個「對的人」,而不是努力彌補和增進二人的感情(Freedman et al., 2018)。
這麼想想,似乎前任追求我時也是出於他的「一見鍾情」……當時還覺得可浪漫了……
02.
「我不是壞人,也不想傷害對方」
在今年一則新的研究中,Timmermans及同事(2020)詢問人們採取幽靈式分手的動機時,得到了以下發現:
大概三分之二的受訪者抱怨,是對方的問題導致自己選擇的幽靈式分手,比如「無趣」、「不真誠」,或是對方有其它一些性格缺陷;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選擇幽靈式分手是因為ta們自身沒有成熟到能夠去應對一段感情。
此外,在談及自己的選擇時,有不少人誤以為,這種默默消失的方式可以減少當面拒絕給對方造成的傷害。
而顯然,這並不符合被分手那一方的心境。研究顯示,幽靈式分手相比直截了當的分手,對接收者一方不僅造成了相同程度的情感傷害(Koessler, Kohut, & Campbell, 2019),還會因為對方突然消失的困惑不解而陷入反覆地猜測,因得不到答案而備受折磨(LeFebvre, Rasner, & Allen, 2019)。
從訪談中不難看出,儘管沒有主觀惡意,一部分選擇幽靈式分手的人或許低估了自己給對方造成的傷害。當然,也有一些受訪者表示,自己對於可能造成的傷害壓根不在意 (Timmermans et al., 2020)。
22%的人在談話中表示自己並沒有主動溝通的責任和考慮對方感受的必要。截圖自Timmermans, E., Hermans, A., & Opree, S. J. (2020). Gone with the wind: Exploring mobile daters』 ghosting experiences. Journal of Social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026540752097028.
讓人遺憾的是,幽靈式分手不再是「渣男/渣女」的專屬。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創造了幽靈式分手的便利條件,致使越來越多人選擇以這種方式結束關係。
對於選擇幽靈式分手的人而言,這種方法輕鬆又快捷,還少了很多心理負擔(Koessler, Kohut, & Campbell, 2019),然而,它確實對被分手的人造成了傷害。即便雙方都沒有完全投入那段關係,人們也很容易因為對方的突然消失產生自卑,挫敗,和自我懷疑(Freedman et al., 2018)。
我們希望每個被幽靈式分手的人都能夠明白「對方的消失並不意味著你不好」。也希望曾經採取幽靈式分手的人可以意識到,即便是不那麼投入的關係,對方也值得你在決定離開時說一句「再見」。
References:
Freedman, G., Powell, D. N., Le, B. & Williams, K. D. (2018). Ghosting and destiny: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predict beliefs about ghost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6(3), 905–924.
Koessler, Rebecca B, Kohut, Taylor, & Campbell, Lorne. (2019). When Your Boo Becomes a Ghos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reakup Strategy and Breakup Role in Experiences of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Collabra. Psychology, 5(1), 29.
LeFebvre, L. E. (2017). Ghosting as a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strategy in the technological age. In N. M.Punyanunt-Carter & J. S. Wrench (Eds.),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in moder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p. 219–235). New York, NY: Lexington Books.
LeFebvre, L. E., Rasner, R. D., & Allen, M. (2019). 「I Guess I』ll Never Know…」: Non-Initiators Account-Making After Being Ghosted. Journal of Loss & Trauma, 25(5), 1–21.
Timmermans, E., Hermans, A., & Opree, S. J. (2020). Gone with the wind: Exploring mobile daters』 ghosting experienc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026540752097028.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