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而譽之,舉世而非之,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2020-12-17 世界因閱讀而改變

#12月跨年衝刺計劃#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當受到舉世讚譽時,他不會更加努力;當受到舉世非難時,他也不會更為沮喪。他清楚確定地看到了自身與外物的區別,分清了榮與恥辱的分界,也只不過是如此啊!

大鵬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燕雀卻譏笑它。在莊子的眼裡,那些自認為很有才智的人就像燕雀一樣,因為自己的小,而譏笑鵬鳥的大,所以對這種譏笑不值得沮喪。真正有境界的人對於整個社會,從來不會迫不及待地去追求什麼,雖然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但是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讚譽而更加努力,一切順應本心,這樣才不會被名譽所累。

馬寅初是最早意識到中國人口問題的人,並針對我國國情提出了計劃生育政策,但他的政策不但沒有被認同反而遭到了全國範圍的圍批判。但當人口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時候,馬寅初的論斷終於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計劃育也被當作一項基本國策。人們都在佩服馬教授的先見之明!在盛讚面前,他沒有驕傲,而是一如既往地研究人口政策為中國的人口問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人生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不管是順流還是逆流,不管是讚譽還是誹謗,我們都應該堅持自己心中的真理。一個有德之人、有志之士,都有其獨立完整的人格不會受外在因素的左右。這樣才能做到「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相關焦點

  • 孔子:「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是什麼意思?
    本文就孔子「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這句話談自己的看法,請學術界同仁批評指正。 《論語》(為政篇)中第十六章: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表面看好像不難,但越思考越感覺難以把握其實質。前人在註疏中出現三種意見,其中有兩種意見是截然相反的。我們先把前此主要觀點羅列出來。再進行歸納分析。
  •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本章講的是仁與人們的距離並不遠,可謂近在咫尺。仁字,多次出現在論語中,被視為很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好像是少數精英分子的事情,距離大家很遙遠,距離社會公眾十萬八千裡,比如,孔子認為,只有顏回等少數幾個人才稱得上仁。其實,仁距離大家很近。
  • 一起閱讀‖《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5、《論語》:道千乘之國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7、《論語》:賢賢易色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