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忙完研究組的課題進展匯報,卸下了個大包袱之後,桌椅久違的有空和幾個初中老同學聊天。男人嘛,聊天自然是天南地北那是都扯了個遍—從工作到生活,從戀愛到家庭,從現實到理想,啥都沒給落下。
這幾個大學畢業後就參加工作的老同學,苦水在桌椅這是真吐了不少—什麼行業不景氣,老闆要求減薪,股市大跌虧慘了等等等等。這裡面倒也沒什麼假話,畢竟大家也都知道:各行各業受疫情影響,現在壓力都很大,不好做呀。
雖然苦水倒的不少,但整個聊天過程還是很愉快的,畢竟老同學嘛,關係交情那是剛剛的。可聊到最後,老同學的一句話卻讓桌椅哭笑不得之餘又有點一言難盡。
"還是你好啊,讀書啥壓力沒有,而且博士畢業出來就是人中龍鳳,真羨慕你啊。"
桌椅發現這個老同學真的是對讀博這個事情有那麼一點誤解,所以桌椅今天就在這裡跟大家吐一下苦水,聊一聊我這個朋友包括大家可能也不知道的"博士二三事"。
1: 讀博的過程其實充滿壓力
1.1來自課題的壓力
大家應該也都清楚,讀博士其實就是在搞科研,具體的話每個博士生都有一個或多個課題。就拿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科大少年班的"滔天后浪"曹園來說,他的博士課題就是研究石墨烯的超導問題。
要知道,這個課題研究的可是困擾了整個人類世界整整107年的"超導魔咒"啊,其中的難度可見一斑。
當然,大部分博士生的課題難度都沒有曹原的研究那麼具有挑戰性,但難度終歸都是不小的。畢竟大部分的博士課題都是在探索未知的領域,博士生都相當於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因此實驗失敗,課題做不出來只能放棄是常有的事。桌椅有個同學目前博士一年級就已經換了3個課題了,而且現在第四個課題進展的也不是很順利。
大家想想看:每天8點就來到實驗室,一直忙活到晚上十一,二點,但一天下來實驗失敗,最終還是兩手空空毫無進展,這壓力能不大嗎?不少"聰明絕頂"的博士就是壓力大最好的寫照。
桌椅就有一個認識的師兄現在已經是碩博連讀的第八年了,那運氣是真的不好,每天都勤勤懇懇的來實驗室做實驗,都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研究的那幾個基因就是跟研究的課題沒有關係,因此手上還是沒有可以用的數據來畢業,天天都在愁啊!
1.2來自導師的壓力
而且就算你課題做的好,有成果,也不代表著你就能順風順水的畢業。這裡就涉及到第二個壓力來源了—導師。
桌椅在之前的文章裡反覆的跟大家強調過:導師招學生進來的目的是什麼?那就是來給他們打工的!一個優秀的博士生一年是能給導師產生幾十萬的價值的!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課題做的順利,代表著能力強的學生,經常是會被導師有意的卡住晚幾年畢業的。在這一點上,學生是真的沒有什麼辦法反抗。原因很簡單:只要導師不同意讓你的畢業論文送審,你就不可能畢業。
所以真的是科研你做的差,沒有資格畢業,但做的好,導師又卡著不讓你畢業。你說博士生這該如何是好?
甚至有些極端"德不配位"的導師,不僅僅在最後畢業的關卡上攔著你,在你日常的生活中也會折磨你。
現在不少學生被導師當成"工具人"一樣來謀取私利。讓你忙一些繁瑣的報銷事物,幫忙帶孩子做家務這些體力活那都還算是好的了。有些喜怒無常,德不配位的導師完全就是把學生不當人看,隨意的對學生辱罵,進行人格侮辱。
桌椅研究所這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導師,可以說是滿口噴糞,就像前段時間爆出的上海交通大學倪冰冰教授罵人那樣。
1.3 來自經濟的壓力
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就是桌椅最尷尬的時候,那真實囊中羞澀的沒有任何辦法啊。
博士研究生們唯一的收入基本就是國家那少的可憐的補助——每月1500,雖然有些學校會比較人性化,讓導師自己出腰包給學生再補貼那麼一兩千,可同樣的也有坑爹的導師,把這1500元也收入自己的口袋。
一個二十多將近三十歲的人,周圍畢業參加工作的朋友都掙錢開始回報父母了,但自己有時候還得問家裡要生活費,這壓力能不大嗎?
根據國際知名雜誌《自然》(就是在上面發表一篇論文就國內任何高校都可以被評為教授的那個雜誌)的一項針對6300名博士研究生的調查數據顯示:百分之36的人表示自己曾因博士學位而帶來焦慮或抑鬱,並尋求幫助。
百分之36啊,這已經不是一個小數字了,這個比例比一般人焦慮或患抑鬱的可能性要高出 6 倍!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現在是三個博士研究生中就有一個有焦慮或抑鬱的情況!
博士生,壓力真的大呀!
2 :學術圈和其他社會圈子一樣也有鬥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且高校的大環境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美好。
雖然大家總是用象牙塔這一個象徵的純潔的詞來形容高校,並認為在象牙塔裡做學問的所有人,都是純潔而善良的。在這裡沒有外界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只有單純的探索之心。
但桌椅想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家總說娛樂圈,商業圈這些個圈子裡混亂水深,魚龍混雜,有利益關聯者人人相護,怎一個黑暗了得。但學術圈同樣也是一個"圈子",某些人性的陋習也是難以避免的。
桌椅就知道有幾個教授因為研究方向之間重疊,存在著競爭,因此誕生了矛盾。互相都看對方不順眼,所以在學生考核的時候故意刁難對方的學生。桌椅聽著那些無理取鬧的提問,仿佛讀懂了那些教授的心聲:好傢夥,我收拾不了你,你學生我還收拾不了嗎?
還曾經有一個網友在桌椅的文章下面評論說:他親身經歷過一場同屬於一個院士團隊下教授之間的相互擠兌。那是一次給院士的進展匯報,恰巧用了他的電腦,因此他目睹了這幾個教授相互惡搞對方的PPT,導致文件一直打不開的全過程。
而且從前北京大學理科部主任,現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當年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我們也能看出來科研界、學術圈是有諸多問題的。
饒毅在2007年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在此之前他做過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論文發表於《自然》、《科學》和《細胞》等世界頂級期刊雜誌。饒毅在專業領域的成就已廣為認可,那學術水平也可以算是世界頂尖水平。要知道饒毅早在1994年在國外就擁有了自己的實驗室,而現在很多國內的院士則大多在1996年以後才有。
但就是這樣一個在美國看都屬於一流水平的科學家,還是在中科院院士的評選中落選了。很多人猜測這跟饒毅回國之後,常常發表言論揭露我國不良的科研製度和作風,撰文批判要想獲得重大項目必須要搞好關係的行為脫不開關係
饒毅更是在自己的博客親自聲明:我不做院士而繼續科研,可以激勵青年專心學術不要過多看院士臉色。我在院外可以激勵院士中年紀不大就躺倒不幹科研而熱衷關係的人,他們可能有點壓力還得做些科研不能太落後。
大家想想看:古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就連代表著中國科研最高水平的中科院院士的評選,尚且都做不到絕對的公正,那下面的副教授,教授的評選就更不用說了。
3:未來的就業也並沒有那麼一片光明
讀博的過程就已經充滿艱辛與苦難了,但歷經千辛萬苦,九九八十一難畢業之後,前途也不一定是一片光明的。讀博不是人生的終點,人生還有很多的事在等待著進行。
通常來說,博士畢業後最好的出路就是進入高校尋求一份教職工作,但是現在博士生擴招的速度已經遠遠的超出了高校所需求的人數。越來越多的博士生難以找到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
201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絕大部分博士生都希望留在學術機構內。80%的研究人員希望能成為純粹的學者,但與之相對應的是僅有3.5%的理科博士生獲得永久學術職位。
大部分博士畢業後都找不到合適的教職,只能做著提心弔膽的做著博士後,就是一個從博士到高校教師之間的過渡工作,但稍有不慎就會掉入一些高校挖好的陷進,就像前段時間武大師資博士後事件曝光出的那樣—三年119人只有4人通過評審入編,淘汰率高達97%,這完全是在浪費青春。
寫在最後
桌椅雖然這篇文章苦水給大家是倒了一籮筐,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科學家也是人,博士生更是人,大家只是在不同的選擇和道路上,有著同樣的煩惱。
看完這篇文章後,大家可以稍微有點明白桌椅當初那種哭笑不得,一言難盡的心情了吧?
歡迎大家點讚,轉發,評論,有什麼想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