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海澱·故事第775篇文章
9月19日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3,2,1,發射!」伴隨著沖天的火光和歡呼聲,我國第37、38兩顆北鬥導航衛星沖天而起,直入天際,三個小時後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兩顆衛星將成為我國北鬥導航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前發射的十二顆北鬥三號導航衛星進行組網,適時提供服務。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當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我過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經歷了怎樣的坎坷,而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前輩們又為其付出了多少努力。
北鬥導航衛星發射現場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10月,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國立自動化研究機構。1968年,為加速我國空間技術的發展,自動化所整建制劃入空間技術研究院,更名為空間控制技術研究所,番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0二研究所。1970年,根據自動化學科技術發展的需要,中國科學院重建自動化研究所。
自動化研究所標誌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在我國第一個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的過程中孕育,應國家建設的重大需求誕生,隨著國家的發展而成長。
從「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到高性能功能數位訊號處理器研製成功,從滿足國家需求的精密感知與先進控制到面向內容安全的網絡信息處理,從深入百姓生活的「漢王」品牌系列產品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智能控制技術,幾代自動化所人艱苦奮鬥,勇攀高峰,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果。
雪後的自動化所
篳路藍縷 臨危受命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領導下,召開了包括中央各部門、各有關高等學校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技術工作人員大會,動員制定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來自全國 23 個單位的 787 名科技人員提出了發展遠景規劃的初步內容,體現出全國「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方針。
在規劃制定過程中,深切感到某些新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為了更快地發展這些新學科,使其在短時間內接近國際水平,把計算技術、自動化、電子學和半導體這四個學科的研究和發展列為「四大緊急措施」,經周總理同意,確定由中國科學院負責採取緊急措施,儘快籌建相應的四個學科研究機構。不久後,自動化研究所應運而生。
1986年9月19日,自動化所舉行了建所30周年的紀念活動,歷屆所領導合影留念
在那個火紅的年代,以柯崗為代表的多位蘇聯專家來所講學,草創研究所的先輩們抓住每一個機會,努力的吸收養分,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自動化研究所日益壯大。
圖為科研人員在進行操作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蘇聯的人造衛星一號發射成功,此後,我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我國開展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1958年5月17日,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自此,欣欣向榮的自動化研究所臨危受命,加入了這次註定載入史冊的攻堅任務之中。而幾乎與此同時,自動化所還承接了原子能反應堆自動控制和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綜合自動控制兩項任務,自動化研究所草創不久,便被委以重任,投身最需要的地方,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奮鬥,這也成為一代代自動化所人的信念和追求。
攻堅破難 東方破曉
1966年1月25日,中國科學院正式成立六五一設計院,並開始進行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設計工作。自動化研究所在其中所承擔的「東方紅」樂音裝置、調製器和短波發射機研製工作也提上日程。
同年10月27日我國成功地進行了「兩彈」(飛彈、原子彈)結合試驗。試驗前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要求,這一方針後來成為人造衛星研製人員的座右銘和工作指導方針。同年12月,中科院六五一設計院完成了東方紅衛星總體技術方案設計。
1967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持續進行,除卻個別國防工作外,其他的科研工作全部陷入停滯狀態,而衛星上天的夢想一直在科研人員的心中生根發芽,無數個夜晚,他們秉燭達旦,焚膏繼晷,孜孜以求,只為讓「東方紅」的聲音響徹天際。
科研人員在調試「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
1970年4 月 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順利升空,圓滿實現了「上得去,抓得住,報 得及時,聽得到,看得見」和一次成功、初戰必勝的要求。太陽系第一次聽到了來自神秘東方的聲音,從此這顆人造衛星一直漂浮在它的軌道上,注視著這個美麗古老的國度,見證他在一天天的日起月落間崛起。
「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
紫冬悄綻 繼往開來
「
2010年7月30日,曾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籌備處主任、所長的錢偉長教授逝世,享年98歲。錢教授因在多領域皆有建樹,被稱為「萬能科學家」,而他卻說:「我沒有專業,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
」
這位被稱作中國力學之父的老人,參與籌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自動化研究所,20世紀70年代,創立了中國力學學會理性力學和力學中的數學方法專業組。1980年又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學術期刊《應用數學和力學》,促進了力學研究成果的國際學術交流。為中國的力學事業和中國力學學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自動化研究所首任所長,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先生
錢教授回國建設新中國的幾十年間,始終關心著自動化科學的發展,他曾說:「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幾十年來,自動化研究所秉承老所長的訓導,薪火相傳,代代不絕,許許多多的優秀科研成果噴薄而出。
(2010.7-2015.10)自動化所領導班子。
左起:楊一平、王小明、王東琳、徐波、戰超
近年來,自動化所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0餘項。發表論文數量逐年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專利申請和授權量連年攀升,多年位居北京市科研系統前十名繪;制的「腦網絡組圖譜」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獲得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虹膜識別核心技術突破國外封鎖,通過產學研用相結合走出「中國製造」之路;基於自動化所語音識別技術的「紫冬語音雲」在淘寶、來往等阿里巴巴旗下移動客戶端產品中得到推廣;「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通過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安全性及有效性檢測認證並進入臨床應用;「仿生機器魚高效與高機動控制的理論與方法」獲得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研製的機器海豚實現了1.5倍體長的最高直線遊速,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機器海豚完全躍出水面。
「智能視頻監控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分別成功應用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安保工作中,為社會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與中國日報社合作構建「全球媒體雲」綜合平臺,受到廣泛好評;「基於ACP方法的石化企業智能管理系統及應用」先後應用於茂名石化、齊魯石化,為實現企業生產管理的精細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並榮獲「中國石油與化工自動化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一路走來,自動化研究所碩果纍纍,星光熠熠。
2012年智能化大廈竣工,將為研究所未來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在中國自動化領域一窮二白的時候,自動化研究所應運而生,它臨危受命,總是活躍在國家需要的地方,總是衝在科研領域的風口浪尖。從最早的人造衛星、氫彈原子彈,到三峽水庫,北京奧運會,總有自動化研究所的身影。
紫冬之春
注:紫冬並不是一種真實的花,因紫冬與自動諧音,故而自動化研究所化用其名來自稱。
「
面向過去,萬千豐碑佇立,展望未來,無數紫冬盛開。
編輯 / 馬超群
審校 / 馮煥麗
更多海澱歷史文化故事
【積澱】清華園火車站:燃燒的青春舊地朝花
【積澱】《延禧攻略》是一份歷史攻略?聽說這裡有答案
【積澱】歲月蕩金波 頤和園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