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春裡的那些躁動與不安,充滿了人性的質樸與簡單,莽撞與衝突
人的一生,也許總得遇見幾個貴人才得以成長,不管是那個爛班的孩子遇到被封神的老師楊震宇,還是孤傲少年武錦程遇到惡毒咒罵的鄰居。成長的契機在不知不覺中顯露,爆發的衝勁可能只在短短的一刻就被點燃。雜亂奔走的人生,我們並沒有選擇的餘地就被決定了投胎,在悲欣交集的人世裡,親情只是最後躲避的一個港灣,但很多時候,它只是一個無處可去的去處,實在無法為我們提供任何遮風擋雨的功能。
還好,人生裡的所有遇到不一定全是那麼不堪,在自淚裡成長起來的七十年代的人,因為教育改革,幾乎所有人都受到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庇護,每個人都曾走進過學校。但並無此成長經歷的父母和社會,普遍是談起這樣一群少年的時候神色就會劇變,他們叛逆、早戀、莫名其妙憤世疾俗、與全世界對著幹的氣勢,曾一度讓父母們和社會恐慌,但時過境遷,他們並沒有把世界幹翻,也沒有徹底與父母決裂,而今只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過著最世俗的生活,為錢忙,為家忙。
秋微的《再見,少年》把我們帶回到那個躁動的年代,青春與時代相互裹挾,都像一個關在窗子裡的無頭蒼蠅,到處跌撞亂飛。就像嚴歌苓的《芳華》,描述的是另一個時代的青春。時代在巨變,每一代人的青春都在打破中重建,在重建中打破,所以,我們很容易一代人不理解一代人,因此就產生了代溝。
「代溝」一詞在那個時代非常流行,因為上一輩的人還在用他們那個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還沒有適應日新月異的變化。但自十八世紀以來,世界每天都在變得不同,我國特別是在建國後,發展速度更是趕超世界前列,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早已轉了幾個輪迴。
在穩定中成長起來的富一代,應該說是七十年代的人,因為在那時雖窮,但基本上能吃飽穿暖,相比過去的人們可以說是夢想不到的幸福了。但這一代的少年普遍躁動、不安、不懂滿足,在和平的年代,整天地叫囂著幹翻世界,與所有權威對著幹。
但是,在他們的年代,早已沒有階級敵人,當時最大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需求,與落後的生產面貌之間的矛盾。他們還沒有適應把金錢的銅臭味想像成美好的生活,人性的質樸與簡單,莽撞與衝突在他們身上非常明顯。然而,在不識愁滋味的年紀裡強說愁,在不能擔當的日子裡偏要橫衝直撞的擔當,在成年人裡的眼裡不僅荒唐得可笑,而且幼稚的不可理喻。
二、教育只有真實才有說服力
就是這樣一群不受整個社會待見的少年,他們的人生又擦出了怎樣的火花,在最不可預見未來的時刻為什麼把人生的根基固定了下來?
楊震宇,如一個天外來客,空降到這一群少年身邊,他不同於教他們的任何一個老師。他在他們中間不鹹不淡,不急不躁,你的任何挑釁挑釁不到他,他會認真對待並獎勵你的每一次挑釁。
何其有幸,一群山妖野怪,貓鼠兔輩就這樣被他收拾得服服貼貼。人生何其有幸,遇到這樣一個人,又何其有幸,他正好是你的老師,可以扶持你走過一段人生的坎坎坷坷。
雖然時過境遷,這個時代早已不是那個時代,但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生存的本質是相同的。在青春期裡的小孩,慢慢開始有獨立的人格和對這個世界初步的理解,他們渴望像一個真正的大人那樣做事,這個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理解、尊重與包容,並不是打罵、收拾與控制。
這一切,與他們完全生長在不同環境下的父母不能給他們,而楊震宇這個知識豐富、交遊廣闊,只有他們近十歲的年青老師能給他們。因為他與他們受到的是相同的教育,卻比他們多了生活的經歷,知道當時的教育中缺失的是什麼。
教育美化了社會,但這一代生長於草莽的孩子並不傻,他們不好騙。教育美化世界的目的或許是想創造那樣一個社會,但並不是每一個教育者都以創造那樣一個社會為己任,他們大多數不過是把教師看成一份養家餬口的職業,或證明自己能力超強的場所,並不具備創造新世界的犧牲精神,是那些為了無產階級奉獻畢生精力的人太想簡單了事情。
楊震宇同意了真實,給予了孩子們真實的回應,他想要的不是空中樓閣式的優秀學生,他能做的就是保證他的每個學生在走人社會後能很好的生活並保全自己。
那些前輩們簡單地以為,敵人被他們消滅了,就再也沒有敵人,我們只有齊心協力地搞建設、培養人才,但事實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不可能不會有內耗。
世界永遠存在著兇險,並不是敵人消滅了天下就太平了,任何一個事物的兩體兩面都會相依相存相互成長。我們不能自己對著兇險,卻對孩子假裝這個世界沒有兇險,而楊震宇老師的可愛之處,就在於承認這世界的兇險,並鼓勵孩子們可以為了保全自己放下大義。
三、青春裡的那些躁動,每一種都值得呵護
我現在想想,為什麼我的人生會有這麼多執拗,就是因為當時沒有一個楊老師教給我們世界的真相,讓我們懂得保護自己,而不是把所有人想像成好人。因為教育灌輸了我們一種「應該」的樣子:世界是美好的,我們是花朵,好人會受到所有人保護,壞人就要受到懲罰,不遵守規則就應該被指摘……然而,當我走入社會後卻發現真實的世界完全不是這樣子,於是便對所有不公平、不講良心的事就開始表現出不承認、不接受的樣子。這,就造成了我永遠的執拗,對看不慣的討厭到底,抗爭到底,然而,這在活著的正常人看來,我是多麼不可理喻。
然而,我卻狐疑了,當初教育不就是教我這麼幹的嗎?難道我選擇了最應當的做法,卻又錯了?
原來,錯了的不是我們,是教育。楊震宇不愧是一個教育的逆行者,他只為給每個孩子一點溫暖,只為還孩子一個真實的世界,只對孩子們講人話。如果說他假定了美好,那他假定的是他教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美好的,都是值得呵護的。並不是像傳統教育假定世界美好,而把不認可假話的孩子就被設定為壞孩子。
楊震宇打算下海了,也或許是他在學校再也呆不下去了,他藉由一起襲胸事件請來專業人士教孩子們防身術,事後成人的孩子們問他,你是不是因為我們被學校辭退的,他回答說,不是,我早就打算下海了,又怕你們在必要的時候不能保護自己,學點防身術會讓你們走入社會後有備無患。
這是有多愛自己的學生,多信任自己的學生啊,多少父母和他比起來,都應該感到慚愧!許多的父母不願自己的孩子吃虧,但聽說老師教孩子防身術,卻認為老師是在鼓勵孩子暴力,他們聯名把老師轟出了學校。事實證明,被愛滋養過的這群孩子,沒有用這些防身術傷害過任何一個人。也許,他們早已經被老師的行為度化,也許,他們只是在用自己的克制為老師洗刷一種冤屈,但不管怎樣,能讓一群不怕天不怕地的孩子甘願低頭,做一粒最不起眼的塵埃,也是一種功勞吧。
在學校,成績是一切,可走出校園,一張成績單的分量過於輕微。教育,也許追求的應該不是一時的卓越,而應該是一個人一生的平順。如果能做到這點,那教育於己於人、於個人於社會才是有益的。看看現在的校園悲劇,哪一件不是這些一葉障目的小目標弄的?又有多少人專注於了自己培養的孩子未來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再見,少年》,是一群少年對一個教自己為時不長的老師的追憶,但就是這短短十日的教誨,奠定了他們的一生。我一度以為,楊震宇老師是一個被理想化了的虛構形象,意在為我們塑造一個教育者的範本,但我昨天聽了秋微對此書的介紹,她說這個故事是有原形的,楊震宇老師就是一個曾經教過她的老師。
在我的心裡,楊震宇老師就是一個完美的形象,各種不可解的教育問題在他那裡,就是那樣一個輕而易解的結,有時候,問題呈現在他哪裡,甚至都成不了一個結就自動鬆開了,這種無所不為的「無為」,真是四兩撥千斤,讓人覺得非常神奇。也許,正像秋微在書中說的,經過時間的沉澱,楊震宇也是一個在記憶中美化了的形象,讓每個同學都念念不忘。
其實,這世界上無所謂善與不善,或許每一個善行只是因為曾經被愛滋養過,每一個惡行都是曾經被深刻地誤解過。《再見,少年》,在拐角處,那個少年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那個活動在社會裡或好或壞的人,是他們組成了這樣一個真實的世界。但我想,作為教育者,更應該成為那些少年生命中的貴人,讓他們一生平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