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談父親崩潰落淚:父母沒做到這一點,會被孩子怪一輩子

2020-09-13 長安武穴

前段時間,央視的《主持人大賽》上了熱搜。


網友們對參賽選手口吐蓮花的精彩表現讚嘆不已,直呼這簡直就是「神仙打架」。


而緊接其後的熱搜話題就是。


董卿作為點評嘉賓,每一次對參賽選手的點評都溫柔又犀利,引經據典、字字珠璣,深入人心,所以網友們把她稱作「神仙中的神仙」。


有這麼一句評論也道出了我的心聲:


「腹有詩書氣自華,很喜歡董卿這個優秀的女人。」


鏡頭前的董卿,身形苗條,氣質如蘭,談吐優雅,出口成章。

令人不禁好奇,究竟是怎麼樣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這般從容優雅、富有智慧的董卿呢?


有遠見的父母,對孩子都比較「心狠」


董卿曾說:「我一直堅信一句話,性格即命運,你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


而在你的成長當中最初的耳濡目染的榜樣,就是你的父母。」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就是孩子最初的課堂。


董卿曾在一次訪談中,透露了小時候父母對她的教育是十分嚴苛的。



從剛開始識字的時候,父親就督促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再背下來檢查。


所以上小學的時候,就因為成績優異,只讀到四年級就破格跳級進入初中。


上了中學,父親每天會給她開書單,要求她必須讀完多少名著,並且要摘抄書中的精彩句子。


當年她的「小鴨脖子」檯燈下每天貼10個紙條,是父親要來檢查的功課。

董卿坦言,也正是因為父親當初的嚴厲要求,自己喜歡閱讀的習慣也悄然養成。


直到今天,在外打拼,也不肯丟下書籍,她說:


如果我幾天不讀書,會感覺像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


董卿曾經無比討厭父親的嚴苛,但是如今卻無比的感謝父親:


是父親讓我成為一個內心挺強大的孩子。


因為進入社會以後,你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打擊,你都需要堅強去面對。


所以現在,我發現很多事情我還挺能咬著牙去堅持下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為他們缺乏自律、自覺性,很難堅持去做一件事情。


而父母的教育可能嚴厲,但卻能幫助孩子堅持到底。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所有的嚴厲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因為他們明白只有忍著疼,才能讓孩子飛到更高處欣賞更美的風景。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知乎上曾經有個問題,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平庸的?

網友@成簡潔的高贊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缺乏內驅力。

小時候,有家長追著練琴,有老師看著寫作業。

成年後,為終於逃離了大人的監護而歡呼雀躍,卻未曾料到巨大的空虛接踵而至。


……


正是因為孩子本身年紀小,不懂自律,不懂堅持,缺乏自驅力,在成長的路上,很容易走了歪路。


從小被父母激發、引導的小孩,更有機會發現自己的真正的愛好、特長,並且慢慢沉浸其中,享受這份愉悅和帶來的成就感。

父母的教育和引導,就是年幼孩子「內驅力」的源頭。


如果有不負責的父母在教育上偷了懶,僅靠孩子的自覺性,就很容易失控。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麼一個片段:


劉星和小雨「控訴」媽媽小時候沒有給他們培養出特長,否則就有可能成為作家、音樂家。


媽媽劉梅嗤之以鼻:「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立刻懟道:「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


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


您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就得逼著我學……」



像劉星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


小時候沒有積累本領,長大後又怎麼能擁有承載夢想的雙翼呢?


父母的不嚴厲,自己又缺乏自覺性,最終只能落個「沒有一技之長」的地步。


很多人總是會遺憾:


如果當初父母能對自己嚴厲一點,不讓放棄學遊泳,也不會成為了旱鴨子;


如果當初父母能對自己嚴厲一點,不讓放棄練毛筆,就不會連寫名字都歪歪扭扭了;


如果當初父母能對自己嚴厲一點,不讓放棄練琴,也不至於公司年會上連拿得出手的表演都沒有。


可惜,「如果」只是設想,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才是最真實的結局。

快樂教育,並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說:「我希望給孩子快樂教育。」


但,這些所謂的快樂教育真的能讓孩子快樂嗎?


劉歡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談及自己女兒的教育問題時,直呼「後悔」。


原來,劉歡和妻子一直秉持著「快樂教育」的原則,不想強迫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



女兒是一個喜歡彈琴,但是自己卻不願意主動練琴的人。


劉歡感嘆:「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音樂,我覺得有點後悔。


其實你迫使她練一練,她可能就很好。


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


我們要明白,快樂教育真的不是放手教育。


快樂教育是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去激發內心的潛能,寓教於樂,幫助孩子克服學習路上的枯燥,度過瓶頸期,真正體驗到克服困難後的喜悅與快樂。


我們在孩子生命初期,好好指引他們的方向,也不失為是一種快樂教育。


讓他們將來在這個社會上,擁有可以自由選擇的能力,多一份自信與從容,少說一句求人的話。


當他們擁有了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底氣時,這才算真正地擁有了快樂。


美國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曾說:


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又會後悔。


我的一位讀者曾經給我留言,自己也很後悔當初沒有逼孩子一把,以至於孩子長大後埋怨她。


有時候正是因為父母的「逼迫」,激發了孩子內心的潛能,使得孩子跳出了舒適區,在找到了自己長處所在的同時,也完成了對自我的挑戰。

而父母不對孩子加以約束和監督,任孩子自由散漫放縱,喪失了「學習」的最寶貴時機。


孩子也就無法得到鍛鍊,最終也無法找到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既沒有所謂的快樂童年,也沒有一技傍身。」


回望過去,一片混沌,展望未來,一路渺茫,不知前方去往何處。


愛孩子,不要只滿足眼前廉價的快樂,而是要「逼」孩子練就一身本領,讓他們有資本來對抗生活的風風雨雨。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前段時間,央視的《主持人大賽》上了熱搜。


網友們對參賽選手口吐蓮花的精彩表現讚嘆不已,直呼這簡直就是「神仙打架」。


而緊接其後的熱搜話題就是。


董卿作為點評嘉賓,每一次對參賽選手的點評都溫柔又犀利,引經據典、字字珠璣,深入人心,所以網友們把她稱作「神仙中的神仙」。



有這麼一句評論也道出了我的心聲:


「腹有詩書氣自華,很喜歡董卿這個優秀的女人。」


鏡頭前的董卿,身形苗條,氣質如蘭,談吐優雅,出口成章。

令人不禁好奇,究竟是怎麼樣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這般從容優雅、富有智慧的董卿呢?


有遠見的父母,對孩子都比較「心狠」


董卿曾說:「我一直堅信一句話,性格即命運,你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


而在你的成長當中最初的耳濡目染的榜樣,就是你的父母。」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就是孩子最初的課堂。


董卿曾在一次訪談中,透露了小時候父母對她的教育是十分嚴苛的。



從剛開始識字的時候,父親就督促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再背下來檢查。


所以上小學的時候,就因為成績優異,只讀到四年級就破格跳級進入初中。


上了中學,父親每天會給她開書單,要求她必須讀完多少名著,並且要摘抄書中的精彩句子。


當年她的「小鴨脖子」檯燈下每天貼10個紙條,是父親要來檢查的功課。

董卿坦言,也正是因為父親當初的嚴厲要求,自己喜歡閱讀的習慣也悄然養成。


直到今天,在外打拼,也不肯丟下書籍,她說:


如果我幾天不讀書,會感覺像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


董卿曾經無比討厭父親的嚴苛,但是如今卻無比的感謝父親:


是父親讓我成為一個內心挺強大的孩子。


因為進入社會以後,你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打擊,你都需要堅強去面對。


所以現在,我發現很多事情我還挺能咬著牙去堅持下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為他們缺乏自律、自覺性,很難堅持去做一件事情。


而父母的教育可能嚴厲,但卻能幫助孩子堅持到底。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所有的嚴厲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因為他們明白只有忍著疼,才能讓孩子飛到更高處欣賞更美的風景。


指望孩子自覺,就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知乎上曾經有個問題,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平庸的?

網友@成簡潔的高贊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缺乏內驅力。

小時候,有家長追著練琴,有老師看著寫作業。

成年後,為終於逃離了大人的監護而歡呼雀躍,卻未曾料到巨大的空虛接踵而至。


……


正是因為孩子本身年紀小,不懂自律,不懂堅持,缺乏自驅力,在成長的路上,很容易走了歪路。


從小被父母激發、引導的小孩,更有機會發現自己的真正的愛好、特長,並且慢慢沉浸其中,享受這份愉悅和帶來的成就感。

父母的教育和引導,就是年幼孩子「內驅力」的源頭。


如果有不負責的父母在教育上偷了懶,僅靠孩子的自覺性,就很容易失控。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麼一個片段:


劉星和小雨「控訴」媽媽小時候沒有給他們培養出特長,否則就有可能成為作家、音樂家。


媽媽劉梅嗤之以鼻:「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立刻懟道:「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


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


您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就得逼著我學……」



像劉星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


小時候沒有積累本領,長大後又怎麼能擁有承載夢想的雙翼呢?


父母的不嚴厲,自己又缺乏自覺性,最終只能落個「沒有一技之長」的地步。


很多人總是會遺憾:


如果當初父母能對自己嚴厲一點,不讓放棄學遊泳,也不會成為了旱鴨子;


如果當初父母能對自己嚴厲一點,不讓放棄練毛筆,就不會連寫名字都歪歪扭扭了;


如果當初父母能對自己嚴厲一點,不讓放棄練琴,也不至於公司年會上連拿得出手的表演都沒有。


可惜,「如果」只是設想,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才是最真實的結局。

快樂教育,並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說:「我希望給孩子快樂教育。」


但,這些所謂的快樂教育真的能讓孩子快樂嗎?


劉歡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談及自己女兒的教育問題時,直呼「後悔」。


原來,劉歡和妻子一直秉持著「快樂教育」的原則,不想強迫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



女兒是一個喜歡彈琴,但是自己卻不願意主動練琴的人。


劉歡感嘆:「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音樂,我覺得有點後悔。


其實你迫使她練一練,她可能就很好。


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


我們要明白,快樂教育真的不是放手教育。


快樂教育是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去激發內心的潛能,寓教於樂,幫助孩子克服學習路上的枯燥,度過瓶頸期,真正體驗到克服困難後的喜悅與快樂。


我們在孩子生命初期,好好指引他們的方向,也不失為是一種快樂教育。


讓他們將來在這個社會上,擁有可以自由選擇的能力,多一份自信與從容,少說一句求人的話。


當他們擁有了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底氣時,這才算真正地擁有了快樂。


美國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曾說:


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又會後悔。


我的一位讀者曾經給我留言,自己也很後悔當初沒有逼孩子一把,以至於孩子長大後埋怨她。


有時候正是因為父母的「逼迫」,激發了孩子內心的潛能,使得孩子跳出了舒適區,在找到了自己長處所在的同時,也完成了對自我的挑戰。

而父母不對孩子加以約束和監督,任孩子自由散漫放縱,喪失了「學習」的最寶貴時機。


孩子也就無法得到鍛鍊,最終也無法找到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既沒有所謂的快樂童年,也沒有一技傍身。」


回望過去,一片混沌,展望未來,一路渺茫,不知前方去往何處。


愛孩子,不要只滿足眼前廉價的快樂,而是要「逼」孩子練就一身本領,讓他們有資本來對抗生活的風風雨雨。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

相關焦點

  • 董卿談育兒:在教育道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自覺!怎麼教孩子自律
    董卿,央視著名主持人。除了主持央視節目以外,董卿還主持過很多文化類型的節目。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屬董卿在一次詩詞大會節目現場和幾位評委們對詩的環節。這一幕也不禁引起網友的讚嘆,原來"央視一姐"的文學功底如此強大。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董卿這樣優秀的女兒。
  • 董卿談育兒觀:別指望孩子自己能自覺!培養孩子自律是關鍵
    小的時候董卿的爸爸對她非常嚴厲,正是這種嚴厲造就了今天的她。董卿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因為成績優秀破格上了中學,董卿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她父親悉心教導。有些家長會溺愛自己的孩子,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讓孩子說了算,還以為這是在愛孩子,其實在無形之中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 董卿的「金句」值得深思:辛苦掙一輩子錢,敵不過孩子敗家一年
    作為央視著名主持人的董卿,不但是情感大師,而且在育兒教育方面也有心得。在前幾天看的《開學第一課》,頻頻爆出「金句」,不得不說董卿真的很有內涵。節目中說的話,其中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當你自認為賺錢是為孩子而忽略對孩子的教育時,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敵不過孩子敗家一年!」
  • 如何讓孩子背古詩更容易?董卿父親的教育方法,家長不妨試試
    董卿的才華,相信看過她主持過的節目的人應該知道,從她的舉止談吐,就能看出她豐厚的文化底蘊,她也成了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標杆,都希望孩子能像她一樣優秀。那麼董卿到底是怎麼做到這麼優秀的呢?2、學習成語以前看過一期對董卿的採訪,董卿介紹到她父親對她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每天要求董卿抄寫古詩詞和成語,並且在最愛美的年紀不允許她多照鏡子,當時的董卿提到這些一度落淚。
  • 《人生海海》裡讓人頗有感觸的話,直達心靈深處,董卿哭成淚人
    而很多人會去讀《人生海海》這本書,很大的原因可能是看到了封面的這句話:「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電腦藍色的光就映在我的臉上,我止不住地流眼淚」董卿之所以會忍不住落淚,可能這就是這本書為人稱道的地方,它可以直戳人們內心的痛點,讓讀者與書產生共鳴。
  • 《人生海海》中讓人感觸頗深的話,直達心靈深處,讓董卿哭成淚人
    到了成年人的世界以後,很多的崩潰都是日積月累造成的,大部分人崩潰後都是非常掙扎的,雖然活著沒有意思,但也沒有去赴死的勇氣。而很多人會去讀《人生海海》這本書,很大的原因可能是看到了封面的這句話:「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
  • 麥家《致父信》令無數人落淚:人生終究要與不完美的父母和解
    著名作家,在旁人看來,麥家那樣光彩奪目,也一定是父母眼中的驕傲。但聊起自己的父親,他們又表現得和大多數人一樣,有些自卑,有些怨恨,又有些愧疚。這也是很多中國父母的「通病」所致:他們對孩子的愛,卻常常讓孩子受到了傷害。麥家的父親就是如此。
  • 董卿:嚴苛的父親成就現在的我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舒舒服服是長不了本事的,父母要求你努力用功,要求你學這學那,不是為了給你的童年添堵,只是不希望將來的某一天你悔不當初,埋怨當年不曾努力拼盡全力的自己。寄養在外公外婆家的董卿,7歲的時候就被父母接到工作地安徽,父親對董卿特別嚴厲,要求他主動承擔家務,後來董卿稍微識字了,爸爸就要求他每天抄成語、古詩,還要求他大聲朗讀、並且背誦下來,天還沒亮老爸就把她從睡夢中揪起來,讓她到家門口的中學跑一千米,上了中學以後,每年寒暑假父親都讓他勤工儉學。
  • 董卿哭談育兒觀:別總逼孩子做到滿分,作為父母,你及格了嗎?
    朵媽,我有個問題想請教你一下:從孩子上幼兒園起,為了讓他能贏在起跑線上,這幾年我們兩口子花了很多錢。送孩子去上補習班,還有各種興趣班。可後來我發現了,其實在事事逼孩子做到滿分之前,我們應該先反問自己:作為家長,我及格了嗎?
  • 兩耳光換來冷戰20年,再相逢父親已痴呆,董卿為他推掉所有主持
    而這次他被三個高年級的學生打,那三個孩子邊打他還邊罵他父親,他氣不過直接上去還手,卻因寡不敵眾被別人揍得鼻青臉腫!這本書戳中了董卿心中最柔軟,最脆弱的地方,書中的共鳴讓她落淚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角落,再堅強、表面再雲淡風輕的人,也總會有脆弱的時候。有人說,兩巴掌就把親情打斷了,我們小時候經常挨打呢!
  •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一個8歲的孩子,居然動了「離家出走」的念頭, 說明我真的傷害到她了,也說明我的教育方式真的錯了。原來,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會有這麼嚴重的自卑感,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她了。這種自卑感,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撫慰和化解,將可能造成孩子內心一輩子的痛,就像一個無法彌補的黑洞,無論TA長大後多麼優秀,甚至功成名就。
  • 董卿:成年人的世界,崩潰和治癒都在一瞬間,面朝陽光,心懷希望
    生命的意義文|幸福娃董卿曾在《朗讀者》裡說過這樣一段話:「生命如果有顏色,會不會看上去就像梵谷的向日葵和星空。我希望你能從這件事中走出來,然後過上清白的人生。後來這個同學出獄時,他的法官同學也來接他了,他抱著法官同學大哭。成年人的世界,真的崩潰和自愈都在一瞬間。本以為前途一片光明,走著走著,卻迷失了方向。進入了一個灰暗的世界,想再見天日遙遙無期。不料,不遠處卻有一束光照亮了你。
  • 董卿是如何養成的:從小不給照鏡子,每年寒暑假必須外出勤工儉學
    與其他明星不同,董卿不但絲毫沒有架子,還親切地在校門口和其他家長聊天。而她的兒子也十分可愛有禮貌,出了校門後,和同學、老師們依依不捨地打招呼告別,完全是和董卿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樣子。言傳身教這一點,董卿很好的做到了孩子的榜樣,而她的成功也離不了父母的教育和影響。
  • 董卿:在教育這條路上,不能指望孩子自覺,才是對孩子人生的負責
    董卿談到父親落淚董卿在節目中談及自己的父親時,甚至掉了眼淚。因為她回想過去那段童年時光是堅韌,但卻勇敢的。董卿四年級的時候就由於過於的優秀,而跳級上了中學,這都是多虧她父親嚴苛的教育。這不禁讓我反思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對孩子過於的溺愛,時常是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以為這樣子是寬厚孩子,還自以為是讓他自由的長大,其實我錯了。
  • 董卿一句話刺痛了中國萬千父母: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她
    董卿之所以有那麼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強大的主持功力,其實不僅僅是因為她一直堅持學習,才讓她越來越「腹有詩書氣自華」。還有就是她小時候父親對她的嚴厲要求。董卿曾經談到自己的父親,曾經這樣說:「他對我的嚴厲和苛刻,超出一般人想像。」
  • 父母是榜樣,孩子會模仿
    兒童從一出生開始,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就是家庭,父母對於兒童來講,就是他們的啟蒙教師。伴隨著兒童的成長,孩子會模仿和學習父母的語言、行為、交往模式甚至是心理模式。他們會將父母營造的環境都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包括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內化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是不是會聽到外面的人說:你的孩子和你好像,這往往讓我們大吃一驚!
  • 朱迅談起母親忍不住流淚,父母的偏心,孩子會記一輩子
    ",雖然朱迅媽媽做出了解釋,但是這些事情都被她記住在心裡,每當提起就忍不住落淚,父母的偏心,孩子會記一輩子。社會發展學教授凱薩琳·孔戈爾曾做過相關的研究,而在研究中,有65%的母親和70% 的父親都承認自己在生活當中會更加偏愛於某一個孩子。
  • 讓父母極度崩潰的孩子 都怪你沒給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孩子從小就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未來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表現常常讓父母極度崩潰,小時候人見人愛,怎麼越來越招人煩,難道真的是到了「人嫌狗不待見」的階段嗎?如果家長不了解秩序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為,盲目認為孩子只是被慣壞了、無理取鬧,採取打擊、斥責的處理方式,反而會阻撓了孩子的自律感,破壞了他們對標準的追求,導致孩子變得焦慮和不安。
  • 「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他」董卿這句刺痛無數家長,你同意嗎
    在一次節目中董卿說過「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他」,這一點刺痛了無數家長,很多家長正是因為抱有這樣的想法,才對孩子「下狠手」,「沒收」孩子的童年玩樂時光,用在學習各種功課上。父母管教孩子很有必要一個孩子長成什麼樣子,跟父母的管教有密切的關係,這一點無需多說,很多現實的例子都是最好的證明,父母對孩子缺失管教,任由孩子發展下去,結果只能是把孩子養廢了。如果單單只是「養廢」也算是最好的結局了,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疏於管教,孩子長大後成了社會的禍害,讓晚年的父母不得安生。
  • 董卿: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他
    這也不得不讓人感嘆,究竟什麼樣的家庭能養出如此清新脫俗的女子。 01 每一個成功都是不可複製的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一個孩子長大後什麼樣全部都藏在他的家庭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