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全媒體記者/陳芳庭)高考放榜後,穩操勝券的學霸們會做啥? 7月2日,2018年高考600分以上、將被清華大學等重點高校錄取的學霸吳楚華、郭玉楷等一行20多人,選擇回到母校中黃國際黃埔小學,重溫了一番小學生活。
「哥哥,我想考清華大學!」小學一年級學生餘國卿向學長學姐們講完一節關於「我是誰」的探究課,發出了這樣的豪言壯語。郭玉楷回答說,「一年級就有這樣的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你很棒!堅持你的理想,你肯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學。」
逛校園、參加升旗儀式、和學弟學妹們交流,這些學霸透露了哪些影響他們一生的習慣和方法?一起來看。
追憶童年歲月
這些品質讓他們一生受益
「郭玉楷那時候特別愛學習。當時他同時參加奧數培訓和語文能力競賽備賽,課間十分鐘都爭分奪秒學習。」看到孩子們回到母校,老師楊提升難掩激動,回憶起許多昔日和同學們相處的歲月。
多位同學表示,老師「開小灶」的奉獻精神讓他們記憶深刻。令劉藝涵印象最深刻的,是啟蒙老師在語文課上講《聊齋志異》的故事。「老師讓我明白,語文不僅僅只是拼音讀寫和教科書的內容,而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雖然當時我們只是一二年級的學生,但是老師非常尊重我們的意見,我特別感動。」
記得獎賞,也記得曾經犯的小錯誤。畢業生牛子銘分享了一段影響一生的小學經歷。「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到日本研學,酒店很安靜我卻在走廊吵鬧。後來,校長叫我到他的房間促膝長談,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那以後,他在公共場合永遠記得要輕聲細語、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以前每天中午在水泥地上練舞,下午回到班上膝蓋常常是破的。現在的他們很幸福,有了專業的舞蹈室。以前我們的教學手段和方式都還比較傳統,但現在有了思維導圖,還有很多新的、好玩的教學工具。希望他們能夠好好珍惜、努力拼搏。」畢業生王芷瑩回到校園,回首昔日光陰,她以過來人的身份督促學弟學妹認真學習。學生郭玉楷則表示,現在的小學生有了更多學習機會和鍛鍊的機會,這對於他們的成長大有裨益。
教育初心未改
希望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
教學環境得到改善,教育方法持續創新,但教育的「內核」卻沒有改變。
中黃國際教育小學部副校長李春表示,學校一直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而非一味地灌輸知識。「知識和技能的累積非常重要,有了這種累積才能為後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僅僅注重知識量的積累和技能的嫻熟,還不足以達到傑出的學習效果,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種學習方法,所有的知識都要建構在一種理解之上。」
陳海傑對學校民主的氛圍、深度的參與感印象深刻。「當時老師要求期末作業必須獨立完成,不能團隊合作,我當時深信『人多力量大』,於是就直接向校長投訴,後來就沒有見到這位老師了。」初中陳海傑考入執信中學,仍然保持了勇於表達自我的品質。「初一時我們發現校鞋不好穿,於是我就直接向校長反映了這個問題,第二個學期學校就更換了新的款型。」
「對!很多校長都反映,我們學校的學生特別敢講。我的背不直,學生也直接向我指出。」 李春表示,學校一直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注重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感。學校希望培養擁有健全的人格、看待事物正確的方法、較好的交流能力、有一套適合自己生存和學習的方法的學生,不論學生考上的是不是清華北大、牛津劍橋,他都是一個成功、完整的孩子。
「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吳楚華表示,別人的學習方法不一定適用於自己。同時他建議家長能夠多鼓勵陪伴孩子,以此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