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去旅行,喜歡隨遇而安走哪兒算哪兒;有的人,則必須去名勝古蹟打個卡;還有的人,則一定要去網紅地兒留個影;而我,如果是去有知名大學的地方,則一定會去那個校園裡溜達溜達。
不僅僅因為知名大學本身就是一個景點,更是喜歡去感受感受不同校園的獨有氛圍,在北京一定去北大清華,在杭州一定去浙大,在廈門一定去廈大,在廣州一定去中大,在昆明一定去雲大,在南京一定去南大……
這次去香港,不去港大,而去點莘就讀的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 上車,老司機帶我巡山咯!
之前去重慶的西南大學時,我好奇他們學校怎麼都沒有單車,西大的朋友也很無奈地說:「咱學校就是一個個山坡,騎車還不累死人啊,連電瓶校車都上坡無力,改用汽油的咯。」
到了港中大,我發圖給西大的朋友,她不得不服氣地說,跟他們一比,西大的坡根本就算不上坡啊!
他們的校車壓根不是什麼電瓶車,而是類似旅遊大巴一樣的「豪車」。
跟著老司機上車,去巡山CUHK!
校車分不同的線路,分不同的種類,有的允許站,有的則只能按座位數坐滿即止。而且校車是免費的,這一點我在其他學校還未聽說過。不過點莘說,她本科(南京師範大學)也是免費的。
從山腳上車,便開始一直上坡,然後是一個個接近90°的轉彎。山路很窄,似乎剛好是來往車輛單行的寬度。
每一次大轉彎都感覺要撞上路的邊緣時,司機便熟練地操縱著方向盤,拐到了另一條正規上。看來要走好港中大的山路,非老司機還真就不行嘞!
2.第①站:圖書館
去一所大學,一定要去它的圖書館看一看!去逛其他大學,如果恰巧我的同學朋友在那所大學的話,那麼我一定會拿著她的學生卡進去圖書館。
書中顏如玉,書中黃金屋,那是聚集校園精華的地方。在那裡可以看出不同學校的「貧富差距」,可以看出一個學校的學習氛圍,可以看出一個學校的書籍館藏情況。而且,學校圖書館的外部設計和內部陳設本身也是一大不可錯過的亮點。
點莘說,他們學校一共有7個圖書館,而大學圖書館是最大的一個,應該就是類似於主館或者中央圖書館了。和其他教學樓相比,外觀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
有意思的是圖書館前的這個烽火臺,臺上的門叫智慧之門,據說考試前從門下走過去的話,這門課就會掛掉。這當然是一種調侃啦。
記得之前去湘潭大學,在讀的那個朋友告訴我說,在考試之前,許多學生會去毛爺爺的銅像前拜一拜以求不掛科一樣,其實都是一種心理暗示而已。
當你走進圖書館,那一排排一列列密密麻麻擺放地整整齊齊的藏書簡直讓人目不暇接!
原諒我這井底之蛙在大開眼界時的感慨吧,或許是我本科的舊圖書館確實太破了吧,書籍太少太亂了吧,看到港中大的藏書,我只能感慨下,別人家的大學吶!
圖書館裡分專門的討論區、懶人休息區、自習區、上網區,還有專門的學術會議室。點莘帶我上樓溜達,看到這裡的第一眼讓我想起了《朗讀者》的舞臺設計。
富麗堂皇卻又簡約大氣的設計風格,簡直就是一個富有美學意義的藝術場所。
上下兩層書架上碼滿了的文山書海,仿佛這裡就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浩瀚世界。
溜達一圈,點莘去上網區碼她的paper ,我就找一本書浪費美好時光了。
3.第②站:中大餐廳
港中大有30個食堂,許多連點莘自己都沒去過。走進食堂,你會明顯感受到跟我們大學食堂的不一樣,我們那種適合上百人用餐的確實叫食堂,沒毛病,一排排窗口一排排桌椅,還有經常手抖的食堂阿姨。
而港中大的普遍較小,每個的設計風格也各不相同,門口會放一個顯示器展示食物的圖片和價格。他們並沒有「一卡通」這玩意兒,直接刷八達通就可以自助點餐,很方便。
-The 1st one-
她帶我去的那幾個食堂,我覺得應該叫餐廳才對。這個餐廳其實更像一個小型的禮堂,餐廳一側設有一個舞臺,桌椅擺放都是拼桌式的。
點莘說,這裡就不僅僅是食堂是餐廳了,而是經常作為學院晚宴聚會的場所。三角的穹頂向上延展著空間。
-The 2nd one-
和聲書院餐廳在很遠的山上,託我這個遊客的福,在港中大待了快一年的點莘和她的室友也第一次來了這個餐廳。
巨大的落地窗,通透的視覺衝擊,放眼滿山的綠意。看來,來這個餐廳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來一覽美景大飽眼福的!
-The 3rd one-
點莘說,應該帶我去吃一回下午茶。我以為是類似在廣州吃的早茶,一籠一籠精緻的點心。
去了才知道並非如此,而是西式的下午茶,其實也就是各種豬扒漢堡三明治面之類的搭配茶飲而食。不過,吃完這個分量的下午茶,晚飯真的就吃不下了。
-The 4th one-
這是個很小很小的餐廳,裡面二三人一桌,吃著甜點或學習或討論。專程去一趟,就為了嘗一嘗這個網紅甜點——凍檸檬派,據說是踩著點去才能吃到。
具體味道是啥樣我已經忘了,沒有那種讓味蕾一見傾心的感覺。算是中規中矩的甜點吧。
4.第③站:天人合一亭
「這是來港中大必須要去的地方」,點莘如是說。
天人合一亭在整個校區的最高處,也就是在位於山頂。繼續坐上校車一路向上,經過十八彎山路到達終點站就是了。
初聽天人合一亭這個名字,想必你也會認為這是一個類似醉翁亭愛晚亭之類的亭子吧。非也~經過聯合書院和錢穆圖書館,再往上走便是了。
這個錢穆圖書館,除了之前介紹的那個中央圖書館外,點莘說她最喜歡來的就是這個山頂圖書館了,裡面藏有各種各樣珍貴的古書。
比如《紅樓夢》,就有滿文版、蒙文版、藏文版等,類似天書般的存在,在這個圖書館裡,你真的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個文盲了?!
「眼前就是天人合一亭啦」!
「哪裡?亭子呢?不過,這裡真的好漂亮!」我望著眼前的美景不覺感嘆。
「還不錯吧?」點莘的小眼神看著我,儘是得意。「嗯,嗯,」我連連點頭道,「沒想到這山頂還有這一處好風景!」
「是吧?我來了好幾次了,還是覺得這裡太有feel了。估計100個來香港旅遊的遊客,只有寥寥幾人會來這裡吧。」「對!不是有你這個老司機帶路,我是無論如何不會知道這個地兒更不會來啊!
心在雲端身在塵,來自吐露港的風輕輕地吹佛著仰面的人。
5.中大,不一樣的命名方式
CUHK是香港唯一實行書院聯邦制的大學。坐上校車繞整個校園一圈,你會經過一個接一個的書院,和聲書院、崇基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等等。
「書院」一詞,本身就透露著一股濃濃的國學韻味,再加上這些名字都是用繁體字標出,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獨有的氣息就躍然而出了。
除了書院的名字,其他建築的命名也是「很香港」。不像我們內地,教學樓要麼很直白的命名為數字的第一教學樓、第二教學樓……要麼內涵一些,取校訓或其他勵志的名詞,比如求真樓、務實樓之類的。
我發現他們的命名幾乎都是以人名來命名,比如李嘉誠樓、李卓敏樓、邵逸夫樓(國內很多)還有命名為某某伉儷樓的,據說這些都是該樓的捐贈者。
6.暮色將至,可緩緩歸
逛一圈依山傍海、環境清幽的港中大,是不是由衷地羨慕在這裡讀書學習的學子了?「別人家的大學」總是更加讓人嚮往。
「恬靜的景,鮮活的人,清淡而厚重的精神。」
只有在CUHK真正學習過才能發現它更多的美和它「博文約禮」的精髓吧。
從山腳到山頂,再從山頂坐校車下山,瀏覽一圈,剛好暮色將至,可緩緩歸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