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然而有些人可能因為各(mei)種(mai)原(dao)因(piao),不得不在他鄉異地一個人過中秋。
當然,一個人過中秋也不要怕,古人用詩詞告訴我們,在這個以「團圓」為主題的日子裡,即便不能與家人在一起,也能過一個有意義、有意思的中秋節。
過法一:給別人發信息
先說一下蘇軾,他寫過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人譽為「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一首詞都快把中秋節的冠名權壟斷了。
這首詞,可以說是非常有名了。從詞裡略顯孤寂的景象看,蘇軾此時應當是一個人。蘇軾這首詞,延伸出了豐富的解讀空間,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意味。
比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大家都覺得簡直堪稱真理;宋神宗還「自作多情」的覺得是寫給自己,讀到「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嘆一聲:蘇軾終是愛君……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這首詞就是蘇軾給弟弟蘇轍發的一條消息。兄弟倆已數年未見。在今天,南五環的北五環的距離,都可以把人們相見頻率拉低到一年一會,何況舟車不便的古代呢?
這也啟發我們,如果中秋一個人,不妨給不在一處的人發發信息。蘇軾的思念,傳達過去可能要耗費不短的時間,在今天,我們的思念抵達遠方就在指間。也不必儘是群發簡訊,不妨寫得情真意切一點。蘇軾和蘇轍的往來信息,都是直白袒露的,很少客套話。我們也不妨這樣,萬一哪一篇也真的不朽了呢?
過法二:想像不是一個人
哪怕中秋一個人,其實也是可以幻想自己不是一個人。有人說,這樣會不會顯得很傻?其實這主要也是看想像力,如果想像力比較奔放,非但不傻,甚至也可以不朽,比如李白。
《月下獨酌》,倒未必寫於中秋,但中秋來讀並無不妥。這首詞裡,李白就是孤零零一個人,然而他聚會基本靠想。他邀請月亮和自己的影子「成三人」,湊出了一個三缺一的局,想像力再飛馳一點,就可以開一桌麻將了。
而且月亮、影子、自己還是各有分工的,月亮在空中移動,影子在地面上凌亂,自己則大口喝酒,燈光、伴舞、飲酒,各有側重,相互配合,湊成了史上最寂寞的熱鬧酒局。最後,影子、月亮和自己還成了好朋友,「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日後還要結伴出遊。他們三個,有詩、有酒、有遠方。
賀知章說李白是「謫仙人」,從這首詩看,李白配得上這個稱號的。李白的詩,猶如天馬行空,想像力令人感到不可理喻。明明是一個人,卻硬是湊出了一桌,一般人,如何能如此大膽的設想呢?似乎只有仙人下凡,才有這樣的眼界與氣魄。
這也啟發我們,如果一個人過中秋怎麼辦?李白告訴我們,靠想,同樣可以很熱鬧的。
當然,人未必都有李白這麼強大的腦洞,可以騙得了自己。那就不妨在中秋之夜讀讀李白的詩吧,在詩卷中沉浸一下思緒。這麼一來,李白有影有月陪著,而你,也有李白陪著。
過法三:思考宇宙
還有一種過法,是辛棄疾教的。就是通過不斷的思考,讓大腦忙碌起來,感覺不到寂寞。他有首詞叫《木蘭花慢》:
這首詞寫於中秋,很有意思,通篇都是問號,詩人活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拋出了一個個難題。
這首詞模仿的是屈原的《天問》,就是仰望星空、思考宇宙。
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大概四五十歲。即便這個歲數,他依然很調皮,像個小朋友一樣,指著月亮提出了一個個問題。
說實話,一個個問題放在那個時代還真不好回答。估計辛棄疾打破腦袋也沒想出來答案來。
詩人,大底需要保有一顆未染凡俗的心,捕捉一點一滴習以為常的思緒。如果對這些問題宇宙缺乏人類原初的敏感,對未知世界嗤之以鼻:想這有什麼用,還不如想想明天吃啥。那麼,大概是成不了詩人的,藝術世界也會無趣很多。
這對我們也是啟發,如果一個人過怎麼辦?不要緊,抬頭總是能看見宇宙的,不妨就思考思考宇宙吧。在浩渺的宇宙,地球都是唯一的,人類也是孤寂的,自己的那點冷靜,也不過是其中的千百萬之一。但是精神,是確證自己存在的方式,人類的思考,才可以營造精神世界的熱鬧,忘記形體上的孤單。
當然,以上只是萬不得已時的備選項。在中秋佳節,最合適的打開方式還是合家團圓,親愛的人就在身邊。
但是傳統詩詞告訴我們,在中秋,人們的選擇不只是拍兩張飯桌照,在朋友圈秀一把美食,人們的精神選擇還有很多,可以懷人、可以幻想、可以思考。詩詞把我們把精神世界增添了若干個維度,打開廣闊的天地,哪怕一個人,文化的浸潤在足以把孤寂化作無邊的哲思、深沉的思念。
有的時候談傳統文化的魅力,容易摸不著邊際。其實很簡單,她的魅力就在於,哪怕平淡、扁平的日子,也可以被她描摹出斑斕、立體的姿態,在哪怕孤寂的中秋,也可以為我們奏響精神世界的喧鬧。
文章來源:光明網 作者:易之 繪圖:王燦
投稿、合作QQ:892726843(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