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合併組建20周年暨建校62周年獻詞
衡嶽之南,萬木紅遍;湘江之北,谷果飄香。金秋十月,我們迎來了南華大學62歲的生日,合併組建也走過了20個年頭。值此之際,我們謹向全校師生員工、離退休老同志、海內外廣大校友致以最親切的問候和最美好的祝福!向長期關心支持學校發展的社會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和最誠摯的敬意!
參天之木,必思其根;環山之水,必溯其源。62年來,學校櫛風沐雨、披荊斬棘,為國家培育核、醫專門人才而「生」,為不忘初心堅守使命而「立」,為適應國家加快現代化建設而「大」,為服務國防科技、衛生健康事業、環保事業發展而「強」。紮根湖湘沃土,深耕教育,續立德樹人榮光,培養輸送了26萬餘名具有「勤勉務實、甘於奉獻、剛健自強、敢為人先」南華精神特質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為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盡責擔當,貢獻強大力量。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跨入新世紀,中南工學院和衡陽醫學院合併組建南華大學,2002年核工業第六研究所併入,2009年千畝新校區開建。20年來,學校先後成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本科一批招生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建設高校和國內「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內涵發展建設的道路上,南華人於奉獻中堅守、在創新中衝鋒,用務實重行的堅定步伐書寫出屬於自己的光榮篇章。
這20年,我們始終堅持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持續完善學校內部治理體系,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充分發揮黨委在學校改革發展中把關定向、總攬全局的作用,堅守初心使命、勇擔時代重任,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
這20年,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開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之路,穩步推進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夯實師資隊伍,改善教學科研條件,積極探索新工科和醫教研協同創新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實幹擔當、創新有為的行業骨幹和社會精英,在各行各業奉獻青春和熱血,匯聚成南華最亮的名片。
這20年,我們始終堅持創新發展。持續推進一流學科建設,打造「核特色、醫品牌、環保優勢」,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培育重點平臺、重大項目和標誌性成果,完善科研評價激勵機制,穩步提升科研創新水平。「核醫結合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等5個國家級平臺獲批,臨床醫學、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這20年,我們始終堅持紮根衡陽,服務社會。積極參與國家科技重大發展戰略,深化產教融合,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推動產學研合作,服務行業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這20年,我們始終堅持以文化人,弘揚南華精神。傳承核工業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地質「三光榮」精神、醫衛精神的豐富內涵,沁潤湖湘文化的特殊品格,提升校園文化層次,將「明德、博學、求是、致遠」的品格根植血脈之中,凝聚起師生堅定的文化自信。
二十年風雨兼程,七千三百個日夜的傾注,澆灌出一朵絢爛的南國之花,開在蒸湘之畔。它向陽而立,香遠益清,承天地之心,播希望之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影響著一代代南華人逐夢遠行。
今年春夏,面對新冠疫情,我們馳援湖北,守衛衡陽和長沙,築起具有南華擔當的疫情防護屏障,湧現出11個全國抗疫先進個人。如今秋高氣爽,豐收在望,我們也迎來了合併組建的20周年。佇立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願以此為契機,繼續堅守服務國計民生初心,堅持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聚焦立德樹人之根本,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為「健康中國」「美麗中國」貢獻南華力量和南華智慧。
一甲子辦學治校,歲月崢嶸,只為育華夏棟梁;二十載合併組建,砥礪前行,今已顯桃李芬芳。回望過去之艱辛,展望未來之希望,前進的路依然很長,南華的夢依然鏗鏘,我輩南華人當繼續勠力同心、奮勇前進,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當下!
來源:南華大學黨委宣傳部 來源:黨政辦 封面:莫嘉浩 編輯:邱佳佳 審核:曾永豔 汪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