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奇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而鄉村產業要興旺,就當下的情勢看,必須大力實施以構建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產業體系為導向,以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堅實產業支撐為目標的產業變革。
隨著人們認識的演進,「產業」一詞的概念已經由物質部門擴展到非物質部門,它是指從事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的部門或行業。產業變革是指產業的經營管理者主動對產業原有狀態進行改變,以適應產業內外環境的變化,並以某一目標或者某一願景為導向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中國農業正處於一二三產全面融合,產業體系全面創新的歷史階段,亟需跨界互滲,重塑結構,再造動能,提升價值,變革產業。產業變革是一項涉及多主體、多維度、多內容的系統工程,結合鄉村產業的特點,其內涵大體可以概括為六條鏈的變革。
變革產業鏈。農業產業包括農、林、牧、漁等,涉及國民經濟行業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多個產業部門,而且農業產業鏈鏈條長、覆蓋範圍廣。當前在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只重視第一產業,以生產環節為主,為市場提供初級農業產品的傳統農業思維尚未打破,「東西少了辦法多,東西多了辦法少」 的格局套路在長期與「不足」作鬥爭中形成定勢,缺乏像發達國家那樣長期與「過剩」作鬥爭的經驗。農業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農業產業鏈存在發展水平低、產業鏈環鏈簡單、發展布局不平衡以及可持續能力薄弱等問題。
在向農業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變革產業鏈是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舉措。從農業產業鏈延長的方向上看,分為向前延長,如種子的研發、生產資料的提供等;增加中間環節,如生產過程的社會化服務、農機的智能化等;向後延長,如加工、設計、儲藏、包裝、運輸、銷售等。主要目標就在於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加工程度。從產業鏈的結構上看,應將農業產業鏈中各個環鏈有機結合,跨界疊加,互融互滲,加強各個生產環節的合作與銜接,整合物流、信息、價值等產業鏈形態要素,整合經營主體,尤其應在一定區域內著力打造能左右一個產業的產業鏈鏈主,以其為龍頭,培植能夠帶動一方經濟的主導產業。從產業鏈的品質上看,增加科技含量是根本。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例,其不僅僅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更是技術密集型產業,而我國同世界先進水平在此方面的差距還十分顯著。一些食品加工技術與我們中華民族傳統風味的體現還有較大差距,如中餐烹調、手工水餃等,機器尚無法做到人工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認為,我國農機裝備水平與國外比還相差30年,智能化高端農機在農機總規模中佔比不足10%,且主要依靠進口。要增加農業產業鏈科技含量,整體提升現代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任重道遠。
變革生態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產品的綠色有機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農業生產活動中對開發對象的利用是變革生態鏈的主要方式。農業產業發展中的生態問題主要表現為忽視微生物的作用,農業生產活動開發對象只重視植物動物。被美國農民視為農業的「聖經」的《四千年農夫》一書,講述的就是中國、日本、朝鮮東亞三國可持續農業的經驗。生態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被美國農民奉為「農業聖經」,而當下中國卻要堅持學習連美國農民都認為過時了的所謂現代農業生產模式。這種理念已經泛濫到學術界、政策界等主流社會。自100多年前石油農業誕生以來,世界農業正遭遇生態環境惡化和食品安全失控的「雙重負外部性」侵襲,近幾十年來,中國尤甚。石油農業的最大危害就是斬斷了傳統農業植物、動物、微生物三物構建的生態循環鏈條,讓微生物無處棲身,導致動植物殘渣廢料、包括人畜糞便不能分解還原為下一次循環生產的能量。
變革農業生態鏈,關鍵就在於改變只重開發植物、動物的「二物思維」,樹立「植物、動物、微生物」共同開發的「三物思維」。通過微生物分解還原,從根本上改變土壤性狀,從而生產出綠色生態的有機產品。利用現代高新科技開發微生物已經形成六大領域,即微生物飼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能源燃料、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藥品和微生物清潔劑等。當前這些領域的產品技術研發較為成熟,但是其被社會應用的廣度卻較低,究其原因這和公眾對微生物開發利用的認知度較低有關。因此,農業生態鏈變革首先需要公眾實現農業「二物」思維向「三物」思維認知的轉變,這一轉變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在全社會營造濃厚氛圍,讓社會成員形成共識。其次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大力推廣六大領域的技術應用。靠石油農業發達的美國農業,今天生物肥的施用量已佔50%多,而我國僅佔10%左右。再次要進一步處理好農業產業發展和環境的關係,解決農業汙染問題,讓放錯地方的廢棄物變成循環農業的新能量。
變革供應鏈。農業供應鏈是指以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為始點,以農產品最終消費為終點的物流有效配置和科學流動,使產、加、供、儲、運、銷等環節有機銜接,並與市場之間形成符合需要的系統優化運轉狀態。它能夠縮短需求響應時間和市場變化時間,大大降低需求預測偏差,改善送貨可靠性和客戶服務,有效降低成本,增加庫存周轉率,強化競爭優勢。它既關註上遊流入要素的最佳配置,又關注下遊流出要素的最佳配置,是將物質流動過程綜合化、系統化、整體化進行統籌謀劃、協調運作的量化管理模式,具有科學利用資源、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等特徵。
我國農業供應鏈尚處於起步階段,環鏈之間銜接鬆散,流通環節過多過濫,物流不暢,流通成本過高,基礎設施不配套,標準化水平低,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滯後等諸多問題,均需要下大工夫解決。從宏觀戰略層面看,新冠肺炎疫情在短短兩個月裡蔓延到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全球化」的速度比人類經濟全球化速度不知道快多少倍,給全球經濟帶來的衝擊無可估量。例如,全球有超過120萬海員在65000艘船舶上完成世界貿易總量80%-90%的運輸,一旦海運中斷,世界上將有一半人挨餓、一半人受凍。這次疫情使數萬艘船舶長時間滯留海上不能靠岸,全球供應鏈大受影響。因此,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必須重新考慮供應鏈的戰略布局, 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路子。不然一張包裝紙斷貨,就有可能逼停一條生產線;一個貨櫃遲到,就可能使一個企業破產。就國際層面而言,應建立多源頭、多渠道的海外農產品供應體系,通過直接投資、併購、共同開發或援建等方式,在重點國家和地區布局生產、加工、儲運等供應鏈體系建設,提高進口農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提升國家對全球農產品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和重要節點的主動權。就國內層面看,農業供應鏈變革應以規模化、區域化、本地化、城鄉一體化為發展導向。農業供應鏈規模化發展要求農產品產地化、地標性產品結構規模化,「小生產大市場」的趨勢逐步通過併購或更大規模的產業企業合併,形成更大產量更大規模的供應系統產業。
農業供應鏈區域化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一個方面,它要求農業產業重視區域內自身供應鏈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農業供應鏈的本地化是節本增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人口稠密的東中部地區尤其適用。日本自2000年前後政府就推廣以「食育」為核心的農產品「地產地銷」理念。美國一些地方市民在疫情期間遭遇供應鏈斷裂購物難後,自發聯絡農民開展農產品本地化運動,這些都說明本地化正在普遍興起。農業供應鏈的城鄉一體化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環節,應通過城鄉市場一體整合、產業合理分工、要素自由流動等方式,克服城鄉「兩張皮」的頑疾。應推廣山西建設成熟商圈,培育帶動性強的品牌連鎖便利企業,實施「郵政在鄉」,升級「快遞下鄉」等做法和經驗。
變革組織鏈。以何種方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引領農民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從全球視野看,比較成功的路子有兩條,一條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人少地多的西方「大農」,主要以各種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的形式實現農民的組織化。早在100多年的1815年和1841年,美國就分別在紐約州和威斯康星州建立了兩個奶牛合作社。1922年美國國會通過被譽為「合作化大憲章」 的《帕爾·沃爾斯太德法》,促進農業合作社飛速發展。目前,美國230多萬個農場主基本都參加多個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在眾多專業合作組織的引領下,西方「大農」得以互惠互助、適應市場、緊跟現代化的步伐。另一條是以日本、韓國為代表的人多地少的東亞「小農」,主要以綜合性的農協實現農民的組織化。1947年日本就制定了農協法,然後成立日本農協,包攬農民從搖籃到墳墓的一切事務。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農協已經發展成可以影響國家政治走向的「壓力團體」,為農民爭取了很多優惠政策,日本農業也在這一組織的作用下,成為「小農」實現現代化的典範。
但是這兩條道路都不適合中國的國情,西方大農耕種著幾千上萬甚至幾萬畝土地,實力雄厚,有條件參加各類專業合作組織,而中國是小農戶經營,一家耕種著十來畝土地,需要從事土地之外的兼業才能發展,如參加眾多的農業專業組織,代價太大,影響兼業,不划算。由於政治制度、歷史背景、發展階段等方面的差異,東亞的農協道路目前在我國也難以走通。因此,中國必須立足國情,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織農民步入現代化的第三條道路,即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大力培育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組織體系,帶領農民實現農業現代化。當下被邊緣化了的供銷合作社就是這樣一個組織架構,具有這樣的功能。幾乎與共和國同時成長的供銷合作社,計劃經濟時代在農村曾經一統天下,只是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沒能與時俱進,才開始萎縮凋零。就供銷合作社的功能看,它不是政府的政府,不是市場的市場,不是社會的社會。它戴著政府的「紅帽子」,可以代替政府實施有關農村政策;它可代替市場,構建一個覆蓋全國、通達世界的市場體系,有些產品獨家經營;它可以代替社會組織,幫助農民互助合作並實現與政府、與市場的合作。
變革組織鏈,就是徹底變革供銷合作社的「異化現象」,恢復其引領農民合作的本質屬性,充分發揮其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功能優勢。這是2.3億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有機銜接的關鍵點,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頭戲,也是市場經濟背景下農村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大文章。農村集體經濟有縱橫兩條線,即以村鎮為單位的社區型橫向系統和以鄉鎮、縣區、市、省、國家為單位的層級型縱向系統,中央設立縱向系統的集體經濟組織的初衷就在於能讓其利用自身的市場、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帶起橫向系統的集體經濟組織和千家萬戶的小農戶。計劃經濟背景下供銷合作社這一作用的發揮比較充分,市場經濟背景下,則需要重塑理念、創新思維,抓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契機,積極投身經營制度改革,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市場、資金、人才等優勢,下沉到村到戶,與各類經濟主體合作,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鄉村基層組織合作,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戶與集體共同步入農業現代化的新途徑。
變革知識鏈。這是一個知識爆炸、技術爆炸、信息爆炸的時代。自給自足背景下的傳統農民只要掌握種植養殖方面的知識,即可當好農民,而今天的農民,只懂種養技術,遠遠不能適應農業已經成為一種產業的現代農業需要,他們必須具備多方面綜合知識。「士農工商」是傳統的社會職業分類,現代農民必須做到四種職業全能。但是統計數據顯示,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初中文化程度佔農村勞動力70%以上,而且隨著農民外出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務農勞動力整體素質還在不斷下降。農村留守勞力主要以「3899部隊」(婦女、老人) 為主,因而,農業要走向現代化必須全面提高新型農民的綜合素質。正所謂「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00後不知種地」,而人類社會的文化傳承已經由前喻時代、並喻時代轉化為後喻時代,回家問問兒子、問問孫子的事情經常發生。因此,「大雲移物智」時代背景下的現代農民,必須掌握現代化水平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全息知識。首先要充當「士」的角色,了解領導層需要掌握的一系列農村改革政策。其次要充當「工」的角色,一是農產品加工業知識,農民不僅要了解初級農產品加工銷售的知識,還要掌握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增加產品附加值方面的知識;二是指務工方面的知識,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 中國農民還需要兼業才能發展,外出務工的農民扮演農民和市民雙重角色,農民需要掌握如何當好農民和市民的相關知識。再者,還要充當「商」的角色。「商」指的是服務業、農產品貿易等方面的知識, 即農民需要具備農產品商業化方面的知識,包括產品的競爭力、銷售的渠道平臺、銷售的模式等信息,懂得如何經營管理,具有農產品品牌營銷的意識。此外,還要改變傳統線下銷售渠道的觀念,單靠傳統的線下銷售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農民需要結合線上線下銷售,想方設法擠進農業產業鏈後續環節,進而提高農業產業附加值。總之,農業產業化背景下的現代農民,變革傳統的知識鏈,充分發揮勞動力要素的主觀能動性是他們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依託,也是提高農業勞動力對農業增產增效貢獻率的根本途徑。
變革價值鏈。實現產業變革的最後關鍵點在於變革價值鏈。農業產業價值鏈是指其在整體系統中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上下遊主體構成的增值鏈,這包括農產品生產者驅動、農產品消費者驅動、農產品協調組織推動的價值鏈板塊及其一體化的價值鏈集成等多種形式。農業產業價值鏈從構成上看包括三個維度:基本鏈、輔助鏈、可拓展鏈。基本鏈指從種子研發到銷售整個農業生產環節的價值總和,輔助鏈是指輔助各個農業生產環節而形成的配套產品或服務的價值總和,可拓展鏈指在基本生產環節和配套生產環節之外的、影響農業生產的其他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價值總和。從價值鏈內涵上看,價值鏈變革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提升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價值,即農業產業價值鏈要在縱向延伸、橫向拓寬、厚度加深的各個鏈環上發力, 重點關注農產品加工環節。農產品加工處於農業產業鏈的中遊,起著承前啟後作用,其產業附加值增值空間巨大,增值保值效益較高。另一方面,要在區域範圍內培植價值鏈鏈主,下大功夫提升鏈主對整條產業鏈把握、整合、調控的能力。價值鏈鏈主的培育要整合農業一二三產業,把握產業轉型方向,以帶動產業鏈各環節提升價值。農業價值鏈的變革應「以低端傳統產業對接高端現代需求」為導向,開發市場潛力,適應現代消費,提升農產品價值。今天,人類的物質幸福時代漸行漸遠,奢侈消費追求悄然淡化,健康消費理念正在成勢。
有關研究認為人類的財富積累已經進入第五階段,前四階段分別為土地、機器、金融、教育,第五階段是康養,消費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已成為社會的普遍追求,這一現象為農產品增值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從生產環節看,按照高端消費者需求養殖一萬元一頭的土豬、五千元一頭的山羊、五百元一隻的土雞、五元錢一個的雞蛋,種出50元一斤的大米、白面,30元一斤的蔬菜水果是不難做到的。從加工環節看,創意設計、深度研發、精準料理,讓產品適應人們不斷變化的消費胃口。如方便麵的開發,已經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味變成數十種味道,年銷量幾百億碗的勢頭經久不衰。從服務環節看,應瞄準從大眾型、分眾型、小眾型到個性化的不同層面,做細做精;充分利用線上線下雙軌運行的市場形態,做足做活;深度開發品牌效應、規模效應、集群效應,做實做透;大力發掘物質豐裕時代的消費潛能,組織集團消費、合作消費,引導時尚消費、前衛消費,培養潛在消費、健康消費。總之,通過價值鏈的變革,旨在引領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從而反作用於農業產業鏈生態的系統變革,全面推進農業的高質高效發展。
作者劉奇,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特聘編委。主要著作:《劉奇文叢六卷》《中國三農危與機》《貧困不是窮人的錯》《大國三農清華八講》《鄉村振興:三農走進新時代》等十餘部。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20年第22期,原題為《產業變革:農業的新挑戰》
圖片取自網絡
=====中國智庫 China Think Tank=====
感謝關注和傳播「中國智庫」微信公眾號,我們會努力提供有價值的回報。
《中國智庫》《中國發展觀察》均為中國發展出版社旗下的連續出版物。
《中國智庫》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具有雜誌特點和思想庫色彩的智庫論叢。旨在讓決策者更多地了解民間聲音,讓決策內容和過程更多地為民眾理解和認可,在政府與理論界和民眾之間搭建橋梁。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具有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
原標題:《智庫觀察|農業高質高效發展需推動「六條鏈」的變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