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觀察|農業高質高效發展需推動「六條鏈」的變革

2021-01-13 澎湃新聞

文|劉奇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而鄉村產業要興旺,就當下的情勢看,必須大力實施以構建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產業體系為導向,以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堅實產業支撐為目標的產業變革。

隨著人們認識的演進,「產業」一詞的概念已經由物質部門擴展到非物質部門,它是指從事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的部門或行業。產業變革是指產業的經營管理者主動對產業原有狀態進行改變,以適應產業內外環境的變化,並以某一目標或者某一願景為導向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中國農業正處於一二三產全面融合,產業體系全面創新的歷史階段,亟需跨界互滲,重塑結構,再造動能,提升價值,變革產業。產業變革是一項涉及多主體、多維度、多內容的系統工程,結合鄉村產業的特點,其內涵大體可以概括為六條鏈的變革。

變革產業鏈。農業產業包括農、林、牧、漁等,涉及國民經濟行業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多個產業部門,而且農業產業鏈鏈條長、覆蓋範圍廣。當前在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只重視第一產業,以生產環節為主,為市場提供初級農業產品的傳統農業思維尚未打破,「東西少了辦法多,東西多了辦法少」 的格局套路在長期與「不足」作鬥爭中形成定勢,缺乏像發達國家那樣長期與「過剩」作鬥爭的經驗。農業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農業產業鏈存在發展水平低、產業鏈環鏈簡單、發展布局不平衡以及可持續能力薄弱等問題。

在向農業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變革產業鏈是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舉措。從農業產業鏈延長的方向上看,分為向前延長,如種子的研發、生產資料的提供等;增加中間環節,如生產過程的社會化服務、農機的智能化等;向後延長,如加工、設計、儲藏、包裝、運輸、銷售等。主要目標就在於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加工程度。從產業鏈的結構上看,應將農業產業鏈中各個環鏈有機結合,跨界疊加,互融互滲,加強各個生產環節的合作與銜接,整合物流、信息、價值等產業鏈形態要素,整合經營主體,尤其應在一定區域內著力打造能左右一個產業的產業鏈鏈主,以其為龍頭,培植能夠帶動一方經濟的主導產業。從產業鏈的品質上看,增加科技含量是根本。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例,其不僅僅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更是技術密集型產業,而我國同世界先進水平在此方面的差距還十分顯著。一些食品加工技術與我們中華民族傳統風味的體現還有較大差距,如中餐烹調、手工水餃等,機器尚無法做到人工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認為,我國農機裝備水平與國外比還相差30年,智能化高端農機在農機總規模中佔比不足10%,且主要依靠進口。要增加農業產業鏈科技含量,整體提升現代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任重道遠。

變革生態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產品的綠色有機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農業生產活動中對開發對象的利用是變革生態鏈的主要方式。農業產業發展中的生態問題主要表現為忽視微生物的作用,農業生產活動開發對象只重視植物動物。被美國農民視為農業的「聖經」的《四千年農夫》一書,講述的就是中國、日本、朝鮮東亞三國可持續農業的經驗。生態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被美國農民奉為「農業聖經」,而當下中國卻要堅持學習連美國農民都認為過時了的所謂現代農業生產模式。這種理念已經泛濫到學術界、政策界等主流社會。自100多年前石油農業誕生以來,世界農業正遭遇生態環境惡化和食品安全失控的「雙重負外部性」侵襲,近幾十年來,中國尤甚。石油農業的最大危害就是斬斷了傳統農業植物、動物、微生物三物構建的生態循環鏈條,讓微生物無處棲身,導致動植物殘渣廢料、包括人畜糞便不能分解還原為下一次循環生產的能量。

變革農業生態鏈,關鍵就在於改變只重開發植物、動物的「二物思維」,樹立「植物、動物、微生物」共同開發的「三物思維」。通過微生物分解還原,從根本上改變土壤性狀,從而生產出綠色生態的有機產品。利用現代高新科技開發微生物已經形成六大領域,即微生物飼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能源燃料、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藥品和微生物清潔劑等。當前這些領域的產品技術研發較為成熟,但是其被社會應用的廣度卻較低,究其原因這和公眾對微生物開發利用的認知度較低有關。因此,農業生態鏈變革首先需要公眾實現農業「二物」思維向「三物」思維認知的轉變,這一轉變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在全社會營造濃厚氛圍,讓社會成員形成共識。其次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大力推廣六大領域的技術應用。靠石油農業發達的美國農業,今天生物肥的施用量已佔50%多,而我國僅佔10%左右。再次要進一步處理好農業產業發展和環境的關係,解決農業汙染問題,讓放錯地方的廢棄物變成循環農業的新能量。

變革供應鏈。農業供應鏈是指以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為始點,以農產品最終消費為終點的物流有效配置和科學流動,使產、加、供、儲、運、銷等環節有機銜接,並與市場之間形成符合需要的系統優化運轉狀態。它能夠縮短需求響應時間和市場變化時間,大大降低需求預測偏差,改善送貨可靠性和客戶服務,有效降低成本,增加庫存周轉率,強化競爭優勢。它既關註上遊流入要素的最佳配置,又關注下遊流出要素的最佳配置,是將物質流動過程綜合化、系統化、整體化進行統籌謀劃、協調運作的量化管理模式,具有科學利用資源、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等特徵。

我國農業供應鏈尚處於起步階段,環鏈之間銜接鬆散,流通環節過多過濫,物流不暢,流通成本過高,基礎設施不配套,標準化水平低,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滯後等諸多問題,均需要下大工夫解決。從宏觀戰略層面看,新冠肺炎疫情在短短兩個月裡蔓延到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全球化」的速度比人類經濟全球化速度不知道快多少倍,給全球經濟帶來的衝擊無可估量。例如,全球有超過120萬海員在65000艘船舶上完成世界貿易總量80%-90%的運輸,一旦海運中斷,世界上將有一半人挨餓、一半人受凍。這次疫情使數萬艘船舶長時間滯留海上不能靠岸,全球供應鏈大受影響。因此,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必須重新考慮供應鏈的戰略布局, 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路子。不然一張包裝紙斷貨,就有可能逼停一條生產線;一個貨櫃遲到,就可能使一個企業破產。就國際層面而言,應建立多源頭、多渠道的海外農產品供應體系,通過直接投資、併購、共同開發或援建等方式,在重點國家和地區布局生產、加工、儲運等供應鏈體系建設,提高進口農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提升國家對全球農產品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和重要節點的主動權。就國內層面看,農業供應鏈變革應以規模化、區域化、本地化、城鄉一體化為發展導向。農業供應鏈規模化發展要求農產品產地化、地標性產品結構規模化,「小生產大市場」的趨勢逐步通過併購或更大規模的產業企業合併,形成更大產量更大規模的供應系統產業。

農業供應鏈區域化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一個方面,它要求農業產業重視區域內自身供應鏈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農業供應鏈的本地化是節本增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人口稠密的東中部地區尤其適用。日本自2000年前後政府就推廣以「食育」為核心的農產品「地產地銷」理念。美國一些地方市民在疫情期間遭遇供應鏈斷裂購物難後,自發聯絡農民開展農產品本地化運動,這些都說明本地化正在普遍興起。農業供應鏈的城鄉一體化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環節,應通過城鄉市場一體整合、產業合理分工、要素自由流動等方式,克服城鄉「兩張皮」的頑疾。應推廣山西建設成熟商圈,培育帶動性強的品牌連鎖便利企業,實施「郵政在鄉」,升級「快遞下鄉」等做法和經驗。

變革組織鏈。以何種方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引領農民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從全球視野看,比較成功的路子有兩條,一條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人少地多的西方「大農」,主要以各種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的形式實現農民的組織化。早在100多年的1815年和1841年,美國就分別在紐約州和威斯康星州建立了兩個奶牛合作社。1922年美國國會通過被譽為「合作化大憲章」 的《帕爾·沃爾斯太德法》,促進農業合作社飛速發展。目前,美國230多萬個農場主基本都參加多個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在眾多專業合作組織的引領下,西方「大農」得以互惠互助、適應市場、緊跟現代化的步伐。另一條是以日本、韓國為代表的人多地少的東亞「小農」,主要以綜合性的農協實現農民的組織化。1947年日本就制定了農協法,然後成立日本農協,包攬農民從搖籃到墳墓的一切事務。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農協已經發展成可以影響國家政治走向的「壓力團體」,為農民爭取了很多優惠政策,日本農業也在這一組織的作用下,成為「小農」實現現代化的典範。

但是這兩條道路都不適合中國的國情,西方大農耕種著幾千上萬甚至幾萬畝土地,實力雄厚,有條件參加各類專業合作組織,而中國是小農戶經營,一家耕種著十來畝土地,需要從事土地之外的兼業才能發展,如參加眾多的農業專業組織,代價太大,影響兼業,不划算。由於政治制度、歷史背景、發展階段等方面的差異,東亞的農協道路目前在我國也難以走通。因此,中國必須立足國情,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織農民步入現代化的第三條道路,即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大力培育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組織體系,帶領農民實現農業現代化。當下被邊緣化了的供銷合作社就是這樣一個組織架構,具有這樣的功能。幾乎與共和國同時成長的供銷合作社,計劃經濟時代在農村曾經一統天下,只是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沒能與時俱進,才開始萎縮凋零。就供銷合作社的功能看,它不是政府的政府,不是市場的市場,不是社會的社會。它戴著政府的「紅帽子」,可以代替政府實施有關農村政策;它可代替市場,構建一個覆蓋全國、通達世界的市場體系,有些產品獨家經營;它可以代替社會組織,幫助農民互助合作並實現與政府、與市場的合作。

變革組織鏈,就是徹底變革供銷合作社的「異化現象」,恢復其引領農民合作的本質屬性,充分發揮其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功能優勢。這是2.3億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有機銜接的關鍵點,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頭戲,也是市場經濟背景下農村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大文章。農村集體經濟有縱橫兩條線,即以村鎮為單位的社區型橫向系統和以鄉鎮、縣區、市、省、國家為單位的層級型縱向系統,中央設立縱向系統的集體經濟組織的初衷就在於能讓其利用自身的市場、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帶起橫向系統的集體經濟組織和千家萬戶的小農戶。計劃經濟背景下供銷合作社這一作用的發揮比較充分,市場經濟背景下,則需要重塑理念、創新思維,抓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契機,積極投身經營制度改革,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市場、資金、人才等優勢,下沉到村到戶,與各類經濟主體合作,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鄉村基層組織合作,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戶與集體共同步入農業現代化的新途徑。

變革知識鏈。這是一個知識爆炸、技術爆炸、信息爆炸的時代。自給自足背景下的傳統農民只要掌握種植養殖方面的知識,即可當好農民,而今天的農民,只懂種養技術,遠遠不能適應農業已經成為一種產業的現代農業需要,他們必須具備多方面綜合知識。「士農工商」是傳統的社會職業分類,現代農民必須做到四種職業全能。但是統計數據顯示,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初中文化程度佔農村勞動力70%以上,而且隨著農民外出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務農勞動力整體素質還在不斷下降。農村留守勞力主要以「3899部隊」(婦女、老人) 為主,因而,農業要走向現代化必須全面提高新型農民的綜合素質。正所謂「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00後不知種地」,而人類社會的文化傳承已經由前喻時代、並喻時代轉化為後喻時代,回家問問兒子、問問孫子的事情經常發生。因此,「大雲移物智」時代背景下的現代農民,必須掌握現代化水平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全息知識。首先要充當「士」的角色,了解領導層需要掌握的一系列農村改革政策。其次要充當「工」的角色,一是農產品加工業知識,農民不僅要了解初級農產品加工銷售的知識,還要掌握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增加產品附加值方面的知識;二是指務工方面的知識,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 中國農民還需要兼業才能發展,外出務工的農民扮演農民和市民雙重角色,農民需要掌握如何當好農民和市民的相關知識。再者,還要充當「商」的角色。「商」指的是服務業、農產品貿易等方面的知識, 即農民需要具備農產品商業化方面的知識,包括產品的競爭力、銷售的渠道平臺、銷售的模式等信息,懂得如何經營管理,具有農產品品牌營銷的意識。此外,還要改變傳統線下銷售渠道的觀念,單靠傳統的線下銷售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農民需要結合線上線下銷售,想方設法擠進農業產業鏈後續環節,進而提高農業產業附加值。總之,農業產業化背景下的現代農民,變革傳統的知識鏈,充分發揮勞動力要素的主觀能動性是他們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依託,也是提高農業勞動力對農業增產增效貢獻率的根本途徑。

變革價值鏈。實現產業變革的最後關鍵點在於變革價值鏈。農業產業價值鏈是指其在整體系統中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上下遊主體構成的增值鏈,這包括農產品生產者驅動、農產品消費者驅動、農產品協調組織推動的價值鏈板塊及其一體化的價值鏈集成等多種形式。農業產業價值鏈從構成上看包括三個維度:基本鏈、輔助鏈、可拓展鏈。基本鏈指從種子研發到銷售整個農業生產環節的價值總和,輔助鏈是指輔助各個農業生產環節而形成的配套產品或服務的價值總和,可拓展鏈指在基本生產環節和配套生產環節之外的、影響農業生產的其他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價值總和。從價值鏈內涵上看,價值鏈變革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提升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價值,即農業產業價值鏈要在縱向延伸、橫向拓寬、厚度加深的各個鏈環上發力, 重點關注農產品加工環節。農產品加工處於農業產業鏈的中遊,起著承前啟後作用,其產業附加值增值空間巨大,增值保值效益較高。另一方面,要在區域範圍內培植價值鏈鏈主,下大功夫提升鏈主對整條產業鏈把握、整合、調控的能力。價值鏈鏈主的培育要整合農業一二三產業,把握產業轉型方向,以帶動產業鏈各環節提升價值。農業價值鏈的變革應「以低端傳統產業對接高端現代需求」為導向,開發市場潛力,適應現代消費,提升農產品價值。今天,人類的物質幸福時代漸行漸遠,奢侈消費追求悄然淡化,健康消費理念正在成勢。

有關研究認為人類的財富積累已經進入第五階段,前四階段分別為土地、機器、金融、教育,第五階段是康養,消費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已成為社會的普遍追求,這一現象為農產品增值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從生產環節看,按照高端消費者需求養殖一萬元一頭的土豬、五千元一頭的山羊、五百元一隻的土雞、五元錢一個的雞蛋,種出50元一斤的大米、白面,30元一斤的蔬菜水果是不難做到的。從加工環節看,創意設計、深度研發、精準料理,讓產品適應人們不斷變化的消費胃口。如方便麵的開發,已經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味變成數十種味道,年銷量幾百億碗的勢頭經久不衰。從服務環節看,應瞄準從大眾型、分眾型、小眾型到個性化的不同層面,做細做精;充分利用線上線下雙軌運行的市場形態,做足做活;深度開發品牌效應、規模效應、集群效應,做實做透;大力發掘物質豐裕時代的消費潛能,組織集團消費、合作消費,引導時尚消費、前衛消費,培養潛在消費、健康消費。總之,通過價值鏈的變革,旨在引領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從而反作用於農業產業鏈生態的系統變革,全面推進農業的高質高效發展。

作者劉奇,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特聘編委。主要著作:《劉奇文叢六卷》《中國三農危與機》《貧困不是窮人的錯》《大國三農清華八講》《鄉村振興:三農走進新時代》等十餘部。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20年第22期,原題為《產業變革:農業的新挑戰》

圖片取自網絡

=====中國智庫 China Think Tank=====

感謝關注和傳播「中國智庫」微信公眾號,我們會努力提供有價值的回報。

《中國智庫》《中國發展觀察》均為中國發展出版社旗下的連續出版物。

《中國智庫》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具有雜誌特點和思想庫色彩的智庫論叢。旨在讓決策者更多地了解民間聲音,讓決策內容和過程更多地為民眾理解和認可,在政府與理論界和民眾之間搭建橋梁。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具有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

原標題:《智庫觀察|農業高質高效發展需推動「六條鏈」的變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毛球科技王明鎏:推動區塊鏈產業變革
    毛球智創中心,集區塊鏈技術服務與研發、文創開發與電子競技、高校聯盟培訓及產業資源支持四大配套服務體系於一體,打造專注服務生態級區塊鏈產業與文創產業的全新平臺。 廣納人才毛球科技集團成立時間雖然不長,卻有著如此傲人的成就,高速發展的背後,與毛球科技集團的人才儲備密不可分。
  • 【關注】「三鏈同構」促發展 正陽花生強起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牽手花生大縣正陽共同破解產業發展難題
    2月1日,河南日報四版發表文章2月1日,河南日報四版發表文章:「三鏈同構」促發展 正陽花生強起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牽手花生大縣正陽共同破解產業發展難題。全國第一,花生產量全國第一,但本土花生加工企業少、小、弱,產品附加值低,原料優勢未能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
  • 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成立
    12月13日,在科學技術部農村科技司和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的指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主辦,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42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京共同發起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
  • 建「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的新載體和新樣板——藍迪國際智庫調研...
    6月29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 「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主席、藍迪國際智庫委員會主席趙白鴿博士在臨川區常委副區長帥蓉暉、撫州市農業局副調研員邱建斌的陪同下赴撫州民生農業科技集團進行實地調研。
  • 四川如何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 10家智庫機構這樣看
    本期《川觀智庫》邀請省內外10家智庫機構為四川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建言獻策。,具有擴大內需的市場腹地、協同開放的區位優勢、成鏈集群的產業基礎,有責任有條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融入新發展格局,必然涉及一系列深層次變革。下一步四川應在深化經濟領域重點改革上下功夫。
  • 博雅財經 智庫 2020第二屆中國金融創新與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成功...
    金融創新要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從打樣板、立標杆到落地實施,全面提升金融支持農業的能力和水平,發揮金融助推現代農業發展的積極作用。何毅院長指出,國家政策紅利大力支持中國農業全面升級,農業企業應積極融入國家戰略;數字農業、訂單農業、農業產業金融創新是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的三大趨勢;未來,農業產業的數字資產將會越來越具有價值,通過規劃、技術、金融、政策、培訓、銷售等舉措,可推動農業基礎資產完成資產價值轉換,形成品牌資產、數據資產、金融資產,最終實現農業資產價值增長與變現。
  • 特色作物《農業農村部:貧困地區茶葉、黑木耳、香菇綠色高質高效...
    為推進貧困地區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健康發展,加強生產技術指導,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組織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農業農村部茶葉、蔬菜專家指導組有關專家制定了《貧困地區茶葉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貧困地區黑木耳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貧困地區香菇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於近日在農業農村部網站公布。
  • 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成立—新聞—科學網
    42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京共同發起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以下簡稱「智庫聯盟」)。 據悉,智庫聯盟是以服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宗旨,以研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為主題,由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相關農業科技戰略研究機構共同發起組建的非法人學術組織。
  • 示範推廣機插側深施肥技術 促進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發展
    示範推廣機插側深施肥技術 促進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發展 來源: 如東縣洋口鎮農業農村和社會事業局農業服務科 陸森林 發布時間:2020-11-15 字體:[ 大 中 小 ] 11月12日,如東縣作物栽培指導站石佑華一行5人深入位于洋口鎮的如東溢香園家庭農場指導秋收秋種生產
  • 42家機構聯合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黃垚)13日,中國農業大學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等42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京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將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戰略研究支持。「近年來,特別是疫情以來,多家科研機構對糧食生產、農產品銷售等進行了科學分析和研判,及時提出對策建議,充分體現了智庫的作用。」
  • 推進新型智庫建設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河北中心智庫2019—2020...
    2018年,河北中心智庫在CTTI發布的全國綜合型研究智庫測評中名列第六,在全國地方社科院系統中名列第二,實現了歷史性突破。2019年,我院提交的「深化科研體制改革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河北中心智庫高質高效建設案例報告」入選「2019年度CTTI智庫最佳實踐案例」,標誌著智庫建設躍上新臺階。
  • 足跡| 《中國發展觀察》2020年總目錄(更新版)
    原創 中國發展觀察 中國發展觀察促進鄉村產業健康發展(3-4·14)姜長雲 做好「健全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文章(3-4·18)聚焦新冠疫情影響國研智庫研究部項目組 新冠疫情下的危與機:背景、影響與建議(3-4·22)彭建國 疫情之下中國經濟走勢與企業發展對策(3-4·30)劉長傑
  • 加快推動先進位造業集群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推動先進位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這為新時期推動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製造強國建設指明了新的方向、指出了新的路徑。
  • 破題十四五數位化創新金融模式火鏈科技深耕區塊鏈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論壇圍繞「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和金融秩序的再定義:博弈與對策」主題,探討新冠肺炎疫情後,世界經濟和金融秩序的變革和未來。火鏈科技CEO袁煜明受邀出席論壇並參與以「數字經濟的發展新浪潮與金融科技監管的挑戰、趨勢」為主題的對話,與官產學研各界專家展開了深入探討。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加速了全球經濟的數位化趨勢。
  • 以創新融合譜寫綠色發展新篇章 鐘山農業創新發展聯盟正式成立
    據悉,該聯盟由玄武區域內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及科技創新服務企業、金融機構等組成,是覆蓋農業科技創新產業鏈,整合國內領先優勢資源,開展農科產業協同創新的合作組織。該合作組織既是農業聯盟、產業聯盟、企業聯盟,也是招商、推廣、促進的聯盟,更是對口支援的運作平臺,將實現農業政產學研金的精準對接,推動區域農業創新高水平融合、高質量發展,對於打造國內國際農業創新高地有重要意義。
  • 範式變革與規律湧現: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
    儘管諸多領域已在蓬勃發展,但就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進程而言,目前可能依然處於「用盡存量知識」和「發覺異常問題」的階段,史詩級的突破還在孕育之中。二是生物世紀揭開帷幕。從經典力學到相對論、量子理論,工業革命以來的整個科學史幾乎可以被認為是物理學史。不過,今天不少物理學家開始認為,世界正在進入「生物學世紀」。未來,定量、分析、預測這樣的方法論將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三是範式變革悄然醞釀。
  • 【奮進2021】蕉嶺:堅定不移推動鄉村振興
    蕉嶺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提出,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圍繞這一目標要求,與會人員表示,要科學謀劃、主動作為、穩步推進,全力促進鄉村宜居宜業、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生態宜居是關鍵,產業興旺是基礎。新鋪鎮表示,將依託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深入開展圩鎮環境整治,加快建設精美農村,推進鄉村振興。
  • 智庫專家談振興丨黑龍江: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導 系列報導《智庫專家談振興》,來聽專家對龍江「十四五」規劃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徑分析。記者呂吉陽: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心智庫專家、東北農業大學副教授楊輝。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推動黑龍江農業現代化建設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心智庫專家、東北農業大學副教授楊輝:第一個是農業的基礎設施在一定範圍內還相對薄弱,這裡主要包括節水灌溉的設施,農村電商,還有我們縣域範圍內的冷鏈物流、倉儲的設施,這些亟待加強。
  • 觀點丨鍾真 林楓 王麗芳:山東蘭陵 多舉措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
    鍾真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林楓 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農業農村局王麗芳 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白彥鎮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蘭陵縣大力推動農產品基地建設,引導和支持出口企業和農戶按照國際市場標準建設出口生產基地,實行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為農產品出口創新平臺服務。同時,先後舉辦七屆蔬菜產業博覽會,搭建起與國內外交流合作的橋梁。蘭陵縣以此為契機,加強與金融機構、涉農企業、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建立長期共贏的夥伴關係,鞏固和擴大菜博會成果,為推動當地現代農業向更高水平發展提供了載體和平臺。
  • 大安:做優效益農業 做強高端工業 做活商貿物流
    答案是加快推進效益農業、高端工業、商貿物流業,推動經濟發展穩中有進、進中提質。   特色帶動,做優高效農業。作為農業大縣的大安市,以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定準產業路徑,抓好帶動引領,提升規模效益——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規劃了「六型」經濟,黏玉米、西甜瓜、白鵝、狐貉、笤帚加工、蔬菜脫水加工等18個重點特色種、養、加產業開花結果、吐金生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