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巖行業全靠熬?被誤解安全性差、門檻高是主因

2020-12-13 廣州日報

今年5月,已有近20年攀巖經驗的茂哥辭職在一個商場投資130多萬元,建起近16米高的攀巖壁,希望商場人流帶動攀巖的生意。「幾個月來,周末還稍有點人氣,周一至五,我都在店裡閒坐。」這個場子要守多久,茂哥心裡沒數。「廣州的攀巖行業全靠熬。」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對廣州攀巖市場進行獨家調查走訪時被告知,大多數巖館生存艱難,難以為繼,有的巖館經營者甚至只能「打工養館」,為的是情懷和熱愛。「攀巖無法被普遍接受,與它一直被認為是娛樂體驗項目而不是競技運動項目有關。」 廣東省攀巖協會秘書長王兵說,但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大眾對於攀巖的安全性存有誤解,「我們希望通過促進從業者、廣大愛好者與政府相關部門的交流互動,積極宣傳和推廣,為大眾提供更多參與攀巖運動的體驗活動,讓更多人正確認知攀巖運動,使攀巖運動能更良好地發展。」

攀巖行業發展時機已到

陳志文「一入攀巖深似海」,20多年來無法「掙脫」攀巖的魅力,從1999年就開始推廣攀巖。作為資深攀巖教練的他,曾經為國家隊培養輸送了多名廣東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如今,他依然懷著愛才惜才之心,以攀巖教練的身份繼續挖掘廣東的好苗子:「這一行很苦,不是賺錢的活。」

據王兵介紹,20世紀80年代,攀巖作為一項運動進入中國市場,但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是其未能進入競技體育項目,推廣困難。20世紀90年代,一批攀巖愛好者出現,其中一部分留了下來,進入市場。廣州的攀巖行業從陳志文活躍於圈內的1999年左右開始起步。一開始,巖壁只被作為小區會所或商場的特色配套設施,後來慢慢出現一兩間由巖友開辦的攀巖館。

近幾年,攀巖被發展為競技項目,進入全運會、亞運會、奧運會等大型綜合體育運動會,獲得了無論是政府還是大眾更多的關注度,巖友們認為行業發展時機已到,已開始積極考慮開設攀巖館。「廣東省體育局今年已經開始成立專業隊,並開始重視青少年隊員梯隊建設了。」王兵告訴記者:「項目運動的發展一定要跟競技體育掛鈎,如果靠自然發展,步伐太慢。」

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東有近30家攀巖館,其中廣州有近10間。「這個數量還是太少了。」 陳志文說,相比北京和上海,廣州的數量還比較少。一個城市有多少攀巖館就算行業比較成熟?他舉了個例子,日本的攀巖行業發展較快,目前單東京市區就已有80個巖館。國內發展較好的北京、上海,均有30家以上的巖館,且近兩年以每年10家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巖館面臨「粥少僧少」的現狀

儘管只有近10間攀巖館,也並沒有出現「粥多僧少」的現象。「每家巖館都在熬。」 Unfollow負責人靜文教練告訴記者:「我們都在打工養巖館」。茂哥也表示看來明年還得繼續打工,才能把巖館維持下去:「上周我發了200份免費攀爬券,結果一個人也沒來。」在佛山經營巖館的波哥一副見慣不怪的表情:「我在佛山的一家報紙上登了體驗券,報紙發行量7萬多,最後到館體驗的就3個人。」

參與者少是所有巖館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記者觀察到,在凱樂石會員攀巖館,一下午只有2名會員前來攀爬;周二傍晚17:00至21:00,茂哥的巖館只來了一名體驗者。茂哥說:「非周末幾乎沒有一個人來就是常態。」 王者攀巖俱樂部負責人歐星朋教練告訴記者,目前巖館在非周末早上基本不營業,下午2:00營業至晚上10:00。

巖友坤侖認為,很少人願意參與,跟初入攀巖的體驗感比較差有關:「大部分人第一次沒辦法上頂,無法獲得滿足感,這會讓本來有點興趣的人卻步。就算能克服這個失落感,繼續攀爬,會發現自己的進步非常緩慢,而且總是會面臨瓶頸期,一個瓶頸期甚至長達兩三年,很容易就會放棄。只有很少一部分新手有一定的天賦,能較快有大的進步。」王兵說,100人體驗攀巖,其中有1%願意繼續下去就非常不錯,後續流失更大,堅持了2、3年後仍願意玩的不到10%。

「我做了10年,到現在也只有20個會員。」波哥曾經做過很多嘗試,如今為了生存下去,他不得不把經營轉向快餐式消費模式,在佛山的商場建巖壁,招攬體驗者,5分鐘費用30元,周末能吸引不少商場的客流,「他們都不是為了攀巖而來,就是周末前來消遣,順便體驗。」儘管這跟面向愛好者的攀巖路線區別有點大,但波哥認為要先生存,才能發展。事實上,他在佛山三個商場都進行嘗試,目前只有其中一個活了下來。

行業難以複製「會籍銷售+私教」模式

「必須把攀巖當作生意,複製好的模式。」波哥如此堅持。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攀巖行業還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許多巖館的經營者都認同諸如健身行業的「會籍銷售+私教」模式雖更市場化,但這種模式在攀巖行業很難沿用。坤侖告訴記者,自己在這個圈子裡「混」了多年,從來沒有付過「私教費」:「大多數巖友、從業者都是愛好者,互相認同攀巖的理念,互相溝通、指導,從來沒有『要想我教你必須付錢』的說法。」

資深巖友林澤創認為,請教練上體驗課是最好的入門方式,最起碼教練會傳授系統的安全課程,以降低攀爬風險,獲得更好體驗,但大多數巖館都不會硬性推銷,而是由消費者自己決定:「每個人的感興趣程度、目的不同,參與的模式當然因人而異。」

凱樂石會員攀巖館館長陳俊義所學專業就是攀巖,本身也是攀巖教練,他發現相比以往,今年願意請教練教攀巖的消費者慢慢增多:「可能他們在接觸後發現攀巖確實有技術含量,有許多技巧需要學習。」他正在逐步整理形成自己的系統課程。但他自稱「很佛系」,不願意向會員推銷:「如果足夠熱愛,隨時可以交流,如果確實需要指導,我們也提供服務,但不會設立所謂的運營目標,不會借用健身房的運營模式。」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數巖館的價格為68—80元/次不等,年卡在3000元左右。陳俊義說:「這個價格比健身房的還低。」單價不高、人流量少,不推廣私教,巖館經營必然存在困難。歐星朋笑稱巖館不如健身房還在於其用於建設標準巖壁、攀巖設施器材的啟動資金較大、折舊率高,而且每年需要進行較多的器材、攀巖支點及定線的技術服務購買投入,但一旦退場,這些投入就會打水漂:「而健身房的器械轉手賣掉還能回收一些資金。」

擔憂安全性影響大眾參與攀巖項目

大多數從業者認為,最關鍵的是解決普及教育和推廣問題。「體教融合是攀巖項目的發展趨勢。」王兵說,目前專業運動員的保障和學習已經進行了很好的融合,要解決的是群眾參與性問題,「首先要讓大眾願意接受,參與體驗。」他認為,影響大眾參與的原因還是認知問題:「大多數外行對攀巖的印象是危險性大、門檻高。」

近年,攀爬巖壁出現的安全事故引發社會關注,「攀巖=冒險」的印象深入人心,攀巖界卻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在野外或在人工巖壁,只要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規範,攀巖的風險其實是可預測的。」林澤創強調,在抱石館,高達40釐米的海綿墊形成保護,只要攀巖者不做不規範的動作,按照要求正確跳落,不存在危險。

白玲解釋稱,攀巖屬於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管理,有相當高要求的行業標準和人員上崗要求,在國家職業資格裡,也有攀巖的專項考核認證,從培訓師、考證員,到初級攀巖指導員、中級攀巖指導員的培訓體系早已成熟。另外,場地經營需獲得屬地管理單位頒發的經營許可證,必須強制性購買場地責任險,日常比賽、培訓、活動的開展都要按要求購買包含攀巖內容的保險。記者在採訪現場就看到牆壁上張貼著《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許可證》。「凡是工作人員,沒有獲得相關資格證書的,正規的攀巖館都不會允許他上崗。」王兵說,攀巖有一套非常規範的操作流程,比如系扣安全扣有嚴謹的要求,只要遵循操作流程,攀巖項目是安全的,「大多數安全事故發生是操作不規範和忽視安全流程導致的。」他建議消費者到巖館體驗前,一定要確認場地有《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許可證》,工作人員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方可進行體驗。

業內人士透露,市場上確實存在場地、硬體、軟體不規範的行為:「比如沒有經過審批,就隨意在商場、小區搭建巖壁,從業人員不專業,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了解規範。」他曾親眼看到一個不專業的工作人員幫顧客扣安全扣時,只扣了一半也不自知;還有的更可怕,不使用安全扣,讓工作人員用手直接拉繩,理由竟是參與者大多數是孩子,體重比較輕,只要工作人員力氣夠大就可以。

茂哥認為,有的問題責任還在於遊客本身:「比如在商場內的巖壁,我們多處標明沒有教練不允許攀爬,紅線範圍內不許站立,但總是有路過的家長和孩子視而不見,無視教練的勸阻,非要嘗試。」

行業逐漸形成合力,探索發展新路

除此之外,攀巖相關器材的安全性也很關鍵。「我們建議攀爬者要選用有認證的器材,並在使用期間注意管理和保養,遵從使用規則。」白玲介紹稱,規範的器材商都會取得UIAA或者CE的認證,國產的器材也有GB認證。從事攀巖裝備工作的林澤創解釋道,攀巖裝備的行業統一度很高,只要認準認證購買合格的裝備,就沒有問題。但他強調,操作規範最為重要:「沒有遇到事故很可能不是因為操作正確,而是認證標準高的器材容錯能力很強大。」

大眾認為攀巖「門檻高」,一是能力門檻高,二是消費成本高。「大眾認為攀巖入門就需要很強的上肢力量,事實上並非如此。」林澤創說,作為初學階段,對身體能力的要求並沒有想像高,只要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就可以嘗試。另一方面,白玲稱,消費成本方面,比起其他項目的專業設備,攀巖頗為「親民」:「攀巖主要是需要在特定場地,包括自然巖壁,成本不高。」而裝備方面,雖然一條繩子價格在1000元以上,一個鎖扣100元左右,但一套裝備也不過數千元,而且可以使用時間長達5年至10年。「我攀巖這麼多年,除了一開始一次性投入了5000元,現在就買鞋子投入多,但鞋子價格豐儉由人,最便宜的兩三百元也可以買到。」林澤創說,除了「骨灰級」的裝備黨,玩攀巖根本就不是「燒錢」的運動。

「安全性有保障,能力門檻、消費門檻不高,只要解決大眾認知問題,進一步規範行業,攀巖的潛力可期。」王兵說,目前攀巖項目已在廣東省運會正式立項為競技體育項目,廣東省攀巖協會也成立了,各地市的攀巖協會相繼成立,為攀巖愛好者、從業者與政府相關部門提供交流和溝通的平臺,大家積極建言獻策,為行業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建議。行業內逐漸形成合力,通過政府的積極投入和政策的引導,眾多愛好者和從業者的宣傳,以及各種體驗推廣活動的開展,共同推動行業發展。

策劃/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趙亦平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林琳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莫偉濃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莫偉濃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

相關焦點

  • 攀巖,想「出圈」不容易
    但是在不少巖館老闆和從業者眼中,經營攀巖行業卻仍然要靠「熬」。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對廣州攀巖市場進行獨家調查走訪時被告知,大多數巖館生存艱難,有的巖館經營者甚至只能「打工養館」,為的是情懷和熱愛。「攀巖無法被普遍接受,與它一直被認為是娛樂體驗項目而不是競技運動項目有關。」
  • 大家對攀巖最常見的誤解是什麼?攀巖=玩命?
    攀巖被全世界的攀巖愛好者們追捧,更是被列入了奧運會比賽項目。但對於攀巖,許多人還是有誤解,比如: 玩攀巖=玩命 這是人們對攀巖最深也是最普遍的誤解,只要一提起攀巖,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玩命極限挑戰,其實攀巖是一項安全的運動。 你以為的攀巖是這樣的:
  • 攀巖,沖天去也要接地氣
    翁家銀認為,如滑板、扁帶等,進高校後迅速被推廣,但是如果要真正普及起來,還是要回到最基礎的環節——中小學:「就像扁帶,2017年立項後至今已經舉行了三屆錦標賽,但光靠高校,進不到中小學,難以真正發展。」  攀巖進入中小學具有可行性嗎?
  • 寧波哪裡可以攀巖?這個地方的攀巖建在垂直的崖壁上,太嚇人了
    攀巖作為一種高危的戶外運動,普通大眾接觸的很少,誤解也很多。去年上映的《攀登者》和《徒手攀巖》讓許多人重新認識了什麼才叫攀巖,它不僅僅需要無比的勇氣,更需要強健的體魄和堅定的意志。近年來市內攀巖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是真正的懸崖攀巖卻少之又少,那麼我們普通人就沒辦法接觸真正的戶外攀巖了嗎?其實在寧波本地就有一個很好的戶外攀巖基地,攀登路線全程都在近乎垂直的懸崖上,並且橫穿瀑布,那種視覺上的絕對震撼真的超刺激!
  • 攀巖的場地與種類
    二戰結束前後,英國登山協會成立,為了提高攀登器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制訂形成了一套嚴格的國際標準,即UIAA(國際山嶽聯盟),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器材都會有UIAA認證標識,也可以說有了UIAA標識的器材就是安全器材。
  • 攀巖,不止於奧運
    在攀登向上的過程中,只靠一根繩索來保證自己的安全,這種看似大膽的行為,實際上是操作性極強的運動。從2016年官宣「入奧」至今,幾年時間裡,作為小眾極限項目的攀巖在國吸引了越來越多愛好者的參與。一項年輕的賽事從奧運會出發,攀巖作為一項體育產業,在國內的發展也越來越普及。
  • 營養師不被公眾廣泛認可 門檻低認證亂信用差成主因
    然而,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這個看似耀眼的鑽石,其實並不被公眾廣泛認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於認證亂、門檻低、監管差,導致信譽度低。   「大健康」概念的升溫,帶動了大健康產業的提速,也吸引了相關產業鏈和利益鏈的驅動,營養師這個行業也順理成章地加入到大健康產業大軍中,成為人們眼中「鑽石級」的職業。
  • 兒童攀巖牆多少錢,有哪些要求
    攀巖運動往往在戶外進行,挑選有山地懸崖的場地做好安全措施,但如今運動已經進入城市,並且變成了固定的遊戲項目,攀巖對迎接挑戰是一種磨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那麼兒童攀巖牆多少錢也成了商家詢問的話題。普通蹦床第一,人工攀巖項目攀巖早已經脫離了自然的束縛,變成了一種人工項目,許多極限挑戰者把城市的基礎設施變成了運動開展的地方,許多兒童淘氣堡也借著這股風潮,開始把運動引入到室內進行
  • 乘上奧運的東風,中國攀巖運動能夠一覽眾山小嗎?
    近年來,隨著整體經濟水平和國民健身意識的提升,諸多娛樂性頗高的小眾運動成為人們的健身首選,而攀巖被認為是與健身環節相關聯的一項運動,也擁有著越來越多的忠實用戶。然而,與一同進入奧運家庭的夥伴們相比,攀巖運動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一直處於匍匐前行的狀態。在正式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之後,國內的攀巖熱潮會在何時到來呢?攀巖運動究竟是什麼?
  • 攀巖的好處 學會這些技巧攀巖更容易
    攀巖是從登山運動中衍生出來的競技運動項目,富有很強的技巧性、冒險性,是極限運動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在世界上十分流行。那麼攀巖有什麼好處呢?注意哪些事項呢?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描述一下攀巖的好處。攀巖的好處1、自信心面對比自己身高還高至少3、4倍的巖場,仍毅然中的困難,心性自然要比常人自重與自信更好。2、進取心當自己靠著攀登繩承受體重、「掛」在高高的巖壁或巖塔上時,是放棄、還是繼續堅持?已經不只是勇氣可形容,還有意志力、榮譽感,及自我超越的決心。
  • 棉花糖寒假童子軍|項目介紹:攀巖牆
    國際教育研機構已經證實,攀巖對於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外大多數中小學校,都已將兒童攀巖納入體育課程。這裡的「攀巖」,出於安全性的考慮,與需要專業訓練的野外飛簷走壁區分開,而是用一面幾米高、充滿腳墊的「攀巖牆」替代,更適合於青少年兒童。專業的攀巖技巧等訓練方式,適用於7歲以上的兒童。
  • IT行業哪個崗位門檻低?哪個崗位薪資最高?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因IT行業薪資高等因素,吸引了一大波年輕人入行,儘管IT行業工作壓力大、學習壓力大、競爭壓力大,但從行業前景來和薪酬待遇看,相比其他行業具有很大的優勢。因此還是會有很多年輕人想要趁年輕挑戰一下自己,想要入行或轉行進IT行業,但在選擇崗位的時候,都會面臨一個難題:IT行業哪個崗位門檻低?哪個崗位薪資最高呢?如果要說哪個薪資高,一定是非JAVA莫屬,我們就來看看為什麼。
  • 上海攀巖力量大集結,市第七屆攀巖技能大賽舉行
    2020年上海市第七屆攀巖技能大賽於9月8日在長風大巖悅動攀巖場舉辦,該項賽事由上海市體育局規劃產業(法規)處、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執法總隊一支隊、上海市體育行業職業技能鑑定站指導、上海市登山戶外運動協會主辦、大牆(上海)體育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全市18家經營性攀巖場館,68位攀巖指導員參加比賽。
  • 不斷完善攀巖核心裝備 推動戶外運動行業發展
    攀巖作為一種與自然環境地貌緊密聯繫的體育運動項目,是推動體育旅遊這一新領域前沿發展的重要力量,攀巖旅遊也已成為相關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攀巖入奧之後,國內攀巖旅遊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陽朔作為全球攀巖聖地的一顆「明珠」,它的發展歷程有著非凡的代表性。
  • 【行業觀察】臺灣專利工程師有行無市:業界門檻偏高
    專利戰已成跨國科技企業競爭的主戰場之一,成功的專利布局將讓企業在市場上無往不利,專利師已成新一波搶手人才。不過,自97年專利師證照考試開辦以來,報考人數卻有逐年遞減之勢。對於這個現象,業界認為,主因考試門檻過高、考科太難又與實務脫鉤所致。司掌專利師登記業務的智慧財產局專利一組組長廖承威認為,專利師應考人數逐年減少可能與題目設計有關。
  • 攀巖,峭壁上玩「藝術體操」
    一、項目簡介1987年國際攀登委員會批准人工巖壁上的攀巖比賽為國際正式比賽,並於當年在法國舉辦了人工巖壁上的首屆攀巖比賽。1992年國際登聯向國際奧委會申請把攀巖列入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1993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攀巖為奧運會項目。在亞洲,1991年1月「亞洲攀登比賽委員會」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這標誌著亞洲的攀巖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酒店保潔員待遇差,素質低是主因
    酒店保潔員待遇差,素質低是主因文化與旅遊部11月15日下令上海、北京、福建、江西、貴州等5省市調查處理。綜合媒體11月16日消息,上海市旅遊局正在核實調查,對證據確鑿的涉事酒店,將積極協調各相關執法部門予以嚴處。
  • 「巖之舞」——攀巖攀出新生活(組圖)
    合影 「這個攀巖真刺激,我的手都麻了,真鍛鍊體力。」剛從18米巖壁上下來的武思佳邊抖著手邊說。1月7日下午,河北新聞網河馬社區在石家莊電視塔一樓巖之舞攀巖館舉行了一場刺激的攀巖活動。前來報名參加活動的網友有18名,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年齡也不相同,但都對攀巖充滿興趣,他們是第一次體驗這項運動。在正式攀爬之前,教練向大家講解了小巖壁攀爬的一些規則和技巧,每個網友都認真的看著教練每一個示範動作,並大膽實踐。可能因為是第一次,大家多少有點緊張,再加上對技巧掌握的不熟練,攀著攀著就從巖壁上掉了下來,但是他們臉上卻始終洋溢著笑容。
  • 為什麼像Alex Honnold這樣的攀巖高手們都是吃素的?
    無保護攀巖和定點跳傘大神史蒂芬妮(Steph Davis)吃全素,她非常喜歡狗,當她還跟在世時的迪恩(Dean Potter)一起時,兩人與心愛的狗狗形影不離。她主張:「沒有生命該被虐待,我們不該將生物置於不正常環境和殘忍境地之中。」
  • 傳醫生孩子發燒靠熬 醫生:精神不好要儘快就醫
    文章稱「醫生的孩子發燒基本靠『熬』」,不吃退燒藥,甚至拿風扇對著脫光的孩子猛吹。昨日,東南快報(微博)記者採訪了我省三家醫院的幾名自家也有孩子的兒科醫生,他們都表示,這樣的方法不能隨便用,孩子發燒後是熬還是吃藥,不能全憑體溫,關鍵是看孩子精神狀態和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