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已有近20年攀巖經驗的茂哥辭職在一個商場投資130多萬元,建起近16米高的攀巖壁,希望商場人流帶動攀巖的生意。「幾個月來,周末還稍有點人氣,周一至五,我都在店裡閒坐。」這個場子要守多久,茂哥心裡沒數。「廣州的攀巖行業全靠熬。」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對廣州攀巖市場進行獨家調查走訪時被告知,大多數巖館生存艱難,難以為繼,有的巖館經營者甚至只能「打工養館」,為的是情懷和熱愛。「攀巖無法被普遍接受,與它一直被認為是娛樂體驗項目而不是競技運動項目有關。」 廣東省攀巖協會秘書長王兵說,但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大眾對於攀巖的安全性存有誤解,「我們希望通過促進從業者、廣大愛好者與政府相關部門的交流互動,積極宣傳和推廣,為大眾提供更多參與攀巖運動的體驗活動,讓更多人正確認知攀巖運動,使攀巖運動能更良好地發展。」
攀巖行業發展時機已到
陳志文「一入攀巖深似海」,20多年來無法「掙脫」攀巖的魅力,從1999年就開始推廣攀巖。作為資深攀巖教練的他,曾經為國家隊培養輸送了多名廣東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如今,他依然懷著愛才惜才之心,以攀巖教練的身份繼續挖掘廣東的好苗子:「這一行很苦,不是賺錢的活。」
據王兵介紹,20世紀80年代,攀巖作為一項運動進入中國市場,但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是其未能進入競技體育項目,推廣困難。20世紀90年代,一批攀巖愛好者出現,其中一部分留了下來,進入市場。廣州的攀巖行業從陳志文活躍於圈內的1999年左右開始起步。一開始,巖壁只被作為小區會所或商場的特色配套設施,後來慢慢出現一兩間由巖友開辦的攀巖館。
近幾年,攀巖被發展為競技項目,進入全運會、亞運會、奧運會等大型綜合體育運動會,獲得了無論是政府還是大眾更多的關注度,巖友們認為行業發展時機已到,已開始積極考慮開設攀巖館。「廣東省體育局今年已經開始成立專業隊,並開始重視青少年隊員梯隊建設了。」王兵告訴記者:「項目運動的發展一定要跟競技體育掛鈎,如果靠自然發展,步伐太慢。」
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東有近30家攀巖館,其中廣州有近10間。「這個數量還是太少了。」 陳志文說,相比北京和上海,廣州的數量還比較少。一個城市有多少攀巖館就算行業比較成熟?他舉了個例子,日本的攀巖行業發展較快,目前單東京市區就已有80個巖館。國內發展較好的北京、上海,均有30家以上的巖館,且近兩年以每年10家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巖館面臨「粥少僧少」的現狀
儘管只有近10間攀巖館,也並沒有出現「粥多僧少」的現象。「每家巖館都在熬。」 Unfollow負責人靜文教練告訴記者:「我們都在打工養巖館」。茂哥也表示看來明年還得繼續打工,才能把巖館維持下去:「上周我發了200份免費攀爬券,結果一個人也沒來。」在佛山經營巖館的波哥一副見慣不怪的表情:「我在佛山的一家報紙上登了體驗券,報紙發行量7萬多,最後到館體驗的就3個人。」
參與者少是所有巖館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記者觀察到,在凱樂石會員攀巖館,一下午只有2名會員前來攀爬;周二傍晚17:00至21:00,茂哥的巖館只來了一名體驗者。茂哥說:「非周末幾乎沒有一個人來就是常態。」 王者攀巖俱樂部負責人歐星朋教練告訴記者,目前巖館在非周末早上基本不營業,下午2:00營業至晚上10:00。
巖友坤侖認為,很少人願意參與,跟初入攀巖的體驗感比較差有關:「大部分人第一次沒辦法上頂,無法獲得滿足感,這會讓本來有點興趣的人卻步。就算能克服這個失落感,繼續攀爬,會發現自己的進步非常緩慢,而且總是會面臨瓶頸期,一個瓶頸期甚至長達兩三年,很容易就會放棄。只有很少一部分新手有一定的天賦,能較快有大的進步。」王兵說,100人體驗攀巖,其中有1%願意繼續下去就非常不錯,後續流失更大,堅持了2、3年後仍願意玩的不到10%。
「我做了10年,到現在也只有20個會員。」波哥曾經做過很多嘗試,如今為了生存下去,他不得不把經營轉向快餐式消費模式,在佛山的商場建巖壁,招攬體驗者,5分鐘費用30元,周末能吸引不少商場的客流,「他們都不是為了攀巖而來,就是周末前來消遣,順便體驗。」儘管這跟面向愛好者的攀巖路線區別有點大,但波哥認為要先生存,才能發展。事實上,他在佛山三個商場都進行嘗試,目前只有其中一個活了下來。
行業難以複製「會籍銷售+私教」模式
「必須把攀巖當作生意,複製好的模式。」波哥如此堅持。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攀巖行業還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許多巖館的經營者都認同諸如健身行業的「會籍銷售+私教」模式雖更市場化,但這種模式在攀巖行業很難沿用。坤侖告訴記者,自己在這個圈子裡「混」了多年,從來沒有付過「私教費」:「大多數巖友、從業者都是愛好者,互相認同攀巖的理念,互相溝通、指導,從來沒有『要想我教你必須付錢』的說法。」
資深巖友林澤創認為,請教練上體驗課是最好的入門方式,最起碼教練會傳授系統的安全課程,以降低攀爬風險,獲得更好體驗,但大多數巖館都不會硬性推銷,而是由消費者自己決定:「每個人的感興趣程度、目的不同,參與的模式當然因人而異。」
凱樂石會員攀巖館館長陳俊義所學專業就是攀巖,本身也是攀巖教練,他發現相比以往,今年願意請教練教攀巖的消費者慢慢增多:「可能他們在接觸後發現攀巖確實有技術含量,有許多技巧需要學習。」他正在逐步整理形成自己的系統課程。但他自稱「很佛系」,不願意向會員推銷:「如果足夠熱愛,隨時可以交流,如果確實需要指導,我們也提供服務,但不會設立所謂的運營目標,不會借用健身房的運營模式。」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數巖館的價格為68—80元/次不等,年卡在3000元左右。陳俊義說:「這個價格比健身房的還低。」單價不高、人流量少,不推廣私教,巖館經營必然存在困難。歐星朋笑稱巖館不如健身房還在於其用於建設標準巖壁、攀巖設施器材的啟動資金較大、折舊率高,而且每年需要進行較多的器材、攀巖支點及定線的技術服務購買投入,但一旦退場,這些投入就會打水漂:「而健身房的器械轉手賣掉還能回收一些資金。」
擔憂安全性影響大眾參與攀巖項目
大多數從業者認為,最關鍵的是解決普及教育和推廣問題。「體教融合是攀巖項目的發展趨勢。」王兵說,目前專業運動員的保障和學習已經進行了很好的融合,要解決的是群眾參與性問題,「首先要讓大眾願意接受,參與體驗。」他認為,影響大眾參與的原因還是認知問題:「大多數外行對攀巖的印象是危險性大、門檻高。」
近年,攀爬巖壁出現的安全事故引發社會關注,「攀巖=冒險」的印象深入人心,攀巖界卻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在野外或在人工巖壁,只要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規範,攀巖的風險其實是可預測的。」林澤創強調,在抱石館,高達40釐米的海綿墊形成保護,只要攀巖者不做不規範的動作,按照要求正確跳落,不存在危險。
白玲解釋稱,攀巖屬於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管理,有相當高要求的行業標準和人員上崗要求,在國家職業資格裡,也有攀巖的專項考核認證,從培訓師、考證員,到初級攀巖指導員、中級攀巖指導員的培訓體系早已成熟。另外,場地經營需獲得屬地管理單位頒發的經營許可證,必須強制性購買場地責任險,日常比賽、培訓、活動的開展都要按要求購買包含攀巖內容的保險。記者在採訪現場就看到牆壁上張貼著《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許可證》。「凡是工作人員,沒有獲得相關資格證書的,正規的攀巖館都不會允許他上崗。」王兵說,攀巖有一套非常規範的操作流程,比如系扣安全扣有嚴謹的要求,只要遵循操作流程,攀巖項目是安全的,「大多數安全事故發生是操作不規範和忽視安全流程導致的。」他建議消費者到巖館體驗前,一定要確認場地有《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許可證》,工作人員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方可進行體驗。
業內人士透露,市場上確實存在場地、硬體、軟體不規範的行為:「比如沒有經過審批,就隨意在商場、小區搭建巖壁,從業人員不專業,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了解規範。」他曾親眼看到一個不專業的工作人員幫顧客扣安全扣時,只扣了一半也不自知;還有的更可怕,不使用安全扣,讓工作人員用手直接拉繩,理由竟是參與者大多數是孩子,體重比較輕,只要工作人員力氣夠大就可以。
茂哥認為,有的問題責任還在於遊客本身:「比如在商場內的巖壁,我們多處標明沒有教練不允許攀爬,紅線範圍內不許站立,但總是有路過的家長和孩子視而不見,無視教練的勸阻,非要嘗試。」
行業逐漸形成合力,探索發展新路
除此之外,攀巖相關器材的安全性也很關鍵。「我們建議攀爬者要選用有認證的器材,並在使用期間注意管理和保養,遵從使用規則。」白玲介紹稱,規範的器材商都會取得UIAA或者CE的認證,國產的器材也有GB認證。從事攀巖裝備工作的林澤創解釋道,攀巖裝備的行業統一度很高,只要認準認證購買合格的裝備,就沒有問題。但他強調,操作規範最為重要:「沒有遇到事故很可能不是因為操作正確,而是認證標準高的器材容錯能力很強大。」
大眾認為攀巖「門檻高」,一是能力門檻高,二是消費成本高。「大眾認為攀巖入門就需要很強的上肢力量,事實上並非如此。」林澤創說,作為初學階段,對身體能力的要求並沒有想像高,只要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就可以嘗試。另一方面,白玲稱,消費成本方面,比起其他項目的專業設備,攀巖頗為「親民」:「攀巖主要是需要在特定場地,包括自然巖壁,成本不高。」而裝備方面,雖然一條繩子價格在1000元以上,一個鎖扣100元左右,但一套裝備也不過數千元,而且可以使用時間長達5年至10年。「我攀巖這麼多年,除了一開始一次性投入了5000元,現在就買鞋子投入多,但鞋子價格豐儉由人,最便宜的兩三百元也可以買到。」林澤創說,除了「骨灰級」的裝備黨,玩攀巖根本就不是「燒錢」的運動。
「安全性有保障,能力門檻、消費門檻不高,只要解決大眾認知問題,進一步規範行業,攀巖的潛力可期。」王兵說,目前攀巖項目已在廣東省運會正式立項為競技體育項目,廣東省攀巖協會也成立了,各地市的攀巖協會相繼成立,為攀巖愛好者、從業者與政府相關部門提供交流和溝通的平臺,大家積極建言獻策,為行業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建議。行業內逐漸形成合力,通過政府的積極投入和政策的引導,眾多愛好者和從業者的宣傳,以及各種體驗推廣活動的開展,共同推動行業發展。
策劃/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趙亦平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林琳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莫偉濃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莫偉濃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