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結構」?
在講解結構之前,請大家注意一個市場上常見的誤區一「結構」並非「密度」
通常市場上,藏友們時常掛在口邊的所謂的和田玉的「結構」。並不是指「珠寶玉石學」上所說的寶玉石的理化成分中的「密度」。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卻經常被玉友們所混淆。
不管是新疆和田軟玉,還是俄羅斯軟玉、青海軟玉,乃至韓國軟玉,在珠寶學上,都是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的多晶礦物集合體。它們的密度都是在2.9-3.1/cm3之間。僅就密度而言,不管是產地在何處的何種軟玉,一定都在這 個範圍之內,超出這個範圍,便不屬於軟玉的範疇。
換句話說,不同產地的軟玉,其「密度」是沒有太大的差異的,不存在「誰的密度高點,誰的密度低一一點」的說法。
但是「結構」則不同,兩塊不同的玉料,結構可以相去甚遠,甚至可以天差地別。
那麼所謂「結構」,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理解呢?其實很簡單,不管是玉石原料還是成品雕件,當藏友們對玉件進行觀察的時候,通常用肉眼或者在輔助光源的照射下,所能看到的玉件內部的顯微變晶顆粒狀的紋理,就是玉器業內人士俗稱的和田玉的「結構」。
通俗的說, 「結構」就是藏友們能用肉眼觀察到的,玉料內部的深深淺淺、斑斑駁駁的玉材的纖維交織狀紋理。
那麼玉件的「結構」,好壞應該如何區分呢?其實非常簡單,藏友們用肉眼觀察和田玉的結構時,所觀察到的紋理越小,則表示玉料內部結構越好,玉材質地也越佳:反之,則玉科結構越差,玉材質地也越次。
試想下,若觀察玉料內部結構時,和田玉的結構紋理小到肉眼幾乎無法看清楚,乃至幾乎看不見,那自然是玉料的質地極佳了。結構能達到這種程度的玉料,非常難得。這種情況,也就是業內人士常說的「燈打無結構」。
需要小心的是,在用輔助光源觀察玉件的內部結構時,有兩個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一「透光無結構」與「側光無結構」。兩者一字之差,但是所體現的內容細節卻是完全不同的,需要各位玉友,尤其是初學者千萬小心,務必加以區分,來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
輔助光源的用光方法,有兩種,使用輔助光源觀察玉件結構的方法
透光觀察法
側光觀察法
如圖所示,讓光源緊貼玉件表面,以90度角垂直玉件表面,光線透射而過,眼睛在被觀測玉件的另面觀察, 這樣的 玉件結構觀察方法,稱為「透光觀察」
「透光觀察法」主要用來檢查玉件內部是否有明顯瑕疵。比如:玉件內部是否存在僵花、棉點、格裂、石墨或者磁鐵礦造成的黑點等等,通過透光觀察法,可以比較容易被發現。
如果玉件內部有明顯的僵花、棉點或者黑點等雜質類的瑕疵,那麼在通過輔助光源透光觀察玉件時,肉眼便能夠比較容易捕捉到,玉件內部有大小不一的陰影情況。陰影越大,說明瑕疵的尺寸自然也就越大。
如果這些瑕疵浮遊在玉件的淺表,那更簡單,用輔助光源透光觀察玉件時,是可以很輕易用肉眼清晰觀察到的。
如果玉件內部存在有綹或者裂等天然瑕疵,那麼在玉件中緊挨著綹或者裂的玉質部位,光線的穿透與傳播情況一定是不同於沒有綹或裂的正常部位的。
因此在用輔助光源透光觀察玉件時,通常都可以明顯看到,光線在傳播時,裂的兩邊有非常突兀的變化一「光線的明暗交接過渡」非常突兀、十分明顯。藏友們可以輕鬆地觀察到光線傳播到玉件帶有綹或者裂的位置時,其深淺變化是沒有漸變的,明暗變化突兀而沒有過渡。
而且,不管是玉石原料還是玉雕成品,玉件上的綹或者裂越大,光線傳播時的明暗交接過渡的突變也越明顯。
總結一句話來講就是,透光看瑕疵。
如圖所示,輔助光源的光線與被觀測玉件的表面成30度-45度斜角。眼睛與輔助光源在被觀測玉件的同一面,光線直射到玉件後再反射進眼睛,用這樣的方法對玉件的表面和內部進行觀察,稱為。「側光觀察」。
側光觀察法」主要用來研究玉件的結構情況和玉料的純度情況。比如:玉件的結構是緊密還是疏鬆?玉件材質有無明顯陰陽面?玉件各個部位的結構差異大小等等。
總結一句話來說,側光看結構。
一般用側光法觀察玉件時,輔助光源與被觀察玉件之間有8-15 cm的距離,距離的遠近,則視光源光線的強弱而定。光源的光線過強,觀察距離就拉大;光源的光線偏弱,觀察距離就縮小。當然,如果光源的光線太弱,通常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可能是光源天生比較暗,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電量不足。那就自行考慮是更換光源,或者是更換光源的電池了。
另外,現在有此光源使用的,是光線過度強勁的新型LED燈手電。這種手電的光線實在太強,建議初學者慎用。因為光線太強,過於刺眼,會造成無法清晰觀察玉件內部結構,導致判斷出現失誤。萬一實在手邊沒有別的合適的手電,那就只有繼續增加輔助光源與被觀察玉件之間的距離,讓射進玉件的光線儘可能的減弱-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