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歷史探秘大全
作者|北疆刀客
字數:2408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
中國有著悠悠五千餘年的璀璨歷史,五千餘年的歲月裡走過無數文人騷客和能臣武將,但對於他們的記憶我們只能從史書中去找尋,唯一不變的唯有一些他們留下來的建築。本期刀客帶大家了解封存在我們記憶中的十大關隘。
在北京西北部,有一道橫亙東西的山脈,這就是有名的燕山山脈,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主要因為此地是華北平原進入黃土高原的門戶。從居庸關東起長一千二百多裡的明代長城,多被中華兒女被冠以「萬裡長城」、「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等眾多美譽。居庸關就是坐落在這一萬裡長城中的其中一處,自古被稱之為「絕險」。
居庸關的出名之處在於明代,明英宗朱祁鎮大軍被瓦剌全殲於土木堡,史稱「土木堡之變」,消息一出舉國大驚,京城人人自危,以致於富戶高官相繼將家產偷偷運往南京。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主持朝局,擁立英宗之弟郕王繼承大統。
圖1 北京保衛戰,大明幸得于謙等一批愛國忠臣死保江山社稷,才使人民倖免於難。(圖源網絡)
大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九月郕王登基,朱祁鈺在任期間,知人善任,啟用于謙等正直之人,勵精圖治,選將練兵,組織北京保衛戰擊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而作為北京保衛戰的重要通道,居庸關當仁不讓地承擔了瓦剌大軍的正面進攻,11月瓦剌人在這裡沒有吃到任何甜頭,大軍逐回漠北,任其同伴屍骨暴露在巍巍居庸關下。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西北約40裡處的雁門山中,此關是據守山西南北的重要通道,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歷史上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雁門關是清代晉商「闖西口」的必經之路,此關也成為支援清軍固守邊疆的重要軍事、交通要道。
雁門關出名之處,在於戰國時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革新趙國軍事後,先後婆樓煩、林胡大軍,建立北部三郡分別為:雲中郡、雁門郡和代郡,此時趙國可謂兵強馬壯為是北部邊疆一勞永逸地清寧,趙國拜李牧為將軍常駐雁門,此後李牧打破匈奴大軍斬首十餘萬,匈奴人不敢南下數十年,當地百姓為紀念李牧的功績,為其建「靖邊寺」。這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漢民族第一次與匈奴的大規模騎兵作戰,也為後世的蒙恬、李廣、衛青、霍去病等著名將軍,提供了攻打匈奴人的戰爭範本,此外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也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
圖2 昭君出塞,為西漢元帝時期,匈奴呼韓邪單于向大漢求和並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昭君出塞」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漢匈矛盾,有利於民族融合。(圖源網絡)
唐代詩人王之渙在《涼州詞》中寫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足以見,當年軍士戍邊之苦。玉門關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武帝時期,平西域置河西四郡,因西域出產的玉石要經過此路上供到朝廷,因此得名「玉門」。此關不但是古代路過西域的必經之地和重要補給站,而且也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經略西域的前沿陣地。
圖3 玉門關雖然在過去的日子裡已是「物是人非」,但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偉大倡議的提出,玉門關必將煥發往日生機。(圖源網絡)
如今的玉門關雖然只剩下遺蹟,但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在2014年6月22日,玉門關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玉門關也成為「一帶一路」偉大戰略的最好代言與象徵。
嘉峪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以西10裡,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明朝建國初年,北元勢力殘存於漠北,不斷騷擾西北部邊境,洪武帝派三路大軍力圖還北部邊疆一個寧靜,命馮勝為徵西將軍攻取甘肅,馮勝大勝於北元斬首無數,後班師回朝,為穩定甘肅局勢,馮勝率軍在河西走廊中部選址建關,即嘉峪關。
明清以來,嘉峪關一直是中央政權管理河西走廊、經略西域的要地,近代為我中華保住新疆這片戰略縱深的左公,左宗棠曾在此中柳樹,這棵柳樹也被稱為「左公柳」,後有詩人贊曰: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
圖4 當年左公種的柳樹依然存活於河西走廊一帶,但斯人已去,緬懷這位民族英雄!(圖源網絡)
說起友誼關多數朋友可能會不知道,但提起鎮南關我想作為中國人很難不知道,正是在鎮南關清朝打贏了唯一一次勝利的對外戰爭。
事情的起因,還要從1883年法國軍隊進攻越南說起,法國人用飛機大炮逼迫越南籤訂《順化條約》,藉此打開中國的南大門挑戰中國底線,隨後法國派出艦隊在中國東南沿海殲滅福建水師及部分南洋水師主力艦,同時佔領澎湖及試圖登陸佔領臺灣,法國陸軍攻入中越邊境鎮南關,引起中國清朝政府朝野大譁,慈禧太后大為震怒,下詔向越南派兵,大清國正式向法國宣戰。
圖5 鎮南關大捷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抗擊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決心與信心,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從根本上改變了中法戰爭的形勢。消息傳至巴黎,導致茹費理內閣倒臺。(圖源網絡)
隨後法軍大舉進攻,廣西巡撫淮軍將領潘鼎新不戰而退,鎮南關失守,得意的法國人在城牆上用中文寫道:中國的南大門已經不復存在!清政府任命年過七旬的老將軍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老將軍親提廣西「狼兵」決心「保關克諒」相繼收復北圻各城。老將軍多次親臨前線,勘察地形並根據當前敵情和鎮南關周圍的地形條件,決定在關前隘地區依託有利地形,構築堅固防禦陣地。
在後續的戰鬥中,廣西軍民團結奮戰並依託友誼關險要地形多次挫敗法軍,並重傷法軍指揮官尼格裡,法軍大敗,大清國也迎來了一場久違的勝利。
本期我們就講到這裡,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