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有閱讀的人就有未來。我想說,懂得閱讀的人更有未來。
心智跟肌肉一樣,沒有經常運用就會發生萎縮。而有閱讀習慣的人,心智每天隨著閱讀動用起來,它是鮮活的,而不是堵塞的。
閱讀可以是一種純粹的精神享受,也可以作為一種讀懂自己、認識世界的門徑。
閱讀使人變得更有智慧,使人懂得生命。
特別是當一個人掌握了閱讀的技巧,書籍就是寶庫,可以給一個人的思想供給源源不斷的營養,啟發悟性,賦予一個人以靈性。
林語堂在《論讀書》中談及,人之初生,都是好學好問,及其長成,受種種俗見俗聞所蔽,毛孔骨節,如有一層包膜,失了聰明,逐漸頑腐。讀書便是將此層蔽塞聰明的包膜剝下。能將此層剝下,才是讀書人。
閱讀講究方法,一個錯誤的讀書方式,將帶來錯誤的結果。但是優秀的閱讀習慣,卻可以帶來良性循環,把書堆成山,讀書也不難。
01、採用「聚焦戰略」閱讀
像閱讀技巧、方法相當多,但最首要的就是閱讀的選擇:讀什麼書?
老莊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書永遠是讀不盡的,所以應該閱讀自己所處年齡迫切需要的書籍。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人應該活在自己的年齡內,每個年齡層都有該做的事情和該讀的書籍。我認為閱讀可以採取《毛選》談及的聚焦戰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如校園以學業相關書籍為主,職場以相關職業書籍為主,其他書籍為輔。這樣讀法可以避免精力和時間的分散,集中兵力短時間快速get研究領域的來龍去脈。
所以,閱讀目標就要集中,就像放大鏡把太陽光聚焦為一點威力是最大的。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就可以實現快速成長!
02、找到閱讀的不同速度感
培根說,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需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細細咀嚼與消化的。
是的,閱讀自然有分快慢。不同的書應該要讀出不同的速度感。法國學者帕斯卡爾在三百年前就說過:「都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所以,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理解。因而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不同的速度閱讀。
並不是所有的書都要速讀,並不是所有的書都能速讀,譬如用快速閱讀方法讀《西方哲學史》這本頗有深度的書籍,如走馬觀花,徒耗時間和精力,其結果便是浮光掠影,毫無所得。
像閱讀《西方哲學史》這種書籍,如果採用精讀方式閱讀,目標就是每讀完類似於這樣的一本書,都有紮實的收穫,這就已經很好了。
至於說一個月硬要讀多少本書,在這樣的目標之下相比,顯得就有點蒼白無力了。
03、閱讀和理解
閱讀如果只是用眼睛看過,而沒有領會書中的精神實質,不是記在腦子裡,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
所以,在閱讀當中,便要懂得如何去玩味眼前的文字,讓模糊的概念變得漸漸明晰。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第一種的無知不識字,無法閱讀。
第二種的無知卻是讀錯了許多書。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伯稱這種人是書呆子,無知的閱讀者。所謂的書呆子是讀了很多書,但是沒有讀的通透。這種不求甚解,也經常被人稱為半桶水。
要提高閱讀的理解力,可以採用費曼技巧:當你為別人講解書中的內容時,才會真正理解它。
同時,學會思想輸出,當你以思想輸出為目的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有所提升。
04、學會分析閱讀
要善於閱讀,學會分析閱讀也顯得十分重要,《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中介紹了這種讀法: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包裡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分析閱讀可以分以下4個步驟:
1、閱讀目錄,就像「旅行」出發前的「地圖」,能幫助我更快了解書的框架。
2、在完整地了解一本書之前,不要急於評論,急於批判。先入為主會影響到知識的吸收。
3、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本書在談些什麼?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理論性的問題:某件事存在麼?是什麼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存在?為什麼?目的是什麼?有什麼影響?特性及特徵是什麼?與不同事件的關聯是什麼?
應用性的問題: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要達到某個目的,應採取什麼行動?什麼順序?
如果分析閱讀過程中,能做到以上這些,那麼讀書的深度就會大大加深。
但閱讀又怎麼能少的了筆記呢?
05、閱讀和筆記
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好的東西可以抄到專門的筆記本中。
因為某段文章會隨著抄寫時的身體的感覺被深深地刻印在頭腦和身體裡,融入你的內心。
梁啓超曾談及讀書法: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個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什麼方法呢?是抄錄或筆記。
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立刻鈔下。(短的鈔全文,長的摘要記書名卷數頁數)資料漸漸積得豐富,再用眼光來整理分析他,便成一篇名著。想看這種痕跡,讀趙甌北的《二十二史劄記》,陳蘭甫的《東塾讀書記》,最容易看出來。
還可以寫下自己的感悟,這是為了保存好讀書過程中獲得的思考。也許不管是多簡陋的一句話,都應該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踏踏實實地落實到紙上。讀書時獲得的感想正是原創思考的源泉!
06、學以致用
最後一點,學以致用。孔子曾經說過: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意思就是說,熟讀了詩經三百篇,叫他去處理事務,卻行不通,派他去帶團隊做事,卻不能獨立應對,讀的雖多,又有什麼用呢?真正有學問有才能的人,都是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人。
通過閱讀的知識,如果發現一個能夠實踐的重點,這又遠比發現一百個重點更有效果。最後,在實踐中優化和應用理論,並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東西。
公眾號:讀書方法論,主要分享對學習、工作實用的知識。其中包括: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乾貨、名人治學經驗、記憶方法、思維方法等,運用這些方法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
作者:祥神,中學物理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