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設計、新趨勢、新動能」
今天上午
全國工業設計領域層級最高
規模最大的行業盛會——
2020中國國際工業設計博覽會
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開幕
本屆博覽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武漢市政府主辦,展覽面積兩萬平方米,共設立地方展區、設計扶貧展區、防疫抗疫展區、武漢創新展區、國際展區五大展區,來自國內外的300多家工業設計重點企業參展。
本屆博覽會為期3天,將開展高峰論壇、分論壇、設計師之夜、新品發布會等多項活動,市民可免費參觀。
2017年至2019年,武漢連續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工業設計展覽會。今年,展覽會從「中國」拓展到「中國國際」,從「展覽會」提升為「博覽會」,並繼續在武漢舉辦,這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在湖北武漢最艱難的時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搭把手,拉一把」要求的重大舉措,是對武漢的信任、激勵和鞭策。武漢將不負眾望,把博覽會辦成展示最前沿設計產品、匯聚最頂級設計大咖、交流最新銳設計思想、引領中國工業設計發展的頂級盛會和高端平臺。
中國國際工業設計博覽會新品迭出
在今天開幕的中國國際工業設計博覽會上,300多家中外參展商推出眾多工業設計領域的前沿產品,「設計的力量」處處可見。
在汽車行業方面,東風、吉利、阿爾特、北汽福田、上汽通用、威馬、蔚來等十多家企業都推出了智能網聯最新產品。
中鐵科工集團將創新型軌道交通——懸掛式單軌列車模型擺上了展臺,吸引了許多觀眾。據了解,中鐵科工已經在江夏區建成了800米試驗線,目前正在恩施州建設一條2.1公裡的旅遊線。
中鐵科工集團總工程師 歐陽博涵
「
我們認為新制式軌道交通,未來在中國會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甚至上萬億規模。我們的目標是三年到五年之內,在這個市場之內,我們要做到中國第一,基本上做到上百億的產值,可以拉動上千億的產業。
」
與武漢同為「設計之都」的上海今年連續四屆參展,從C919、C929等「大國重器」到智能科技,充分展示了這座工業設計重鎮的實力。
本屆展會新增了防疫抗疫展區,上海聯影、深圳邁瑞、河南亞都等企業展出了CT機、呼吸機、超聲設備、護目鏡、口罩等新技術、新產品。
廣州邦士度帶來的防霧眼鏡布和防起霧護目鏡採用納米技術,有效解決了護目鏡起霧問題。
廣州邦士度眼鏡有限公司業務主管 李超
「
現在這個天氣,我們直接哈氣上去,它是不會有任何霧氣的,可以看得到,這是我們和科研單位一起合作之後研究的成果。
」
今年,中國工業設計展覽會升級為中國國際工業設計博覽會,吸引了德國、法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展。
眾多展商表示,武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希望能開拓中國市場,也希望能夠將中國品牌介紹到世界,為設計產業的國際化交流作貢獻。
工業設計強力加持「武漢智造」
「新設計、新趨勢、新動能」作為「國字號」盛會,本屆中國國際工業設計博覽會將集中展示近年來中國工業設計發展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其中武漢多項成果引人矚目。
11月25日,東風集團嵐圖第一臺新能源汽車在漢下線。作為東風集團對標特斯拉推出的自主高端汽車品牌,嵐圖從品牌發布到首款量產車型預生產下線僅用時120天,「搶」出武漢疫後重振「加速度」。
嵐圖汽車CEO兼CTO 盧放
「
我們認為這個車是完全有能力和我們這些傳統、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同級別豪華車品牌去競爭,而且我們可能還會勝出。
」
此前,2020《中國好聲音》總決賽在武漢體育中心舉行,現場數萬名觀眾都由高德紅外測溫儀進行實時防疫檢測。
在武漢天河機場、北京大興機場,在全國各地火車站,在第二屆健博會、第三屆進博會、第十七屆光博會、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德紅外不斷出擊,展示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高精尖」科技創新力量。
2017年開始,武漢持續舉行「黃鶴杯工業設計大賽」、全國工業設計展,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助力。同年,高德紅外工業設計中心被授牌「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
第二年,模塊化熱成像相機榮獲2018中國優秀工業設計金獎。隨著一批國家級中心相繼落地、設計成果的快速應用、設計大賽的持續開展,武漢已成為工業設計的一方熱土。
截至目前,武漢現有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5家,省級、市級工業設計中心數量分別為35家、30家,市級工業設計集聚區3個。武漢也是我國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最早、最為集聚的城市之一,全市近半高等院校開辦工業設計相關專業。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美術學院及湖北工業大學等高校都有著悠久的工業設計專業設置歷史。
大批「新武漢造」閃亮登場,新設計、新創意、新產品在武漢不斷湧現,進一步展示了設計之都的「硬核實力」。
武漢中科醫療科技工業技術研究院,推出了我國首臺超高場動物磁共振成像儀——uMR 9.4T,一舉打破國外壟斷,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武漢客車與華大智造聯合開發,武漢產首臺移動式核酸檢測車下線,日檢測量混樣情況下最高可達兩萬人份;夢芯科技集中推出3款新型北鬥導航模塊,全面支持北鬥三號系統,並適用於更廣泛的消費類應用市場。
從「大國重器」到智能科技,工業設計賦能武漢製造,既在市場上佔據了「制高點」,也推動了武漢經濟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和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實現。
武漢廣播電視臺出品
責編:朱青
融媒體記者:黃鵬 陳哲峰
通訊員:劉曉明 陳姿燁 武經宣
編輯:齊雯
實習編輯:夏若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