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中學的「磨血」精神
明德中學初名明德學堂,老校區位於開福區泰安裡,始建於1903年,創始人為胡元倓。胡元倓曾對黃興說過:「養成中等社會,實立國之本國,唯其事穩而難為。公倡革命,乃流血之舉;我為此事,則磨血之人也。」所謂「中等社會」實際上是指資產階級,也就是說,明德學堂是以培養資產階級新式人才為其辦學宗旨。胡元倓等正是以「磨血」的精神來辦好明德學堂的。
1904年明德學堂卒業書
胡元倓
胡元倓(1872—1940),字子靖,號耐庵,晚年自號樂誠老人,長沙府湘潭縣人。1902年,胡元倓被派往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速成班學習。留學期間,他考察了日本的教育,認為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得力於教育的發展。他決心以教育救國,培養人才,復興民族為己任。並發誓「不做官,不入黨派,不怕困難」,以「此身誓已成千古,不為崎嶇有變遷」之句自勉。
權作校舍的左文襄祠之廂房
黃興與明德師生在左文襄祠正殿前合影
1903年,胡元倓自日本回到長沙,他與其表兄龍璋和龍紱瑞商討興學事宜,獲得他們的支持,並得捐資兩元。於是他們暫租左文襄祠為校舍,以胡元倓為監督,推龍璋的叔父、在籍刑部右侍郎龍湛霖為總理,創辦了明德學堂。這年3月29日,明德學堂第一期兩個班共80名學生正式開學。此後,他擔任明德校長達38年之久,直到1940年逝世。
明德的捐助者袁樹勳
為了辦好明德學堂,胡元倓幾十年風塵僕僕,奔走南北以籌措經費。有一次,為求得他的湘潭同鄉時任上海道的袁樹勳捐款一萬元,他竟向袁樹勳下跪。還有一次,明德經費困難,胡元倓到南京向端方借錢,端方同意,但其下屬拒絕。當時風雪橫江,天寒地凍,胡元倓竟急得幾欲投江自殺。幸教師捐款,才得以渡過難關。為籌得辦學經費,他還曾「持三日糧,為背水陣」,隻身赴南洋群島募捐。為了辦學籌款,胡元倓有時竟不擇手段。有一次,因學校緊著用錢,他到湘雅醫院找明德校友借錢,聲稱自己得了闌尾炎,需動手術,以此借了600元過關。
明德的捐助者範源濂
還有一次,明德經費困難,幾致停辦。胡元倓到北京,請求教育總長範源濂救助。範避而不見,胡先生便將被卷搬到教育部的傳達室,聲言不見到總長,就在此絕食。範聞訊,只得以範夫人名義捐贈金釧一對解圍。由於他到處募捐,時人稱之為「胡九叫化」(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九)。當時上海《新民晚報》刊載了題為《詠三湘人物》的打油詩,其中有一首就是寫他:
四海揚名胡叫化,辦學天天打背弓。
屈膝求師兼募款,南方武訓樂誠翁。
明德中學老校門
在擔任校長的時間裡,胡元倓先後為明德籌得款項達10餘萬之巨,建造了20餘棟校舍,添置了大量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使明德學堂的圖書和儀器設備為全國中學之冠。
明德中學老校園
但他本人卻過著非常清貧的生活。出外募款,他總是手攜紙傘一把,腳穿釘鞋一雙。其車船票大多由校友購贈,住宿多借居親友或學生家中。所得募款,自己分文不取,全部用於辦學。他一家住在學校大門側的3間舊屋裡。書房中掛著「雖九死吾猶未悔」的橫幅和「堅苦勖毅力,勤勉醫灰心」的對聯。其「磨血」辦學的精神可見一斑。
明德中學四箴堂
譚延闓題「堅苦真誠」碑刻
明德提出了「堅苦真誠」的校訓。龍璋親撰《堅苦真誠四箴》,解釋「堅苦真誠」的含義:堅即「永堅貞而不更」;苦即「應因苦而回甜」;真即「本真實以傳薪」;誠即「道一貫而無二」。
龍璋撰明德校訓四箴(局部)
譚延闓「堅苦真誠」題記
蔡元培「堅苦真誠」跋
1932年10月29日蔣介石第三次來到長沙,視察了明德中學,題下「止於至善」四字。
1932年蔣介石為長沙明德中學題詞
明德校歌由劉永濟作詞,黎錦暉作曲,歌詞如下:
衡嶽峨峨,湘流浩浩,神秀啟文明。
蓮溪通書,船山思問,湘學夙揚名。
法前賢兮迪後進,厥任在諸生。
貫中西兮窮術業,遺粕而咀精。
願毋忘堅苦真誠,期相與修齊治平。
瀹靈明兮新教化,崇今德兮蜚英聲。
繼自今騰實恢宏,振緒滋榮。
明德的校旗以唐代書卷和西洋書本互相交迭為標誌;校歌中有:「貫中西兮窮術業,遺粕而咀精。」這些都體現了貫通中西文化的施教方針,與戊戌維新運動中的時務學堂一脈相承。
明德校旗及劉永濟所寫說明
早期明德學堂還聚集了大批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如黃興、張繼、周震鱗、蘇曼殊、王正廷等,他們在明德學堂任教期間大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民族思想,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義教育學生。他們還印發陳天華所著《猛回頭》《警世鐘》,進行反清革命的宣傳。1904年2月,黃興以明德學堂為基地,聯絡章士釗、劉揆一、宋教仁、陳天華等成立了革命團體華興會。黃興還利用明德學堂的理化實驗室秘密製造炸彈,準備進行武裝起義。他們的這些活動都為胡元倓所理解和支持。
在明德學堂任教時的黃興
當黃興在籌劃長沙起義失敗被清政府派兵搜捕時,胡見事情緊急,立即親自去見臬司兼學務處總辦張鶴齡。他從容申述:「諸事我均與聞,君如須升官,吾之血即可染紅君之頂子,拿我就是。」接著,他又與龍紱瑞一起設法營救黃興脫險,逃出了長沙。由於明德學堂重視對學生進行民主思想和民族思想教育,使該校早期湧現出大批民主革命派人士。如寧調元、胡瑛、李燮和、閻鴻飛、黃一歐、陳嘉佑、曾傑、章裕昆、李發群等。黃興離開明德時,特題贈一聯曰:
勸諸君努力加餐,每飯莫忘天下事;
看先賢斷齏劃粥,立身端正秀才時。
明德衡白校球隊合影
明德的體育聞名遐邇。1903年,黃興便在該校建立了湖南最早的社會體育團體——「揚子江野球隊」(棒球隊)。1925年,明德代表隊參加湖南省第八屆運動會,獲籃球、足球、網球冠軍,得運動會總錦標。次年參加湖南省第九屆運動會,獲排球、足球、網球冠軍。第十屆湖南省運動會獲足球、排球、網球、棒球冠軍。明德代表湖南參加華中運動會,獲排球、棒球冠軍。第十一屆湖南省運動會,獲排球、棒球、網球冠軍;第十二屆運動會,獲籃球、排球、棒球、田徑冠軍及總錦標;第十三屆湖南省運動會,獲籃球、排球、網球冠軍;第十四屆湖南省運動會獲排球冠軍,連續l0年獲華中運動會排球冠軍,遂有「泰安球王」之稱。
1938年被長沙大火焚毀的明德中學
抗日戰爭時期明德中學霞嶺校舍
1938年日軍迫近湖南,2月明德中學遷湘鄉霞嶺。1943年下學期,再遷衡山曉南港。1944年8月遷安化藍田(今屬漣源)光明山。1945年4月又遷安化樟梅鄉。1945年8月再回遷藍田光明山。幾經輾轉,弦歌不絕。1946年3月復員長沙泰安裡原址。
明德中學老圖書館
憑著胡元倓尊重教師的至誠之心,30多年中,許多品德高尚,學問優長的著名教師先後在明德學堂任教。如著名詩人蘇曼殊、吳芳吉,生物學家辛樹幟,歷史學家羅元鯤、周谷城,音樂家黎錦暉、張曙,化學教師郭德垂、袁鶴皋,語文教師李肖聃、周世釗,英語教師喻子賢、陳劍秋,數學教師陳鹿平、曹贊華、楊少巖,體育教師夏義可、陳奎生,地理教師文士元、謝國度,畫家劉寄蹤。另外,還有一些明德學堂的畢業生在成為著名學者後又返校任教,如劉永濟、蔣廷黻、曾約農、楊伯峻等。
名師的教誨、優良的校風、嚴格的管理,使明德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畢業生中人才輩出,如歐陽予倩、蔣廷黻、胡庶華、劉永濟、金嶽霖、陳翰笙、周谷城、胡毅、向達、陶菊隱、劉佛年、田奇雋、李薰、劉禹、張伯毅、肖紀美、丁夏畦、唐稚松、艾國祥等都是明德學堂畢業生中的傑出人才。還有國民黨元老陳果夫畢業於明德第四班,後來他還任過明德董事長。
曾任明德中學董事長的陳果夫
從明德創立以來,它已經培養了18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當時的教育部曾稱讚:「明德規模宏大,成材眾多,在中國私立學校中實為有數之學校。」社會上也有「北有南開,南有明德」的說法,足見明德學校影響之大。
明德中學楚辭亭
1951年新政府接收明德學校,改稱湖南省立明德中學。1953年改名長沙市第三中學。1984年恢復明德中學校名。
1932年竣工時的樂誠堂
今泰安裡老校區尚存老教學樓「樂誠堂」、楚辭亭、華興會成立會舊址等遺蹟。樂誠堂建於1932年,由著名工程專家周鳳九(1891—1960,周光召之父)設計。樂誠堂坐南朝北,四層內廊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長71米,寬19.7米,高21.9米,建築面積5595平方米,共有教室、辦公室59間,由48根鋼筋混凝土柱組成框架橫條狀布局。每層安裝32個四聯木製玻璃窗,花崗石窗臺線,上飾長方形圖案窗額。內走廊東西兩端挑出式陽臺,磚砌方塊式欄杆,水刷石作蓋,簷口下飾方塊圖案,木桁架構成雙坡屋頂,上蓋筒瓦。正門朝北,由18級花崗石臺階上至門庭,階廊地面鋪玻璃磚,銅條嵌縫。花崗石半圓拱門,框邊雕鑿各種線條,上裝半圓形玻璃窗格,中懸一道橫樘,玻璃格六扇大門,楣額塑回紋圖案,嵌白石方膛,內刊金色「樂誠堂」三字。1932年蔣介石來校視察,題匾「止於至善」。為紀念胡元倓,學校將這棟中西合璧式的教學大樓以胡元倓別號「樂誠老人」命名為「樂誠堂」。2006年,樂誠堂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