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世界十大芭蕾舞團之一的澳大利亞國家芭蕾舞團這個10月來到中國巡演,帶來兩部經典之作。10月19日-20日晚,他們在江蘇大劇院上演最浪漫的《吉賽爾》,10月26日-28日,他們還將來到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最華麗的《睡美人》。
澳大利亞國家芭蕾舞團成立於1962年,繼承了英國芭蕾的優雅和細膩,同時勇於冒險,獨樹一幟。這支芭蕾舞團不僅成功演繹過無數經典芭蕾劇目,還曾大膽嘗試融入朋克、邦戈拉元素的現代芭蕾。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澳芭就曾來到中國演出,如今已是澳芭第9次訪華,每一次,他們總能給中國觀眾帶來驚喜。
《吉賽爾》:一半真實,一半虛無
澳大利亞國家芭蕾舞團《吉賽爾》劇照。
被譽為「浪漫主義芭蕾之冠」的《吉賽爾》首演於1841年的巴黎。作品的腳本由法國文學家聖·喬治和戈蒂耶合作完成,取材於德國詩人海涅的詩作《自然界中的精靈》和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的詩集《東方人》。兩位文學家用無比浪漫的筆觸和情懷,描繪出一個愛情悲劇。故事的第一幕發生在萊茵河地區的一個葡萄園,第二幕則發生在一片林間墓地。一半真實一半虛無,一半光明一半黑暗,將浪漫主義的色彩運用到了極致。
芭蕾編舞家讓·科拉裡和朱爾·佩羅聯手編排了這部偉大作品,他們極具創意地在芭蕾舞劇中設置了完整的「戲劇表演」段落——吉賽爾發瘋片段,開創芭蕾舞編排之先河,更是載入史冊的經典表演橋段。第二幕的幽靈群舞,也被奉為經典。
此外,作曲家阿道夫·亞當為《吉賽爾》創作的音樂也十分經典。在《吉賽爾》之前,芭蕾舞劇的音樂在很長的時期內僅作為舞蹈的背景音樂出現,雖然有渲染氛圍的作用,但很少承擔推動情節的敘事功能。阿道夫·亞當首次在《吉賽爾》的舞劇音樂中運用了主題貫穿全劇的手法,在當時堪稱驚人之舉。他所運用的復調等創作手法,也大大提升了舞劇音樂的藝術價值。
全世界幾乎所有的一線芭蕾舞團都有自己版本的《吉賽爾》。此次澳大利亞國家芭蕾舞團演出的《吉賽爾》由前藝術總監邁納·吉爾古德創作,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邁納·吉爾古德增加了許多獨一無二的細節,讓劇情更加豐滿,風格更加凸顯,成為澳大利亞芭蕾舞團的經典保留劇目。
《吉賽爾》被譽為芭蕾女舞者的「試金石」。在舞劇中,這個善良的鄉村女孩墜入愛河,又因愛發瘋,死去之後寬恕了自己的心上人。如何將這個人物和故事演繹得合理、圓滿,取決於每一位演繹的舞者對音樂的理解、對人物內心的解讀。在南京的演出中,扮演吉賽爾的是澳大利亞芭蕾舞團日籍首席舞者近藤亞香。這位東方姑娘詮釋的「吉賽爾」,讓中國觀眾倍感親切。
《睡美人》:極盡絢爛,極盡夢幻
澳大利亞國家芭蕾舞團《睡美人》劇照。
對於上海的觀眾來說,澳大利亞國家芭蕾舞團並不陌生。自1999年起,澳大利亞國際芭蕾舞團曾四度造訪上海大劇院,為觀眾帶來《堂·吉訶德》《吉賽爾》《天鵝湖》《灰姑娘》等精彩演出。這一次,他們帶來的,是2015年全新編創的芭蕾舞劇《睡美人》。
《睡美人》被譽為「19世紀古典芭蕾的百科全書」,由音樂巨匠柴科夫斯基作曲,古典芭蕾大師彼季帕編排,自1890年首演以來,被無數芭蕾舞團爭相改編。此次澳芭即將帶到上海的《睡美人》,由現任藝術總監大衛·麥卡利斯特全新創排,這是該版本首次走出澳大利亞。
大衛·麥卡利斯特版的《睡美人》,調動音樂改編、舞美設計、戲劇構造等方方面面,極盡奢華之能事,秉承巴洛克藝術精髓。大衛·麥卡利斯特曾特別邀請了擔任2000年雪梨奧運會和多哈亞運會開、閉幕式的舞美設計——加布裡埃拉·泰勒索娃,來打造他想像中的童話世界。整個舞臺極盡絢爛,花卉裝飾精細而曼妙,猶如一片璀璨的夢幻森林,一個華麗的夢境。
原本時長4小時的舞劇,被大衛·麥卡利斯特濃縮在兩小時40分鐘之內,突出了奧蘿拉公主的角色,也對「玫瑰慢板」「藍鳥雙人舞」等標誌性舞段進行了獨具一格的改編。大衛還將「藍鳥」「小紅帽」等原本出現在第三幕的童話人物調整到了第二幕,讓它們作為王子的朋友們紛紛出場,讓劇情連接更為自然。此外,大衛還加入了很多原創動作和隊形調度。「關於《睡美人》,我有著十分強烈且清晰的想法,並確切地知道它將會呈現出什麼樣子。」 大衛·麥卡利斯特說,「對我而言,彼季帕的風格強調肢體線條的純淨,是一種幾何感和直線感,但我想要的肢體動作是遼闊而高貴的。」
此次澳大利亞國家芭蕾舞團來華巡演的陣勢龐大,巡演團隊由130餘名人員組成,除10名首席舞者外,還配有舞臺、道具、服裝等工作人員,演出服裝多達1826件,舞鞋450雙。絢麗唯美的舞臺,引人入勝的演繹,將為觀眾精心編織出一個遠離塵世喧囂、充滿著浪漫與奇蹟的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