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陸小雨。
我第一次吃避孕藥是在17歲的夏天。
看完這句話,你會怎麼評價我?是不是覺得我可能是個混社會的?高中生就有過性生活?
其實你們都想歪了。
17歲那年夏天,我參加高考,只是靠優思明推遲了大姨媽。
在很多人的偏見裡,一看到避孕藥三個字,就立刻把它跟羞羞的行為聯繫在一起,甚至開始各種惡意的猜測。
這是對避孕藥最大的誤解!
它本質上是一種調節激素的藥物,不要被它的名字騙了,它的功能遠比你想像得強大得多。
更不要去妖魔化它!
隨著藥物研發的進步,現在第四代避孕藥的副作用也在慢慢變小,根本沒有人想像中那麼可怕。
避孕藥,是一種激素藥
每個月,女生都會長出一顆卵細胞,就像織女,苦苦等待屬於她的牛郎——精子。
保險套能斬斷牛郎織女的銀河,而避孕藥同樣是二人感情的攪屎棍。
卵細胞去見精子的路上,必須要雌激素和孕激素來護送。
我們平時吃的複合口服避孕藥,主要就是提供人工雌激素、孕激素,欺騙我們的身體。
我們的身體特誠實,餓了就要吃,夠了就會停。
看你多吃了雌孕激素,身體就傻了:「雌孕激素這麼高,卵細胞是不是已經護送出去了?那我先別急著準備下一輪了。」
但其實,卵細胞還在卵巢裡蹲呢,根本沒出去見精子,自然就實現了「避孕」。
實際上,避孕只是避孕藥的功能之一。
人工雌孕激素一旦進入我們的身體,影響的是LH/FSH/孕激素/雌激素及其中間與旁支信號分子等等整個大集團的運作。
看不懂也沒關係,下邊就叫它LFYC集團好了。
你就想像這是個電視劇,整個LFYC集團上上下下都需要雌孕激素這些員工,才能運轉。
所以只要是他們業務範圍之內的身體器官,都能插一腳。
而卵細胞和精子的愛情,僅僅是整個電視劇的一個環節,加上各種逼宮戲碼才精彩嘛。
所以,我們接下來就要看看,這些避孕藥裡的人工雌激素、孕激素到底有多強大,能掀起多大的腥風血雨。
避孕藥,可以緩解痛經
緩解痛經,算是避孕藥最廣為人知的他用了。
原理特別簡單。
我們的大姨媽,其實就是卵細胞等不到精子,跟著子宮內膜細胞,順著子宮這個大河床奔湧而出。
如果我們事先吃避孕藥,也就是人造雌激素與孕激素,卵細胞這月直接不排了,大姨媽也不流了,歲月靜好,誰還痛經?
已經有雙盲實驗證實了低劑量的口服避孕藥,對原發性與繼發性痛經都有緩解作用[1,2]。
但緩解痛經,我們首推還是非甾體類抗炎藥,也就是布洛芬等等止痛藥。
因為避孕藥治痛經,沒有醫生指導,劑量和服用時間自己都難以把控,甚至可能會導致大姨媽紊亂。
避孕藥甚至還能祛痘
很多妹子去醫院皮膚科看痘痘,醫生可能都對你說過:
「你這個哇,是內分泌失調導致的皮脂腺分泌過盛,我給你開點藥調節一下。」
其實我知道,很多人壓根兒沒懂醫生說了個啥。
為啥我會皮脂腺分泌過盛呢?又咋個調內分泌呢?算了,藥嘛,吃就完事了。
其中一種藥就是達英-35,你知道這是避孕藥嗎?
其實醫生的意思是這樣的:
雄激素作怪,刺激了你皮膚表面的毛孔一直在冒油,多餘的油慢慢堵住了你的毛孔,讓你長出了黑頭、粉刺和痘痘。
那我們要治痘,掐住雄激素不就可以啦?
沒錯,醫生也是這麼想的。
避孕藥裡的「假保鏢」可不就有人工雌激素嘛,他們可以促進一種叫性激素結合球蛋白的東西,剛好可以牢牢銬住雄激素,防止他們興風作浪。
而且,達英-35與優思明中的孕激素天生就有雄激素對著幹的叛逆精神,在戰痘屆名氣超大。
但我要特別說明一下,目前沒有研究能證實口服避孕藥吃了能讓皮膚更加細膩光滑,這可能是少數姐妹的個人感受。
在祛痘方面,避孕藥是非常執拗專一的,就是打壓雄激素,其他都不管!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痘痘都可以用它來解決。
吃之前,必須先找醫生確認自己痘痘的起因,檢查激素六項,再由醫生決定你是不是能吃。
有心血管疾病、血栓、肝炎、腎炎或惡性腫瘤的患者及孕婦一定要避開性激素類藥物噢。
PS:男孩子不要想啦!你們不能吃。
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症
注意一下,我下面會講避孕藥的三種預防疾病的功能,但是並不推薦姐妹們明明沒病、為了預防癌症,當保健品沒事吃兩顆。
如果不是為了避孕,為了其他目的,一定要先諮詢醫生用量!
答應我,沒事不要瞎吃,好不好?
下面講重點。
上次我們講痛經的時候,有提到過原發性痛經可以吃止痛藥,但繼發性的止痛藥可能就不管用了,因為這種痛經的根源是器官發生了病變,比如子宮內膜異位症。
異位,顧名思義,就是跑去了它不該去的地方。
前面我們講過啦,口服避孕藥裡的雌激素可以直接攔住卵細胞不出門,子宮內膜也不用跟著脫落了,就從源頭上阻止它們到處亂跑[2]。
很厲害吧?還有更厲害的。
預防卵巢癌
其實從40年前,就有很多醫學大佬開始關注口服避孕藥預防卵巢癌的效果。
而且確實已有研究證實,吃過口服避孕藥長達十年或以上的妹子,患卵巢癌的風險會降低50%[3-7]。
(特別說明:口服避孕藥不是抗癌藥,因為同樣有研究表明,吃多了會增加乳腺癌風險。)
一種猜測,是因為我們身體不停排卵,本身就是對卵巢的一種損傷,是卵巢癌的一種誘因[8]。
確實,有統計研究證實,排卵量越多,卵巢癌發病率越高[9]。
所以,避孕藥降低卵巢癌風險的功能,其實很可能是因為它減少了你排卵的數量。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說,就是天天出門開車的人,被撞死的風險肯定比足不出戶的人要大很多。
但我們也不能說,每天宅在家裡,就完全沒有掛掉的風險,對不對?
預防子宮內膜癌
避孕藥第二種已經證實、可以預防的癌症是子宮內膜癌。
原理也很簡單,70-80%的子宮內膜癌由長期雌激素刺激導致[10]。
那我們直接提供人造雌激素和孕激素,就可以抑制身體自己產生雌激素,防止他們誘導子宮內膜增生,不就降低了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確實。德國圖賓根大學Mueck教授研究的結論,就是口服避孕藥使用者的子宮內膜癌風險降低約50%。
而且神奇的是,這種保護作用在停藥後持續了10年、15年、甚至20年以上[11]。
其實,避孕藥這些預防癌症的作用,很多醫學大佬也沒有完全搞清楚。
我都寫出來了,肯定會有人質疑,你難道是鼓勵大家把它當保健品來吃嘛?
絕對不是。
所有藥對某種病的預防作用,都是你吃這個藥帶來的額外福利,而不是我們用藥的根本目的。
這個基本原則,我希望你們永遠牢記在心。
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定不是靠某種額外的保健品或藥物來維持的。
再次強調,有問題,找醫生,不要自己瞎吃藥。
另外,我把避孕藥的這些好處告訴你們,並不是鼓勵你們沒事來兩顆。
而是想告訴大家,避孕藥是現代醫學的偉大發明之一,不要妖魔化它。
也希望你們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讓我們身邊的偏見少一點,再少一點。
參考文獻:
[1] Harada T, Momoeda M, Terakawa N, Taketani Y, Hoshiai H. Evaluation of a low-dose oral contraceptive pill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a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Fertil Steril. 2011;95(6):1928–1931.
[2] Harada T, Momoeda M, Taketani Y, Hoshiai H, Terakawa N. Low-dose oral contraceptive pill for dysmenorrhea associated with endometriosis: a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Fertil Steril. 2008;90(5):1583–1588.
[3]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ancer and Steroid Hormone Study.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the risk of ovarian cancer. JAMA. 1983;249(12):1596–1599.
[4] La Vecchia C, Franceschi S, Decarli A.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the risk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Br J Cancer. 1984;50(1):31–34.
[5] Cancer and Steroid Hormone Study of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e reduction in risk of ovarian cancer associated with oral-contraceptive use. N Engl J Med. 1987;316(11):650–655.
[6] WHO Collaborative Study of Neoplasia and Steroid Contraceptives.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nd 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 Int J Epidemiol. 1989;18(3):538–545.
[7] Rosenberg L,Palmer JR,Zauber AG,e tal. A case-control study of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invasive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m J Epidemiol. 1994;139(7):654–661.
[8] Fathalla MF. Incessant ovulation: a factor in ovarian neoplasia? Lancet. 1971;2(7716):163.
[9] Purdy DM, Bain CJ, Siskind V, Webb P, Green AC. Ovulation and risk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Int J Cancer. 2003;104(2):228–232.
[10] Marc Dhont. Non-contraceptive benefits of oral contraceptives. Journal of Contraceptives.2011;2:119-126.
[11] Mueck AO, Seeger H, Rabe T. Hormonal contraception and risk of endometri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Endocr Relat Cancer. 2010;17(4):R263–R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