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的俞敏洪在直播中「吐槽」中小學教師,直言不諱地點出:
很多老師教了一輩子都是教科書的東西不斷地重複,最後把自己都掏空了。
老俞的發言很快掀起了網絡的「腥風血雨」,有人認為老俞站著說話不腰疼,也有人支持老俞「太敢說」,當前的中國教育的確面臨著一個困局。
而老俞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小學老師到最後自己都變得知識面很狹窄,遠遠沒有能力把當代的中國學生教好。換言之,別指望老師可以改變孩子的命運。
誠然,老俞的發言有其個人的主觀意見,但不可否認「話糙理不糙」。並不是為人師表的責任心下降,而是現實原因,導致老師靠一己之力去改變教育現狀不現實。
為什麼說,不能指望老師可以改變孩子們的命運?
教師精力有限
人的精力都是有上限值,父母兩人教育一個娃,這種2:1的局面,還有不少父母大呼,如今的孩子們太難管教了。試想一下,老師面對的是全班幾十個學生,怎麼可能寸步不離地監管呢?
更何況,老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更多的精力還要擺在備課、講課上面,能夠分攤到孩子的學習跟進精力非常有限,而又要照顧到眾多學生,所均攤下來能有多少?
地區教育資源不均衡
九年義務制教育雖然已經全面普及,但地區之間的教育差異仍舊存在。就好比人大附中校長,在教育部門的會議上慷慨激昂地提出了,高中可以開出十四門外語課,而很多偏遠校區的校長表示連聘請英語老師都很吃力。
家庭條件差異
市場經濟時代,家庭收入也拉開了很懸殊的差距。在三四線城市,花幾千塊上一個補習班,某些家庭就認為很吃力,有些超負荷。而在北京中產階層,孩子的課餘課程除了學科教育之外,擊劍、馬術、冰球、網球的各種興趣投入,少則每年2-3萬,多則5-20萬元不等。
綜上三個現實因素都是具體存在的,也不是短期內能夠改變。因此,完全依託於老師去教育孩子,這條教育思路實在太局限了。
那麼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沒有經濟實力支撐,孩子就沒有出頭之日嗎?寒門究竟還能不能出「貴子」?沒有好的家庭背景,無法給孩子提供強有力的「金援」,普通家庭、甚至「窮二代」的孩子,就無法有出頭之日了嗎?
其實真正的教育,絕非只是校園教育、課堂教育,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教育。要幫助孩子實現階層躍升,那麼父母首先就要改變自己對教育的思維模式。
父母的教育思維如何與時俱進?
跟上新時代的育兒步伐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號,普通家庭不要希望多生孩子來改變階層,生得越多只會分攤父母照顧孩子的精力,只會增加生活成本,「生而不養」對孩子是極度不負責的行為。
作為父母要跟上新時代的育兒步伐,儘可能給孩子創造機會,增長見識。昂貴的補習班或許超過了家庭的正常預算,那麼購買書籍的錢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吧?每月定期給孩子撥出200-300元的閱讀基金,讓孩子多閱讀,拓寬視野。
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目標」
網際網路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青少年因為心智不成熟,會受到無效信息的影響,讓其心志心寬杜塞。一如一些視頻APP裡面的主播為博取眼球和流量,各種無底線的舉動堪稱是青少年的毒藥,如果孩子沉迷於其中,可想而知對他的影響。
因此作為父母要給孩子做好引路人,引導孩子拋開這些無用的「垃圾信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有深度的書籍上,或者抽出時間帶孩子去見識世界。眼界的開闊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見過大海的浩瀚,就不會因為江河而驚嘆。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小目標」,比如:每月要完成2-3本課外書籍的閱讀,每年要去兩個以上的風景名勝古蹟等,激勵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很「狠」的教育名言——
沒有時間教育孩子,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
一句話把為人父母的責任與義務體現得淋漓盡致。各位為人父母的朋友們,別以工作忙、壓力大,要為生活奔波作為藉口。別把所有教育希望都依賴於老師身上,孩子是自己的,作為父母更應該抽出時間、精力去灌溉他們成長,讓其能夠從小禾苗成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