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湖南張家界的一對雙胞胎兄弟上了熱搜,不為其他。在2020年的高考中,兄弟兩分別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哥哥即將前往清華大學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專業學習,他希望學好自己的專業,未來能夠參與到類似港珠澳大橋這樣的項目裡,為國家的建設出一份力。而弟弟則選擇了入北大工科試驗班學習,他希望能夠繼續深造,拿到博士學位,兄弟兩真的是優秀本秀。
一個家庭能有一個名校畢業的大學生已經是很了不起了,這一下子兩個名校大學生,不少網友紛紛在線求學習攻略。小編看了楊家兩兄弟的採訪,高考已過,兩人分別被北大、清華錄取後,仍舊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複習高中三年的知識,「我就想把自己高中三年的知識鞏固一下,到大學去接觸那些更難的知識時,就不會那麼棘手,能夠跟上大學的教程。」這是弟弟說的話。
這……他倆不上名校誰能上呀?
不過言歸正傳,並非是「死學習」就一定能讀好書,小編曾經也很好學,但奈何就是學不會!所以湖南楊家雙胞胎兩兄弟到底是怎麼學習的呢?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對比我們自己應該怎麼做呢?在他們的教育模式上我們能學到什麼呢?
弟弟說自己「偶像」就是哥哥—在學習過程中,哥哥就是弟弟主導學習者;有形無形哥哥都在帶領著弟弟在前進。
由此可見,在學習中建立自己學習或者超越的目標更容易有競爭感,一旦有競爭勢必就會有進步。在日常學習中,很多學生有想學想進步的心態,但是他們往往不知道該怎麼學,所以在這個時候,找一個「偶像」,把他看作是你下次超越的目標。在學習中,他怎麼學你就可以怎麼學,他做過的卷子、記得筆記甚至於早晚的學習時間和習慣都可以作為借鑑,優秀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有規劃,包括學習,所以如果你自己不知道怎麼學習進步,找一位比自己強的「偶像」,然後去超越他。
兄弟倆還有一個高效學習的小秘訣,就是遠離電子產品,不用手機、不玩網遊。
關於這一點,並非是教導「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只讀聖賢書」。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在電子產品上我們更容易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一定要節制,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養成一個習慣:在學習的時候身邊不要放置任何電子產品,有書本有筆有筆記本就足夠了,鍛鍊自己的專注力。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喜歡分散注意力,看看手機、吃點東西、發會呆……有時候你覺得沒什麼, 但是無形之中你就養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那麼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你的思想就不會聚焦,這是家長特別容易犯的毛病,在孩子學習時就喜歡送點吃的、喝的或者去聊天。小孩子的習慣很多都是從幼童時候開始養成的,一旦養成根深蒂固,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學,哪怕孩子再小。
除了學習,兄弟沒有太多的興趣愛好,但在短暫的課餘之間,打桌球成為了兄弟倆緩解壓力,放鬆心情的唯一方式。
尋找自己獨有的解壓方式,初三、高三是重點,孩子學習壓力急劇增大,如果沒有自己的壓力排遣方式,很容易「物極必反」,就像一直吃苦瓜,到某一天,你看都不想看到這道菜。學習也是一樣,一天到晚都在學習,很容易產生學習的厭惡感,尤其是在經常遇到難題、不會的題目,挫折多了,就不會想著怎麼去克服,而是會選擇逃避。
「父親的陪伴,是他們這三年的動力,雖然父親不能在學習上給予任何指導,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瓶頸,只要有父親在,他們便感覺身後有了依靠。」
這是對父母說的,在孩子的生命中,父母是不可替代的。「於細微處見知著,於無聲處聽驚雷」,父母對孩子是愛是恨,孩子能夠感受得到。有一句話為「原生家庭的傷害,需要一生去彌補」,同樣,原生家庭的愛,也讓孩子一生治癒。所以無論如何,父母都是孩子最堅固的依靠。
湖南張家界的雙胞胎兄弟出生於平凡,卻在平凡中創造精彩,小編相信,他們的家庭教育也和千萬個普通的家庭一樣,平凡且溫暖。但細節之處皆是教育,做好每一點,孩子和父母都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