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遊周邊景點只能收幾十元,送100個雞蛋,管理一頓飯,聽起來這樣的旅遊是騙人的,但他仍然存在於許多地方。
顯然,這樣的旅遊團隊並不是靠旅遊賺錢的,因為這可能不夠付車費和車票。
隨著國家對營銷的打擊,越來越多的營銷公司選擇其他渠道銷售保健品,尤其是老年旅遊團,他們打著「康養旅遊」的旗號,以名義、或以營銷的形式到各地參觀,抓住一切機會進行宣傳。
因此如果僅僅從表面上的團費來看,這樣的旅遊團和公司並不賺錢,但事實上如果深入分析,後期的促銷佔大頭。
從網友的評論中可以看出:
網友「漫步」:我的一個朋友的父母提供了一個300元九天的濱海旅遊團,包括交通、住宿和三餐,在我們年輕人看來,這顯然是一個虧損的生意,但當朋友的父母興高採烈地趕到目的地時,導遊正式開始了她的演出,而實時只有10%和90%的時間是在指定地點關門購物,沒有滿員,不允許離開。
網友「有些話」:要說成本,如果一輛公車按50人計算,一般會送兩輛車,而公車是最貴的一輛。午餐10人一桌,一般有很低的合作成本,送雞蛋,送本地菜,那也是酒店幫忙聯繫,都是小地方,平時沒人,都是靠這些旅遊公司的業務,他們願意送,也能賺錢。最重要的目的是一日遊,不是目的,而是拉客的目的是開發長期路線和銷售產品。遊客們都玩得很開心,大的包小包回去了。旅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上車返程,也就是賣東西。組織這種旅遊的組織一般有兩種,一是旅遊公司想賣長線;二是保健品公司賣保健品。哈哈,我在這兩個行業都做過這種旅遊,而且慣例很深……
網友「老羅」:份我們快70歲的同學去了西藏旅遊,我原本以為西藏是一片旅遊的淨土,然而和大陸一樣,當地的導遊回到了川妹子,起初,她很有禮貌,最後,她帶我們去了一家天珠商店,她不停地檢查我們車裡帶的遊客,後來我車裡的人買了所謂的「耀珠」,總價4萬到5萬元,才被允許上車,後來,他們進了一家藏藥廠,這個工廠所謂的藏藥的價格非同尋常,而且非常昂貴,同一輛車我們又買了兩三萬元,最後,我們進入了一家藏族本地專賣店,價格很高,我們加起來都有兩萬或三萬元,上車後,當地導遊臉上露出笑容。回想起來,天上沒有蛋糕可掉,你玩的東西都是自己的錢。
似乎這就是許多營銷公司轉型為旅遊業的原因,如果他們在市區從事類似活動,將受到制止和制止,他們應該改變環境和地點,在吃喝玩樂之後,他們可以促進銷售或推動購物,從本質上講,這種旅遊就是促銷,只是換個名字和換個環境。
對於消費者來說,一時貪圖便宜貨並不重要,但如果被其他環節引誘或困住,那麼對於這樣的低價遊,還是要小心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