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據了解,此次「嫦娥姐姐」擔負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剛剛所說的「採樣」,說通俗一點,就是需要從月球挖土帶回,有望創造多個「中國首次」:
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地外天體的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樣品的儲存和分析和研究。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奔向月球,距離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可以從月球上取樣回來的國家只剩下22天時間。
其實嚴格來說,第二個從月球取樣回來的國家是前蘇聯而不是俄羅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並沒有再進行過月球取樣的活動,因此說我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個從月球上取樣回來的國家也並無不妥。
有關於航天的許多專業知識或許大多數人不太懂,但我國航天工程真可謂是面面俱到,除了高超發達的科技儲備,就連取名字也文藝浪漫。
神舟號載人航天飛船作為貨真價實的「中國第一船」,出道即巔峰。「神舟」包含著兩層寓意,字面上是神奇的天河之舟的意思,這一點就非常符合它的「船設」。其次是「神州」的諧音,赤縣神州類似於華夏,是中國的一個別稱。
再說到奔月,2004年1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了繞月探測工程,這項工程的名字就叫做「嫦娥工程」。
此前,嫦娥四號發射的任務是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但月球巨大的身子完全擋住了地球和月背探測器之間的通信和數據傳輸,於是便在嫦娥四號探測器升空之前,先發射了一顆為它提供通信支持的中繼星,而其也順理成章被命名為「鵲橋」。
既然有了「嫦娥」,必然少不了玉兔,為我國首臺月球探測車徵名時,「玉兔」以壓倒性地65萬票取得第一。
北鬥七星,在上古時期就被古人用來判斷方向、確定季節、知曉時辰,如今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現在中國人仍然將用以「北鬥」為名的衛星定位系統實現定位導航。
還有我國這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名叫「悟空」,一方面是因為它具有和大聖一樣的火眼金睛,能在茫茫無際的宇宙中「看見」暗物質。另一方面是這個名字還帶有「領悟、探索太空」的含義。
墨子號是我國研製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它的發射升空讓我國成為了世界上首個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
而用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給它命名,是因為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證實了光的直線傳播,並且他還提出過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為現在的量子通訊發展夯實了基礎。
這些神話與古代的存在,如今現實中都有對應,名字中國人過於熟悉,以至於沒有人會細想為什麼這樣叫,仿佛它與生俱來就應該如此,將現代科技與傳統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也深受民眾喜愛。
其實每次對航天科技成果的命名,實際也是對中國科技實力的一次宣介。
航天科技發展是硬實力的體現,徵名活動則是在提升文化軟實力,這種軟實力的提升又將對推廣科技實力影響產生正面作用。
可以說,為航天科技成果起一個好名字,不僅可以體現中國人民對航天事業的豐富情感,更可以向世界宣介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展現傳統與現代相得益彰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