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著名思想家、活動家、國學大家。被公認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敢於創新,推動了「史學革命」,並在革新文章風格方面,一馬當先。他就發明了一種介乎於古文和白話文之間的新文體。不僅像「中華民族」這樣的稱謂始自他的口中,而且像「政治」、「經濟」、「科技」、「組織」、「幹部」等等詞彙,皆始於他的筆下。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和生物進化論,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西方哲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內容,主要表現在《訄書》中,認為「精氣為物」,「其智慮非氣」;宣稱「若夫天與上帝,則未嘗有矣」,否定天命論說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識宗和西方近代主觀唯心主義影響。
在國學的諸多領域,尤其是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方面,均有成就。他宣揚革命的詩文,影響很大。他堪稱首推「國學」之第一人,其國學著作主要有《國故論衡》《國學概論》(曹聚仁記錄整理)等,另著有《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儒術新論》、《訂孔》等。
陳寅恪,1890年~1969年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被譽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說是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從小就能背誦《四書》《五經》(一說能背誦《十三經》);1902年隨其兄陳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就讀於上海吳淞復旦公學;而後留學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國二十多年,掌握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等多種文字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更精,加上深厚的「國學」基礎,使其得以溝通中西、融匯中外,從而在學術領域多有振聾發聵之見,為國內外學人所推崇。
其終生恪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各種強權和邪惡勢力面前,慎重恪守中華學人的良心、良知,其錚錚鐵骨真可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從學術貢獻和人格、品德相統一的角度看,稱陳寅恪為當代中國最為傑出的「國學大師」代表,名副其實。
錢穆,1895年~1990年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歷任燕京、北京、清華、華西、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
1967年10月,錢穆應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港返臺,築素書樓於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1968年膺選中研院院士。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在錢穆一生的著作中,「國學」始終作為主線貫穿始終。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海寧人。王國維是我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季羨林,1911年~2009年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梅貽琦,1889年~1962年字月涵,為梅曾臣長子。自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即到清華擔任教學和教務長等多種職務。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自此後一直到他在臺灣去世,一直服務於清華,
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在他的領導下,清華才得以在十年之間從一所頗有名氣但無學術地位的學校一躍而躋身於國內名牌大學之列。他的一生僅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掌清華並奠定了清華的校格。在清華大學任校長時,他為清華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一是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共同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辜鴻銘,1857年~1928年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熊十力,1885年~1968年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 ,原名繼智、升恆、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漢族。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灣人。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與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和張君勱、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被稱為「新儒學八大家」。1949年以後,以特別人士身份邀請參加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後被選為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委員。
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其哲學觀點以佛教唯識學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體,其學說影響深遠,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中國和海外,《大英百科全書》稱「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傑出人物」。
吳宓,1894年~1978年陝西省涇陽縣人。字雨僧、玉衡,筆名餘生,中國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國立東南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1926-1928)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教授,1941年當選教育部部聘教授。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學貫中西,融通古今,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著作有《吳宓詩集》、《文學與人生》、《吳宓日記》等。
梁漱溟,1893年~1988年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鑑的經驗。著有《鄉村建設理論》、《人心與人生》等。
馮友蘭,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裡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