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2020-12-13 歡喜有你就好

梁啓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著名思想家、活動家、國學大家。被公認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敢於創新,推動了「史學革命」,並在革新文章風格方面,一馬當先。他就發明了一種介乎於古文和白話文之間的新文體。不僅像「中華民族」這樣的稱謂始自他的口中,而且像「政治」、「經濟」、「科技」、「組織」、「幹部」等等詞彙,皆始於他的筆下。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和生物進化論,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西方哲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內容,主要表現在《訄書》中,認為「精氣為物」,「其智慮非氣」;宣稱「若夫天與上帝,則未嘗有矣」,否定天命論說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識宗和西方近代主觀唯心主義影響。

在國學的諸多領域,尤其是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方面,均有成就。他宣揚革命的詩文,影響很大。他堪稱首推「國學」之第一人,其國學著作主要有《國故論衡》《國學概論》(曹聚仁記錄整理)等,另著有《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儒術新論》、《訂孔》等。

陳寅恪,1890年~1969年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被譽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說是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從小就能背誦《四書》《五經》(一說能背誦《十三經》);1902年隨其兄陳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就讀於上海吳淞復旦公學;而後留學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國二十多年,掌握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等多種文字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更精,加上深厚的「國學」基礎,使其得以溝通中西、融匯中外,從而在學術領域多有振聾發聵之見,為國內外學人所推崇。

其終生恪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各種強權和邪惡勢力面前,慎重恪守中華學人的良心、良知,其錚錚鐵骨真可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從學術貢獻和人格、品德相統一的角度看,稱陳寅恪為當代中國最為傑出的「國學大師」代表,名副其實。

錢穆,1895年~1990年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歷任燕京、北京、清華、華西、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

1967年10月,錢穆應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港返臺,築素書樓於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1968年膺選中研院院士。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在錢穆一生的著作中,「國學」始終作為主線貫穿始終。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海寧人。王國維是我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季羨林,1911年~2009年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梅貽琦,1889年~1962年字月涵,為梅曾臣長子。自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即到清華擔任教學和教務長等多種職務。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自此後一直到他在臺灣去世,一直服務於清華,

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在他的領導下,清華才得以在十年之間從一所頗有名氣但無學術地位的學校一躍而躋身於國內名牌大學之列。他的一生僅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掌清華並奠定了清華的校格。在清華大學任校長時,他為清華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一是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共同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辜鴻銘,1857年~1928年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熊十力,1885年~1968年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 ,原名繼智、升恆、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漢族。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灣人。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與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和張君勱、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被稱為「新儒學八大家」。1949年以後,以特別人士身份邀請參加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後被選為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委員。

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其哲學觀點以佛教唯識學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體,其學說影響深遠,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中國和海外,《大英百科全書》稱「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傑出人物」。

吳宓,1894年~1978年陝西省涇陽縣人。字雨僧、玉衡,筆名餘生,中國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國立東南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1926-1928)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教授,1941年當選教育部部聘教授。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學貫中西,融通古今,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著作有《吳宓詩集》、《文學與人生》、《吳宓日記》等。

梁漱溟,1893年~1988年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鑑的經驗。著有《鄉村建設理論》、《人心與人生》等。

馮友蘭,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裡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相關焦點

  • 他對佛學玄學有很深的造詣,讓文化融合,是近代的國學大師
    有的人說:一個國學大師怎麼會相信甚至說去研究玄學呢?湯用彤大師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是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但是在佛學、玄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更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魏晉玄學論稿》等著作。那他是如何一步一步接觸這些,並將其結合在一起的呢?
  •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2009-07-14 14:18 ]7月11日,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季羨林先生一直被尊稱為國學大師,那麼國學大師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呢?請看《中國日報》的報導:Ji Xianlin, dubbed by many as the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had died of heart attack. He was 97.
  • 知識分享:國學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和學術思想。以學科分,國學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等;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其傾向於經部。
  • 一個國學大師、中醫世家對中醫對觀點
    國學發展在二十世紀,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受到了巨大衝擊。明清近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經世致用」思想興起,國學一詞才因西學而被提出,被中國傳統學者視為「國魂」,用於抵禦西方思想對傳播。文:半池清水    |    編輯:爽臨方先生:在下一直關注新語絲關於中醫問題的討論,對於維護中醫者打著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旗號,反對批判中醫的言行也深不以為然。許多批判中醫的近代名人,如俞樾、魯迅(被引用得最多)等人,關於中醫的言論都是批判中醫的思想武器。但魯迅等新文化人士對中醫的批判,可能被指為「本來就是一夥的」,對維護中醫者缺乏說服力。
  • 民國以來十大國學大師排行榜
    這就自然感染並刺激了處境相似的中國學人。真正把「國學」作為一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出來,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清末民初。)民國以來十大國學大師排行榜19世紀末,面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刺激,日本學界從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識本國文化,發出了提倡「國粹」、「國學」的呼聲,從此「國學」一詞在近現代流行開來。這就自然感染並刺激了處境相似的中國學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啓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
  • 國學大師張詩苓易學課堂正式開播,讓傳統文化玩出新花樣!
    最新行業熱報,著名國學大師張詩苓主講的易學課堂近期正式開播,讓傳統文化玩出新花樣!近年來,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文藝復興,研究易學似乎已經成為全民狂熱!  舜緣文化作為國內傳統文化領先整合平臺,更是將枯澀難弄的易學文化與網際網路結合。每集以3-5分鐘小視頻播出,節奏快,知識點強,好入門等特點,讓更多年輕人也愛上易學!
  • 「國學大師」曾仕強:享年84歲,多次主講《百家講壇》!
    他除了是我國「國學大師」,還是中國式管理之父,尤其是對於職場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一些真知灼見,深深地影響著一代人。奈何天妒英才,享年84歲。他的一生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呢?小編為大家說說,「國學大師」曾仕強弘揚傳統文化之路。曾仕強走進國人的視野,還是因為此前曾在《百家講壇》中多次主講。
  • 中國最後的國學大師——南懷瑾
    作為中國歷史中最後一位集儒、釋、道為大家的國學大師。在他的論述中有很多不被現在人所接受。可是作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在與現代文明最後的碰撞中,有這樣的論調也是無可厚非。如果說中國的一部分晦澀的儒、釋、道傳統文化被一步步塵封了,那南懷瑾就是在塵封前儘自己的能力拍去它的塵土,讓他重見世間,然後再被封起的大師。
  • 「國學精粹」,慧海拾遺,讓中國傳統文化活起來
    摘要:中華盛視網以展示中華五千多年來的傳統思想文化學術為主,讓中國傳統文化活起來。等到近代,隨著國門的打開,西學東漸的開始,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學術逐漸式微,一些學術大家開始把目光轉回到傳統上來,如胡適提出「整理國故」的口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力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章炳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對國學做了總結性的講解。
  • 民國時期的10大國學大師,誰排第一合適?
    作為西學東漸和全盤西化的一個必然結果,幾千年來被視為稀鬆平常的中國傳統文化被提高到了一個重要地位,並被冠以「國學」的稱謂,國學大師因此應運而生。那麼,在民國時期都有哪些舉足輕重的國學大師呢?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民國時期的十大國學大師。
  • 中國近代第一世家:一諾獎得主,兩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世家,首推錢氏家族,這個家族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主錢鏐的後人。他們光在宋朝就出過350名進士。一千年下來,就出了一千多位正兒八經的名人。近代又在全球範圍內培養出人200多位院士。 中國科學界著名的「三錢」,都出自這個家族。
  • 國學——一項被「發明」的傳統
    並以「國學大師」之桂冠加封了無數已故或尚在的人文學者。           20世紀初,「國學」一詞始盛行於中國,也基於同樣的文化環境。1923年,顧實在《國學研究會演講錄序》中已然指出:「海禁洞開,外患薦至,精神文明失其抗拒力,物質文明闖入而橫行。於是復有『中文』『西文』『中學』『西學』相對抗之名詞。最近國家觀念普及於人人,凡若『國文』『國樂』『國技』『國粹』『國故』『國貨』種種冠以國字之一類名詞,不脛而走,有口皆碑。
  • 廣州近代三位名人:一位是國學大師,一位是工程之父!
    這裡人傑地靈,今天就來說說廣州近代幾位知名的人物。第一位:陳寅恪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國學大師,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其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國學經典,看《國學傳承人》助力新學期
    為了更好的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傳遞經典國學文化,中國教育電視臺與北京雲之國傳媒共同出品,聯合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華夏文化促進會、中國微電影大典組委會、中國藝術節基金會影視藝術委員會、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可持續發展中心等單位,同時集合了國內優秀的欄目製作陣容,邀請最契合節目氣質的明星嘉賓,製作出了中國首檔原創青少年國學素養教育傳承節目一《國學傳承人》。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文化,書法與西學的關係
    近代以來屈辱的歷史,使得反帝和崇洋有一種複雜的互動關係。說中國不好是妖魔化,說好卻又成了黃鼠狼給雞拜年。外來思想與本土文化的衝突,不僅僅是假洋鬼子和洋奴買辦之間的尷尬與悲劇,更主要是區分和對待假洋鬼子和真洋鬼子的態度。
  • 看看近現代國學大師,大家覺得還有誰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孫詒讓在其所著《周禮·正義》中指出:「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由此可見,「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
  • 國學之學(1)弄明白什麼是國學
    導讀:國學泛指、如何分類、國學的體系結構、國學如何分類、國學名家、近代國學分科、國學誤區國學泛指什麼是國學呢?簡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學術體系就叫國學,包羅治國理政、倫理生活、修身養性、觀天堪地等。論語是國學,琴棋書畫也是國學,醫學、星象、術數都是國學。
  • 流沙河堪稱國學大師,為何反對國學?你看看他對《弟子規》的評價
    流沙河堪稱國學大師,為何反對國學?你看看他對《弟子規》的評價提起國學,現在滿大街都是國學大師,名聲最響的就是於丹,號稱「文化聖母」。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國學大師,從來不怎麼拋頭露面,非常的低調。流沙河堪稱當代真正意義上的國學大師,他對於國學研究的很透徹,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流沙河卻是旗幟鮮明地反對國學。流沙河為何會這麼反感國學?從他對《弟子規》的評價中,就能看出個所以然來。流沙河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詩人了,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官方詩刊雜誌《星星》。可以說,一個詩歌愛好者,能夠在該雜誌上發表詩歌,意味著得到了認可。可見,流沙河對中國詩歌界的影響。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故事」 展現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劉志敏):為紀念國學大師 饒宗頤 教授一生的成就,「饒宗頤的故事」展覽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在本次展覽期間,記者專訪了饒宗頤的女兒、饒學聯匯創會會長饒清芬,聽她暢談和父親之間的親情故事、她最喜愛的展品背後的精神折射、她眼中傳統文化在香港的發揚傳承等等。
  • 中國教育電視臺推出《國學公開課2020》讓優秀傳統文化點亮春節螢屏
    2020年春節,中國教育電視臺本著「創新不泥古,繼承不離宗」的思想,連續四年用國學守護我們民族的詩與遠方,潛心打造《國學公開課2020》,九場國學大餐包含《託起明天》、《詩意中國》(上、下)、《春滿神州》、《匠心傳承頌中華》、《幸福中國年》、《古韻國風》、《潑墨中華情》、《讓世界充滿愛》、《四海童樂鬧元宵》,在春節期間鬧中取靜,讓觀眾靜心於國學文化的「琴棋書畫劍,詩酒茶花香」,在「詩與遠方」中再次感受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