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
一名14歲男生
被母親當眾扇耳光後
趁人不注意從教學樓跳樓自殺
該男生就讀於武漢市江夏區一中
初中部九年級
當天下午
因在教室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
班主任請三名學生家長到校配合管教
隨後
該男生在五樓走廊被母親教訓
在4分鐘的完整視頻中
男孩挨了兩個耳光後
被母親掐住脖子抵在牆上呵斥
期間還有用手推頭等動作
男孩均未作出反抗
隨後
母親在勸阻下停手
轉身離開
之後的3分鐘
男孩沉默地站在原地
期間不時看向走廊盡頭與護欄外
經過思想鬥爭後
他轉身爬上欄杆跳下
當晚9時
該男生因傷勢嚴重被宣告不治
目前,當地教育、司法等部門
已介入處置善後
網友熱議:
孩子的尊嚴也很重要
父母不易
教育孩子一定要講究策略
學習成績不好被老師當眾羞辱
上課不認真聽講被老師體罰
作業不好好寫被家暴
對網遊過於痴迷被收走手機等
都可能是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青春期
孩子無論身體還是性格
都處於快速的生長變化之中
容易產生敏感、叛逆、衝動、自卑等情緒
如果他的社會支持系統非常欠缺
遇到挫折和困難時
很容易導致危機事件的發生
因此
父母一定要用正確、適宜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同時
給孩子最大的心理支持
讓孩子即使身處困境和低谷
也能免於崩潰
相信人間值得,未來可期
那麼,如何與處在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全國優秀教師、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葉玲,分享了針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經驗。
1
青春期孩子是矛盾的統一體
青春期,特指青少年身體、心理髮育加速發展的一段時期:女孩的青春期一般開始於10 .5歲,12歲時達到最高峰;男孩的青春期一般開始於13歲,16歲時達到高峰。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受身心兩方面快速變化的影響,在性格上往往會表現出某些既矛盾又統一的特徵。
這個時期的孩子對身體發育既感到羞澀,同時又有好奇、大膽的特徵。葉玲認為,對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應該採取直接跟他們講道理的方式,跟孩子說清楚。「生理知識我們應該懂,但是沒有必要隨時掛在嘴上。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理應是文明的,我們應該管理好自己動物性的情緒和需求。」葉玲說。
葉玲表示,青春期的孩子還時常處於無人理解的閉鎖狀態,同時他們又有渴望被理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許多都有與家長溝通不暢的問題,一方面對於家長的靠近表現出拒絕,甚至是敵對的狀態,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溝通、交流,渴望被理解,所以他們特別喜歡跟同學甚至網友聊天。
青春期的孩子還存在進取心強和自制力弱的矛盾。葉玲說,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理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他們的自制力尚處於較弱的狀態。因為他們的情緒控制與激素分泌是有關係的,孩子們不能控制自己的激素,所以,會出現失控的狀態是可以也應該被理解的。作為家長,應該學會理解他們,並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和督促。
在擁有寬廣的信息視野的同時,青春期孩子的鑑別力與判斷力又相對不足。葉玲認為,現在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是網絡的「原住民」,擁有許多獲取信息的渠道。然而,信息、知識、能力、智慧不是一回事。無論是孩子自主從網上獲取的信息、言論,還是成年人之間有意無意的議論,都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對信息的鑑別和判斷。葉玲建議,家長應該給孩子「打預防針」,告訴他們描述與事實真相之間的關係。成年人之間的談話被孩子聽到之後,同樣也要給孩子講清楚事情的原委,以防止孩子片面地提取信息。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有對獨立的渴求以及對情感、物質等的依賴。這個時期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尤為微妙,他們一方面希望父母不要「管」自己,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生活和心理空間,另一方面又希望生活上處處得到照顧,情感上處處得到呵護。葉玲建議,家長們要教會孩子將心比心,既要跟他們講道理,又要讓他們感受到愛和安全感。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麼愛你,你是不是也應該以某種方式回報他們的愛呢?」
2
有效對話,教育要觸及靈魂
針對青春期孩子的這些特點,葉玲給家長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家是一個特定的場域,相較於講道理,更應該講感情。比如,孩子做錯了一件小事,但考慮到孩子最近在其他方面有些不順利、情緒不佳,那麼,家長就可以包容、遷就孩子一下,等他恢復到一個相對好的狀態,再跟他講道理。放下家長的架子,忘掉自己的社會身份及處世慣性,才能和孩子實現有效的對話。
其次,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要勤於溝通、善於共情、積極反思。家長是成年人,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孩子知道應該如何去做,因為從理論上來講,家長才是那個什麼都應該明白的人,「但是實際上,我們自己也在成長。所謂『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這是古人對自己的反思。家長自己也會犯錯,為什麼不能多體諒體諒孩子呢?」葉玲說。
第三,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發生意義的教育是觸及靈魂的教育。教育並不只是通過言語發生,家長說得再多,如果沒有觸及孩子的心靈,那麼,不僅沒有用,還可能適得其反。家長應該把說話的權利和機會多給孩子一點,當和孩子溝通不暢時,也要學會按下暫停鍵,運用親密接觸的非語言力量,讓孩子體會到溫暖和愛。在準備和孩子談話前,家長最好能提前備課:談什麼、在哪裡談、哪些人參與……最好話題集中,避免東拉西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葉玲提醒家長,孩子不喜歡的不是談話,而是那些沒有營養的談話。
第四,青春期正是孩子三觀逐步形成的時期,應強調正面引導教育。家長要有意識地、適當地向孩子傳輸「正能量」,讓孩子活成「朝陽」,既有自身的溫暖,又能去溫暖他人。
3
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性別差異
除了是「矛盾的統一體」,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還有另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會展現出對性別差異的超常關注。相關研究顯示,孩子表現出來的對性別的關注,通常在五到八年級時達到最高。而青春期也是人的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家庭氛圍的影響,父母對子女性別能力的定位、預期,都會影響孩子對自身的評價和預期。
社會認知對男性和女性的社會角色存在一定的區別,女性的表達功能更強,男性的工具功能更強。葉玲認為,家長根據性別對孩子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區別對待是可以的,也是有必要的。但是,這種區別對待應該適度,否則會使孩子形成固化的、刻板的性別角色認知,從而限制了自身發展的可能性。父母應引導孩子對生理性別及性別的社會角色形成客觀、全面的認識。
葉玲認為,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正確的三觀應該是每個人的人生底色。所謂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只有三觀正,人才會追求真善美,確立有價值的人生目標,形成有底蘊的人格。然而,兩性之間確實存在著差別,這就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適當的引導。
傳統觀念中,女性是依附者的角色,而現代社會,女性從男性的附庸解放出來,成為了獨立的性別角色,但仍然有一些家長認為,只要女孩長得好、嫁得好,就是女孩的「好命」。葉玲認為,女孩要成長為一位獨立的女性,就要擁有穩定的學業、高雅的趣味,還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美,首位是健康。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對女性,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女性提升自信有明顯的幫助。有規律的、一定強度的體育鍛鍊有助於女孩形成強健的體魄,增強身體對外界的感知力,並獲得諸如果斷性之類的氣質,而這是有利於提升女性的自信和自尊的。除此之外,家長也要教導女孩審美的多元化。「美有不同的樣子,只要健康、自然、大方、得體,就是美麗的。而僅僅是達到這一層面,就需要長期地去修煉良好的習慣。「美麗的容顏光鮮一時卻難以持久,而風神之美、人格之美才能放射出真正的永恆的光輝。」葉玲說。
而對於男孩,葉玲認為,家長要重點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培養現代社會的君子。青春期的男孩對性尤為好奇,而這個時期正是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性的最佳時期。「家庭氛圍很重要,尤其是父親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會對男孩對自身的預期產生很大的影響。」良好的氛圍、適時的引導,能夠涵養孩子自愛、愛人的能力,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為他將來成長為一個為家庭負責任的男人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傳統觀念中的男性角色是強勢的,同時,也要求他們壓抑自己柔弱的一面,這也是對男性自身的壓迫。父母應引導男孩正確看待「男兒有淚不輕彈」等觀念,教導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情緒。出現了問題,一方面要勇於承認錯誤,承擔責任,但也要學會溝通,樂於並善於溝通,這樣才能真正妥當地解決問題。
家長感言
有段話曾刷爆朋友圈,大致是這樣的:「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花開在別的季節。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時,你別急,也許你家的花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你家的花還沒開,也不要急,沒準你的花是臘梅,到冬天才會開;如果你的花到冬天還沒開,你也不要生氣,沒準你家的花就是一棵鐵樹,鐵樹不開花,開花必驚豔四方,炫麗無比。」
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家長和孩子默默地耕耘與付出,作為家長,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關鍵驛站,我們都應該在,等到她們有了足夠的視野、足夠強大的力量,我們再轉身默默地祝福和想念。
青春期的孩子,是一個矛盾的個體。他們渴望了解關於身體的知識,但又羞澀面對自己身體的變化;他們如饑似渴地通過各種手段攝取信息,但是書籍、電視、尤其是網絡上得到的信息魚龍混雜,而孩子們缺乏鑑別和判斷能力,更容易誤入歧途。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加強孩子的性別教育,引導孩子正確面對自身的變化,以積極的態度去對應青春期孩子的問題,不逃避、不誤導。
與孩子一起成長已經成為當今家長的一大課題。在很多方面,比如,你的青春期與孩子的青春期、你的人生哲學與孩子的三觀養成、你和孩子對於網絡的認知等等,似乎關聯諸多,卻又各自不同。家長不斷更新自我認知,不斷學習和跟上孩子成長的節奏,及時與孩子討論溝通,正向影響,形成良性互動,很重要。
願逝者安息
悲劇不再發生
來源丨四川教育發布
原標題:《痛心!初中生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身亡……孩子的叛逆期,家長一定要留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