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縣湯池鎮,又名西湯池,與廬江縣湯池鎮因溫泉齊名,名揚江淮。事實上,若是以古人眼光,西湯池以其自然風光更惹人喜。清初,鄰縣籍、譽滿文林的戴名世便曾來到這裡,寫下了那篇著名的《溫泉記》,今天他的文章被刻在湯池鎮公共浴池外牆壁上。聽老人們說,過去的溫泉就在斜對面的水化觀測站址上,後來在舊址不遠處又挖了一口井供人取用,趕上鎮裡開發度假村,水夠使用,只是溫度沒有那麼高了。(運營、編輯、攝影:束文杰)
戴名世《溫泉記》旁還有一塊「縣保碑」,也就是今天咱們說的這位——湯池老街。此前,筆者曾拜讀了庫米先生《湯池》一文,縱覽古今,生動風趣,思鄉情濃。湯池老街始於元末明初,距今有近七百年歷史。雖然從年代規模不及桃城、曉天,但湯池有一股獨特的韻味,吸引著慕名而來的遊人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過去的湯池老街亦有幾道閘門,比如這條小巷便是「西閘巷」。
老街上的招牌也很好看,雖然年代並不久遠,但不刻意仿古,不強行統一,似乎顯得有些「雜亂無章」,但有一絲獨特的藝術感。筆者走進那件「招牌」指向的理髮室,昏暗的房間,老舊的木椅,雜亂的電線,斑痕的玻璃鏡,發黃的造型海報……從外面看,筆者又發現門額上的「供銷商店」字樣。看似兩個行當,卻同屬服務業,前者提供商品服務,後者提供理髮服務,皆為人們日常生活所需。
過去的街道是商貿和服務業的中心,依託於集聚人口,人們每日交易著大量的物資。商人有資本了,蓋房子,開鋪子。湯池老街有一妙,妙在自西閘巷東首折了道「S」彎到主街道上,而不是一眼望到頭。折過來有一座二層木樓,掛牌「周瑜酒樓」。老人們只記得它曾是供銷社門市部及鐵匠鋪設於裡面,至於涉及餐飲行業,可能要追溯到晚清民國了。
我以為木樓是老街上最老的建築,結果老人們用手一指,叫我去北閘巷裡瞧瞧。就是這條小巷,相對於上述的西閘巷和主街道要窄很多。小巷漫漫悠長,家家在巷內開有側門,亦設有牆角「水門」連接巷內水溝,匯入閘門外的大河。巷口是北閘門——「十來公分厚的楓香樹板門,表面包鐵皮」。
青磚灰瓦,木製梁柱。老宅建有近百年時間,相對於其他老屋,保存較為完好,且時間較長。如今有一位老者(系其祖居)常年居住於此,生活清淡恬靜,獨享快樂人生。聽聞其子女曾有意接老人進城生活,既方便照顧,又能改善條件,老人卻婉言拒絕。
筆者注意到,老宅側牆上有一些這樣的結構。據老人說,這是過去為了防範土匪,高築院牆,設孔方便觀測外面情形,又可架槍反擊。
再回到主街道。庫米先生一文曾提到,湯池老街上曾有「木材店、糕餅店、染坊、茶館、中藥鋪、鐵匠鋪、鐘錶鋪、早餐鋪、理髮店、當鋪、浴池、膏藥鋪」等等,筆者一路上注意到,殘存的老屋上依稀可見過去各式商號的字樣。
走至東閘巷,這裡有許多老屋開始頹圮了,或許幾年後便徹底消失。老人們告訴我,過去老街上鋪有河灘石,中間高兩側低,水順著低處流向大河。與其他老街相同,中間亦有一道長年累月壓出的車轍。不過,所有的一切毀於老街街面的改造工程,雖然鋪的還是河灘石,但原貌已大大改變了。
看完了老街,筆者與友去新街上吃了早餐,隨後來到大河——湯池河邊,一群中年女子正在淺水處洗衣,好一幅鄉村風景生活畫!若是老街再復舊日繁華盛景,那就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