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31 日,仍在市長任內的利文斯通在倫敦東區參觀一個居民區時,發布了他的住房計劃 |
肯.利文斯通:從倫敦市長到電臺主持人
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認為他是個「麻煩製造者」,同屬一黨的前首相布萊爾稱他為「倫敦的災難」,並將他開除出工黨;極左立場為他掙得一個綽號:「紅色阿肯」。這位前倫敦市長引起的爭議並沒有因為他的卸任而結束—不久前他又因被查維茲聘為顧問而備受抨擊。對此他不滿足於採取守勢,在電臺主持人這份新職業中,向英國政客開始了炮轟,目標之一就是他的繼任者約翰森。
文/ 李卉
肯.利文斯通一直是英國政壇上的另類。
即使在今年8 月卸任大倫敦市長之後,這個精力充沛的老頭也沒有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作為大倫敦城歷史上第一位民選市長,由於在解決市中心交通堵塞問題上的獨創,利文斯通曾躋身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長青藤名校教授之列,被《科學美國人》評為2003 年50 位科技名人之一。
但對利文斯通的非議更多。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就不喜歡他,認為他是個「麻煩製造者」。1980 年代,利文斯通任大倫敦議會主席時,將倫敦失業人口數字寫在總部大樓的樓頂。柴契爾夫人一怒之下,撤消了大倫敦議會。
時尚雜誌《GQ》曾把利文斯通列為最差穿著榜第11 名,比金髮蓬亂、舉止笨拙的繼任者鮑裡斯.約翰森落後三位。卸任市長後,利文斯通被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維茲聘為顧問,更引起英國輿論一片譁然。
不過,特立獨行的利文斯通毫不在乎。每周六早晨十點,你都能在倫敦的電波中聽到他愉快的問候:「嗨,各位聽眾,歡迎你準時與肯相聚。」
「是的,我很開心又找到一份不錯的新工作。」他承認,「我現在在倫敦最大的商業電臺做主持人,那些受到傷害的政客可以到我的直播間療傷。」
在11月的上海市長諮詢會議上,《外灘畫報》記者遇見了這位「個性市長」。他與「休克療法之父」傑弗裡.薩克斯一起被大會聘為特別嘉賓。在龍飛鳳舞寫下自己的通訊方式後,他又關切地詢問:「你確定看得懂我的字跡嗎?讓我念一遍吧。」
「他就像一個親切的爺爺。」三年前,與利文斯通一起為倫敦中國城亮燈的李宇春這樣評價。當時的利文斯通風頭正勁:支持主張加入歐元區,呼籲廢除君主制。時任首相布萊爾稱他為「倫敦的災難」;極左的立場還為利文斯通掙得了一個綽號:「紅色阿肯」。
「約翰森幹得真不咋的」
看到新任倫敦市長約翰森在北京奧運閉幕式上登臺接旗,利文斯通對這位打敗自己的競選對手的評價依舊是:「花花公子。」
「你問我約翰森上任後的作為?他真的幹得不咋的。」利文斯通不僅在採訪中如此作答,在自己的節目中對繼任者同樣一點不客氣。
在5 月1日大倫敦市長選舉投票日,媒體名人出身、口沒遮攔的約翰森曾說:「倫敦人希望,有人能不說廢話,多幹實事,表達納稅人意願,派更多警察上街保護民眾、打擊犯罪??因此,如果我在四年任期內實現倫敦公交、地鐵犯罪率大大下降的目標,我會非常自豪。如果四年後我們沒實現這個目標,就把我轟走吧。」
「我不認為他有能力兌現諾言。」在利文斯通眼裡,約翰森只會巧舌如簧。
在利文斯通目前供職的電臺,主持人尼克.法拉利在利文斯通市長任內每天都毫不留情地攻擊他的政策。「法拉利是個英國政客人人都害怕的人物。現在,我要和他一起炮轟政客。」利文斯通笑著說。
近幾期節目他的話題包括:「布朗是否死期將至」、「約翰森的特赦令是什麼意思」。
不過,這位主持人也不是只談政治。「10 月25 日,當我開始新工作時,整個倫敦充滿了欲望。」他摹仿《欲望都市》中的凱瑞,為自己當天的博客命題為《Sex and the City》。這個63 歲的老頭提出他的幾點困惑:「為什麼人人都在議論《007》?美國有統計說,如果你結婚了,你將得到更好的性生活。對此我們都不同意。」
一向無所畏懼的利文斯通,退休後第一天走進直播間時曾「感覺非常緊張,手腳都不知如何放,而且再也不敢聽那一天的節目錄音了」。
「無論你恨他還是愛他,沒有人比肯更了解倫敦。」電臺節目總監理察曾表示:「他當了8 年倫敦市長,擁有你我都沒有的視角。」
左右翼都不喜歡他
1999 年前,擁有700 多萬人口的大倫敦市一直沒有自己的市長。直到布萊爾新工黨政府上臺,才創造了這一職位。
時年54 歲的利文斯通,積極投身第一屆倫敦市長競選。布萊爾卻公開反對他參選,說正是他代表的那種與英國政治主流格格不入的極左政策,害得工黨在野長達18 年。工黨領導層於是希望他表現出「對黨的忠誠」,主動退選;但利文斯通不為所動。
最後工黨另外提名衛生大臣弗蘭克.多布森參選市長。利文斯通於是決定繞開工黨,以獨立人士身份參加競選,為此被布萊爾開除了黨籍。
幸運的是,善於利用媒體造勢、擁有雄辯口才的利文斯通,在沒有政黨支持的情況下竟然贏了。「作為獨立候選人參選,是一場政治賭博。」後來他承認。
2000 年5 月利文斯通就任倫敦市長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解決困擾倫敦多年的交通問題。
在他的努力下,倫敦開始正式徵收擁堵費——進入市中心方圓8 英裡區域的車輛,都必須繳納5 英鎊。雖然此舉在公布之初就招來不少人的激烈反對,但事實證明,徵收擁堵費確實緩解了倫敦市中心交通的長期擁堵,為其他城市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模板。
實施期間還發生一段插曲:當利文斯通宣布要提高大排量汽車的擁堵收費後,豪華車生產商保時捷聲稱這一做法違反法律,揚言要以法律行動阻止。「放馬過來吧。」利文斯通以一貫的強硬姿態說道。
這位海員和馬戲團演員的兒子儘管掌控著47 億英鎊的市政預算,但他既沒有汽車,也沒有專職司機。2005 年倫敦地鐵爆炸案發生後,他帶頭乘地鐵上班:「我們要上班。我們要繼續生活。我們不讓一小撮恐怖分子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為什麼支持查維茲總統」
利文斯通在任時,曾經毫不避諱地抨擊美國總統布希,認為布希當選是個「司法陰謀」,並把伊拉克戰爭稱作「邪惡的戰爭」。
卸任後,這位激進派在電臺上繼續批評布希「是對地球生命的最大威脅;他奉行的政策將導致我們(從地球上)消失」;對新當選總統他卻稱道有加:「歐巴馬當選後,美國將發生巨變。」
他還在《衛報》上撰文自辯,解釋「我為什麼樂意支持查維茲總統」。「很多國家被輿論毀滅了,一些國家則被外界的謊言包圍。我到委內瑞拉首都訪問後,就堅信這個國家是被人誤解了。」他指出。
在利文斯通看來:「說這個國家獨裁非常荒謬。委內瑞拉總統接受公民投票修改憲法,比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更完整地維護了選舉程序。那裡的牆壁上貼滿了反對派的標語,選舉前誰都不能肯定自己一定會成功。」這位社會主義者的結論是:「查維茲聽人民的,我很開心成為他的顧問。」
其實早在利文斯通還是市長時,查維茲就與他結成盟友。2007 年8 月,兩人達成一項為期一年的協議:由委國家石油公司歐洲子公司出資補貼,讓倫敦窮人乘坐公交時享受半價優惠;倫敦則在加拉加斯成立辦事處,在交通管理和市政規劃上為委提供幫助。
此舉激起了利文斯通批評者的憤怒。他們質問:作為全球最富裕的城市和最繁榮的金融中心之一,倫敦為什麼要接受委內瑞拉施捨?(這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 不到英國的四分之一)。事後市政官員證實,相對於查維茲的慷慨解囊,倫敦在交易中的付出「微乎其微」。
如今以電臺主持人為主業的利文斯通,對於繼任者的態度也不全是否定。比如幾天前,他就表揚約翰森「他希望能有一所150 個床位的新監獄,以便徹底治理青少年違法現象。我個人的意見是,這將是一個偉大的想法」。
節目最後,這個性格火暴的老頭忍不住提建議:「事實上我們可以進一步,設一個新兵訓練營。我們要讓這些孩子遠離電視,與世隔絕幾天,效果肯定會很好。」
對話利文斯通--「每個城市都有它的輝煌年代」
Q:你覺得上海如何?
A:上海很棒。尤其是環境保護做得不錯。昨天我們去放生了。分成4 批,通過透明水泵放生中華鱘;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多中華鱘。這也說明長江的自然生態環境恢復得很好。」2007 年,我專程去過崇明東灘,了解中英合作項目——東灘生態城的開發。那之後,我很快決定在倫敦推出一個類似的零碳排放區域開發計劃。如果由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率先實現無碳排放,將具有顛覆意義。
Q:你說過每個城市都有其輝煌年代?
A:是的。比如19 世紀時是巴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紐約,21 世紀則是倫敦的黃金時代。2000 至2008 年,倫敦取得了巨大成就。用你們中國話來說,就是和諧。在經濟方面,倫敦已經是和紐約比肩的全球金融中心。在社會政策方面,很多市民都能享受到果實,比如不滿18 歲的市民可以免費搭乘巴士;奧運會放在欠發達的東部;半數新建房必須是經濟適用房等等。
Q:你提到倫敦的成功是因為「非紐約」的出現?
A:倫敦的成功得益於世界經濟重組。在新一輪經濟洗牌時,美國經濟相對低迷,一個新的經濟空間已經出現,也許我們可以稱之為「非紐約」。當然,以國際國內業務總量計算,紐約仍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但僅以國際業務計算,紐約就面臨其他對手的挑戰。在很多指標上,紐約已經被倫敦超過。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的重大政策失誤,比如《薩班斯》法的監管使得外國公司對美國市場望而卻步;外國公司收購美國公司受到嚴格限制,這不利於美國吸引外資。倫敦的「非紐約」定位使得它很重視與中、俄、印等新興市場的關係。
Q:新市長約翰森還是秉承「非紐約」政策嗎?
A:約翰森出於政治原因,已經背離了這一政策。這可能會削弱倫敦的地位,給其他城市以機會。
Q:東京的機會如何?
A:東京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成為與倫敦、紐約齊名的金融中心。日本市場的資金量其實遠遠超過倫敦,所以資金不是阻撓東京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原因,關鍵也在於政策。日本政府出臺的包括限制外商在日投資、嚴格限制外國人在日生活是錯誤的。這種政策總體上封閉、內向,肯定不是國際化外向型的文化。
Q:你善於治理城市的交通,這與倫敦的金融建設有什麼關係?
A:小轎車肯定不是辦法。因為它佔用大量空間,卻只能滿足少部分人的交通需求。在紐約和倫敦,你都可以看到基於公共運輸體系的優越性。紐約是全美唯一一個公交優於轎車的城市,市中心大約50% 的人沒有汽車;在倫敦,這個數字是40%。倫敦在過去8 年裡,把4% 的交通模式由汽車轉化為公交。倫敦的整個戰略,就是在中央商務區減少轎車使用。
Q:在全球其他大城市,金融和商業會因為交通不暢遭到損失嗎?
A:孟買沒有地鐵。人們上班一天有半天時間要花在路上。為避免交通擁擠,金融和商業不得不向外分散,這導致興建地鐵的成本也在提高,生產率下降。這就是為什麼孟買經濟增長速度一直遠低於整個印度的原因。在莫斯科,你可以看到他們正試圖打造轎車體系,修建大量外環公路供人們使用,這只能讓情況越來越糟。杜拜也是如此,但他們正在對轎車體系進行調整,情況也許會有改觀。
Q:這次給上海怎樣的建議?
A:上海應該用一種更開放的社會服務政策對待外來人口,抓住機遇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推動金融服務業更加繁榮。
(責任編輯:徐永剛)